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娥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南寧 53000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
閆春娥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南寧 53000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豐富內容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精神動力、價值示范和方法借鑒。以傳統文化教育為契機,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的職責所在。
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教育
與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融為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基因和支撐。在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筑民族的精神家園,同樣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支撐。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1]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意義重大。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2]。當前,西方國家以經濟全球化為借口竭力鼓吹政治一體化和文化一體化,實質是企圖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損害別國的主權和尊嚴。面對西方國家實施的西化、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部分大學生缺少應有的警惕,思想進入誤區,認為經濟全球化了,地球都是一個村了,大家不分你我了,談愛國主義已經過時了。這種觀點在思想上是極端錯誤的,在行為上會導致惡劣的后果。所以,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資源,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勢在必行。要使大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在獲利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更需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維護民族尊嚴、捍衛國家利益,從而幫助大學生廓清是非,走出思想誤區,抵擋西方國家價值觀的滲透,使其凝心聚力、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不畏艱險,直面挑戰,戰勝困難,贏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和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但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斷侵擾著大學校園,使部分大學生精神懈怠,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同時,當今在校大學生群體大多是90后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順利,缺乏抗挫折能力,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壓力、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時,難免產生退縮心理。對此,高校應該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契機,加強對大學生自強不息精神的教育,引導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培養他們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挑戰的競爭意識,始終保持不屈不撓的信心和斗志,以青春和智慧書寫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華麗篇章。
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2]中國夢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當代中華兒女的共同理想,需要持之以恒的堅守并腳踏實地的踐行。但由于生長環境和時代背景等原因,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呵護,缺少磨練,意志薄弱;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受利益的誘惑,他們更注重物質生活的提高和個人財富的積累;受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他們更重個人理想,淡化社會理想;受多元文化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日益盛行,嚴重削弱了他們的價值判斷,使部分學生理想信念淡薄,政治意識不強。因而,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増強大學生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認同,強調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個人理想密不可分、息息相關,離開了個人的努力和奮斗,社會理想就成為了空洞、虛無、無法實現的“烏托邦”;離開了社會理想,個人理想就如無本之木,無處安放,從而引導大學生把自己的個人理想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中,自覺踐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當前,由于西方國家不斷加強對我國實行西化、分化政策,通過網絡肆意傳播各種有害信息,部分學生受其影響盲目崇拜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懷疑甚至否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這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嚴重干擾。所以,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使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勢在必行。
在義與利的問題上,古代思想家強調“先義后利”“義以為上”,甚至“舍生取義”,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要始終堅持自己的氣節與信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義利觀不但在中華民族的長期發展中起了積極的作用,對當前提高我國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教師要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使當代大學生從傳統義利觀中汲取精神營養,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利益驅使,培養正確的義利觀,自覺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古人講求“以和為貴”,倡導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孟子則把“人和”看作是一切事物成功的首要因素。墨家提倡“尚同”,也體現了重“和”的思想。傳統和合文化對今天協調人際關系、創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特殊的成長環境使部分學生缺少人際交往的經驗,缺乏合作理念和包容心。因此,要充分挖掘古代“和”文化的豐富內涵,幫助大學生樹立和諧理念,倡導“厚德載物,貴和持中”的人際觀,增強他們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融合能力,營造和諧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榮辱觀是中華傳統倫理學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疇,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正是對古代榮辱觀的傳承、發展和弘揚。當今社會,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人盲目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榮辱不分、是非顛倒的現象隨處可見。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榮辱觀的豐富內涵,引導大學生知榮求善,知恥改過,自珍自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道德規范,做引領社會風尚的楷模,其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中國歷史上人才濟濟,由此印證了傳統文化在育人用人方面的獨特魅力,也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堅持道德為主、智能為輔的標準。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多元文化的沖擊,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問題在高校并不少見。因此,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大學生道德情操,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重視知與行的統一,認為衡量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古代知行合一思想進行了批判、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促進了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知行合一的觀點對今天的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當代大學生將面臨嚴峻的就業、生活等各種壓力,為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僅需要加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更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以“知”促“行”,提高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所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古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方法,知行統一,在學習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在實踐中增長服務本領,是必然選擇。
古代思想家大都認為,切磋踐履、修身養性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徑。提高自我修養的途徑一是自省,二是慎獨。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嚴于律己,不做任何違背道德的事情,做到“君子坦蕩蕩”,其實質是更高層次的自我反省和行為自律。人的道德修養需要在自省慎獨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日日更新,即《大學》中所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道德修養高、治世能力強的仁人志士。當今大學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也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慎獨自律,克己修身,磨練心性,不斷提升道德素養和人格魅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自己錘煉成知識水平高、道德素質強、綜合能力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
[1]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讀本 [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1.
[3]余秋雨.君子之道[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4]韓星.以人為本—儒家人文精神概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Valu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YAN Chun-e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Nanning 530007,Chin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s Chinese people's wisdom.It's meaningful contents provide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with dynamism,values icon and methodological mirror.By grasping thi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pportunity,it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to provide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with qualified talents,which are Chinese colleges'responsibiliti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pirit dynamism;values icon;methodological mirror
G412
A
1671-1084(2017)06-0048-03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11
2017-04-06
2014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2014MSZ014)
閆春娥,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