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春祥
(河北農業大學,河北保定 071001)
隨著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新媒體逐漸代替傳統媒體成為了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而新媒體的崛起則蘊含了新的活力與前景,新媒體的傳播信息的方式,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有效的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與承傳,更加適應了大眾對于信息的需求[1]。同時,新媒體形式的多元化還刺激著年輕市場的發展,尤其是將新媒體融入大學生之中,是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機遇與挑戰[2]。在現實的高校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實價值和實現路徑也可以借鑒新媒體的優勢力量,使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實價值和實現路徑更加具有實踐性和高效性。
研究范圍選取保定市5所高校的2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有3所高職高專院校、1所獨立學院、1所省屬重點大學,2000名在校大學生中,男生1053名,女生947名,大一生904名,大二生612名,大三生484名,中文專業學生350名,歷史專業學生261名,外語專業學生542名,政法專業學生153名,管理專業學生204名,數學與計算機專業學生89名,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54名,生化系專業學生29名,信息技術專業學生153名,物理專業學生67名,音樂專業學生98名。
本組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實地個別訪談法等方式進行,本組研究的調查問卷共分為6大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對新媒體傳播的認知、對新媒體的運用情況、對于新媒體信息的理性程度、對于新媒體平臺的挖掘潛力情況、對新媒體工具的應用情況、新媒體的功能與未來趨勢情況。問卷共發放2000份,回收1950份,問卷回收率97.5%,有效問卷1806份,問卷有效率90.3%。
有1790名(99.11%)學生認為新媒體傳播方式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有1678名(92.91%)學生認為新媒體的傳播借助手機、平板等傳播方式更加受歡迎。有1599名(88.54%)學生會選擇使用手機和平板等移動終端進行信息的獲取,有207名(11.46%)學生會選擇PC端進行信息的獲取。接受研究調查的學生中對于新媒體接觸的時間均較長,與新媒體接觸時間每日平均≤1h的學生有181名(10.02%),與新媒體接觸時間每日平均在1~2h以內的有198名(10.96%),與新媒體接觸時間每日平均在2~5h以內的有884名(48.95%),與新媒體接觸時間每日平均≥5h的有543名(30.07%),通過大學生對新媒體的運用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新媒體接觸時間每日平均在2~5h以內和≥5h層次間的學生占了總調查人數的79.02%,由此可以判斷當前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相關信息的獲取與吸收具有較強的依賴性。
對大學生看待新媒體信息的理性程度調查中,有1560名(86.38%)學生認為應該先對信息進行理性的判斷,再確定是否應該接受該信息組成學生自身的信息庫,有246名(13.62%)學生認為可以先對信息進行接受,再對信息進行判斷。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新媒體信息的獲取具有一定的理性程度,但是由于大學生自身思維的活躍調查中無法確定理性程度的判斷標準和信息接收的標準。從對個別學生進行實地訪談發現,多數學生對于自身信息接收的標準和判斷信息的標準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個性化差異非常的顯著,從這一點上,就需要對其進行大方向的引導。新媒體相關功能的認知情況調查發現,用于娛樂功能的大學生有824名(45.63%),用于新聞獲取功能的大學生有510名(28.24%),用于輔助課外教學功能的有258名(14.29%),用于社團就業信息功能獲取的有214名(11.85%),由此可以推定,大學生的新媒體功能的運用于實現與大學生生活方式具有某種層面的聯系,由于新媒體信息具有多元化和雜亂性所以應該從引導層面使大學生正確認識新媒體相關信息的價值。
新媒體相關信息需要借助平臺的支撐才能得以擴展和傳播的,所以對于平臺的挖掘也是主要的調查方向,客觀對于新媒體平臺的挖掘可以從大學生移動終端的使用流量相關數據來衡量現階段大學生對于平臺挖掘的潛力情況,調查中有201名(11.13%)學生平均每月使用流量≤100M,有740名(40.97%)學生平均每月使用流量在101~500M以內,有865名(47.90%)學生平均每月使用流量≥500M。分析對平臺的挖掘潛力情況可以看出在101~500M以內和≥500M兩個層次的流量使用的情況中學生占調查總數的88.87%。由此可以判斷,大學生對于新媒體融入后的信息獲取量的無限大,以及利用平臺來挖掘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實踐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新媒體發展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工具投入實際的使用,呈現出多元化的典型特征,使得對新媒體的使用更加的具有優勢性,但同時也意味著對新媒體的管理和引導的困難成倍上升。對大學生新媒體輔助工具使用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于輔助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以QQ、微信為代表的聊天軟件、以微博、天涯、貼吧為代表的網站互動平臺等,其中使用實時聊天軟件的學生有1436名(79.51%),使用網絡互動平臺的學生有1088名(60.24%),同時頻繁使用兩種類型輔助工具的有831名(46.01%)。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更加便捷的新媒體工具更受大學生群體的歡迎,而對于高校來說,應當充分應用大學生使用新媒體輔助工具的特點,更好的探索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實現路徑。
