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始終保持轉方式韌勁不放松
◎本刊特約評論員
當前全省經濟下滑的態勢基本得到扭轉,但我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深刻認識到遼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并不牢固,新興產業還沒有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傳統產業在全省經濟中仍然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轉方式、調結構始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要持久用力,久久為功。
轉方式要突出以企業為主體。企業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主體,企業這個主體作用發揮不出來,一切都無從談起。要充分激發企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是讓企業真正成為自負盈虧的主體,把效益作為衡量企業發展的核心標準。遼寧作為國有經濟比重較高的省份,如何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對于遼寧轉方式、調結構顯得尤為重要。國有企業絕不能靠行政的無形壟斷來維持發展,必須向市場要空間、要效益;要為民營企業創造環境、創造空間,堅決清除有形障礙和無形約束。調結構不能靠行政命令來要求企業發展什么、如何發展,必須保持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決策權。在捕捉市場機遇上,要始終相信企業永遠比政府敏銳、比政府精準。
轉方式要精準發力。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不是說政府袖手旁觀,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讓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發力。政府要結合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地區優勢,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以此來凝聚共識,集聚力量。特別是要在打造營商環境上精準施策、精準發力。要突出解決好企業審批環節多、發展成本高的問題。經常有一些企業反映在遼寧的生產成本高,一些收費在南方省份早已不復存在,但在遼寧依然在收繳。應收盡收、應征盡征是必須的,但哪些應該征、應該收有個清楚賬也是必須的。政府必須有放水養魚的理念,想盡一切辦法把蛋糕做大,絕不能做竭澤而漁的事。讓企業真正發展,就要真正松綁企業,做到藏富于企、藏富于民。
轉方式要久久為功。轉方式絕不是一時之功,更多的是隱績,而不是顯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就得保持地區領導的相對穩定,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多做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要健全對國有企業的考核體系,不能為了當前的利潤,荒廢基礎性的工作。遼寧作為科教大省,企業的研發投入卻遠遠小于南方省份,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民營經濟不發達是重要的因素。轉方式不能立竿見影,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要下實實在在的功夫,持之以恒的貫徹執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夯實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