◎張玉嬌
低碳經濟下碳會計體系構建
◎張玉嬌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迅猛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社會主流,碳會計應運而生。本文針對低碳經濟與碳會計進行了初步研究,簡單介紹了碳會計的發展,并為在我國構建低碳經濟下的碳會計體系提出了一些建議。
低碳經濟 碳會計 體系構建
全球范圍內過度能源消耗與CO2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越來越顯著,低碳經濟無疑成為最有效的發展模式。我國在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了要在發展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凸顯了國家對綠色發展的重視。
2003年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最早提到“低碳經濟”一詞?!暗吞肌笔侵钢饾u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消耗天然氣、風能等清潔能源的方式替代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環保型的經濟體系,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最大程度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輕溫室效應影響,以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傳統財務會計因其自身局限性,不能滿足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碳會計隨之產生。碳會計是一門新興學科,Steam Jones教授在2008年的時候最早提出這一概念?;诃h境能源法律法規,用會計語言描述企業低碳行為,核算企業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的數據,評價企業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向政府環境治理部門實施宏觀環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
碳會計核算體系包括:碳固化會計、碳排放會計和碳排放權交易會計。碳固化會計是對采用生物固碳、物理固碳和化學固碳等方法除掉CO2數據的核算。碳排放會計核算的是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產生的CO2等溫室氣體,計量單位是二氧化碳當量CO2e。碳排放權交易會計是對在碳排放交易所中買賣碳排放權數據的核算,為了使碳排放交易權的會計核算更加規范化,政府已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系統規范的闡述了碳排放權交易的核算方法。
構建一套完備健全的碳會計核算體系,真實準確的反映與監督企業的低碳活動,全面落實企業應負擔環保責任與社會義務,保證污染減排得以有效實施,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環保節能工作的有序進行。國家提高碳會計體系的研究水平,參與國際碳會計準則的話語權也就提高,促進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一)會計要素
1.碳資產。是指形成于企業過去的低碳交易及其他低碳活動中,能夠被企業真實擁有或控制的,在未來可能產生經濟利益流入的資源。如企業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購得的碳排放權,為減少碳排放量購入的設備,種植的草木等。
2.碳負債。是指形成于企業過去的低碳交易及其他低碳活動中,在未來可能使企業產生經濟利益流出的現時義務。如企業在低碳交易活動中發生的借款費用等。
3.碳權益。是用企業碳資產減去碳負債后的余額數表示,代表股東享有企業的權益。如企業接受的環保投資、捐贈等。
4.碳收入。是指企業通過低碳交易活動所形成的經濟資源流入。如企業出售多余碳排放權獲得的收益,出售低碳資產獲得的收入,因節能減排獲得的政府獎勵等。
5.碳費用。是指企業通過碳交易活動所形成的經濟資源流出。如購入的低碳設備計提折舊費用等。
6.碳利潤。是指企業碳收入扣除碳費用及相關稅金后的余額,反映的是企業通過低碳經濟活動所獲得的收益。
(二)會計假設
1.會計主體。傳統會計以核算企業為會計主體,而碳會計在核算過程中要考慮環境資源等社會因素,會計主體也應當擴展到整個社會的范圍。
2.持續經營。傳統會計以企業的持續經營為核算前提,而碳會計核算的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實現社會的永續發展,因此持續經營的假設應以社會的永續發展為前提。
3.會計分期。傳統會計以一個會計年度為核算單位,碳會計在核算過程中要考慮低碳設備投入使用的回報期、環境治理的周期等。
4.貨幣計量。傳統會計在核算時以貨幣為計量單位,而碳會計是將環境問題用會計語言來衡量,同樣也用貨幣計量減排成果。但對于一些難以用貨幣計量的活動,如環境治理程度等,需要考慮新的計量單位。
(三)核算目標
1.基本目標。在國家全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方針政策指導下,企業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在生產過程中樹立環保理念,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與浪費,減少其排放物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遵循國家環保法的相關規定。
2.具體目標。企業在開展具體經濟活動前,計算分析其生產活動的資源消耗成本與對環境的污染程度,衡量資源使用的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同時核算企業交易碳排放交易權的相關情況,在作出經營決策時為企業提供必要的財務意見。
(一)完善碳會計相關準則
目前,國家雖然出臺了《暫行規定》,統一了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企業的會計核算過程,但國家對于碳固化會計、碳排放會計的相關法律依然缺乏,會計體系不夠成熟。缺乏健全的碳會計準則勢必阻礙碳會計體系的發展,低碳企業遇到的會計問題難以向法律尋求幫助。企業的發展目標是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實行節能減排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企業形象也可能因披露自身不環保事項而下跌,因此需要相關法律規范企業的經濟活動和財報披露情況。在制定碳會計相關法律規范時,要以我國國情為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各地進行實地調研、總結經驗。同時,要學習國際成熟會計準則,借鑒其可取部分為我所用。
(二)制定高素質人才培養計劃
我國的碳會計起步較晚,相關專業人才嚴重匱乏,而人才是快速發展的推動力。要想在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構建完善的碳會計體系,必須要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一名合格的碳會計人才,在掌握專業的會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當了解國家低碳相關法律政策,熟悉低碳相關知識,通曉環境科學、自然生態等學科最新動態。在高等教育中應開設碳會計相關學科,完善教育培養方案,注重理論知識培養,加強實踐案例的學習,在實踐中研究碳會計理論知識,努力提高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在企業開展專門的培訓課程,培養財會人員的碳會計核算能力。
(三)普及低碳相關知識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低碳經濟、碳會計屬于新興學科,國民對其認識不足。而社會對低碳經濟、碳會計的宣傳力度也不夠,大多數人沒有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自己的低碳行為不夠重視。同樣企業也缺乏碳會計的理念。因此,需要政府主導,大力推廣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向公眾宣傳低碳節能的生活方式,向企業推行低碳節能技術和碳會計處理方法。對于重污染行業,要在政府的監管下逐步降低重污染物的排放量,對于積極參與低碳節能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或政府補助。
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構建完善的碳會計體系刻不容緩。我國的碳會計發展依舊處于萌芽階段,存在諸多復雜問題,需要不斷地探索與研究。但是,隨著國家對綠色發展的重視、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國民重視環保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的低碳式經濟模式將會又快又好的發展,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永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