有463名(25.64%)學生認為在大學階段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具有任何意義,他們認為核心價值觀是在平時生活中形成的。有1343名(74.36%)學生認為在大學階段有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具有一定積極的意義。在現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中,平均每周接受相關教育的時間在1~2課時,實際到課率為42%,課程均為理論課程。有1597名(88.43%)的學生反映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可能十分枯燥、毫無新意,有1064名(58.91%)的學生反映在核心價值觀的課堂上可以隨心做其他事情,只要不打擾到老師講課。由此看見,當前大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認知程度較高,但實際教學情況與效果不容樂觀。
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本路勁需要提高培育和踐行實際應用的針對性?;跁r代發展的基本行情,從宏觀的角度拓展大學生的視野,對發展的趨勢進行本質的、客觀的探索。明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性,自覺學習社會主義價值觀基本理念,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建立大學生應有的自信,從而形成反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核心價值意識形態。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形成平等、合作、互惠、共贏的思想理念,為社會的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要實現對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本路徑,就需要了解當前社會思潮的演變趨勢,當前主流的社會主義思潮有: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普世世界觀主義思潮。大學生應在建立自信的同時,了解社會主流思潮的演變,從思潮中探尋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從而實現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實踐。
從微觀角度看,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是對未來發展的需求,由于大學生的教育階段書價值觀形成的主要階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心理成熟度已基本完成,對于事件的看法與判斷也基本形成一套自認為較為完備的準則,這一階段他們追求思想的獨立,豐富的社會認知、喜歡追逐新事物,但是由于客觀層面的缺乏,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超現實的價值觀以及信仰和閱歷的缺乏等。新媒體的出現彌補了一定程度上的缺憾,但又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依賴心理。這從大學生與新媒體接觸時間每日平均在2~5 h以內和≥5 h層次間的學生占了總調查人數的79.02%就能看出。所以對于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本路徑可以從環境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入手。
從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的結果看,當前高校對于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并不理想,多采用理論課堂的講解為主,而大學生的課堂教育實際上是一種內化的過程,需要借助實踐的特點形成理論知識進行推動。在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相關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原則,即是:以人為本、理論結合實際、改革創新三個方面。在教學實踐中,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課程,引導學生進行價值觀學習,從而形成有效的價值觀體系。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以互聯網平臺相關知識進行優良教學內容的傳播,將價值觀學習的相關課程創新化的由課內學習延伸拓展到課外學習,形成知識共享、互惠、共贏的教學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植入到學生生活中,深入到日常實踐中去。
本文從認知與實踐的角度設計了關于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問卷調查,反應了當代在校大學生對于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情況,從而分析和探究出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實價值和實現路徑。
[1]康宇.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7):198-200.
[2]周正頤.利用新媒體將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黨團建設[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