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天津職業大學 天津 300410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
張 強
天津職業大學 天津 300410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優質的思想政治資源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中有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團結協作等理念對現階段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鑒 意義和理論依據,在現階段大力倡導文化自信的形勢下,如何挖掘和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高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高職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堅定高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是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文化體系。2014年在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職學生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提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對加強和改進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優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的是在中國發展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能反應中國民族精神實質內涵和整個民族精神面貌,對于推動中華民族進步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化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有許多優秀的民族精神和經典的人文理念。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愛寬厚等諸多優秀思想教育資源,將這些優秀的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體系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如何引導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樹立體現中華民族烙印的人文情懷,是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巨大任務。高職大學生群體富有活力、創造力和探索精神,但是也存在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的性格特點。因此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對引導高職大學生樹立自信,形成正確的三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同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包括儒家等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治教、治學和疏導人思想疑惑的教育資源,這對我們當前新形勢下解決高職大學生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們作為高職思政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要發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和精髓,并將之運用到高職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通過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滲透,更好的提高高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學益智,以學修身,讓高職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和人格品質教育方面有更大收獲,對我們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
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要同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升華,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與融合也是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與發展,這也是時代的要求。
在高職教育階段推進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首先就應該在高職學生最重視和學習時間最長的專業教學中實現,高職教育給人的普遍印象就是重學習技術技能,重實踐操作,正因為高職教育這種特性,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成為了影響自身綜合水平素質的短板,所以我們應該首先從學生的專業領域出發,從專業技能中提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要素,并將之與專業技能訓練和考核相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與熏陶,拉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成長的心理距離,使學生能接觸到真實有內容的文化,而不是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空泛的,思政教育是說教的,他是切實存在于我們周圍的。比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成就,在普通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等敬業精神,都是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素材。專業任課教師要在實訓課程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訓室中才會更具有說服力和號召力。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將實訓實踐中應該掌握的工匠精神與學生考核結合起來,在平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以后在工作崗位中發揮自己才能,正確面對挫折,成就事業奠定基礎。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階段沒有被廣泛發掘和宣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宣傳載體。所以在高職思政教育中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新時期網絡傳播的特性,充分利用現有數據資源制作、編輯適合互聯網、手機等傳播的傳統文化精品佳作,在學校開辟網絡教育空間,加強校園網絡建設,通過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微全方位,立體化手段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宣傳活動,以能吸引高職大學生的圖片、視頻和具有時代特色的展現方式實現對高職大學生的全面教育,如建立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論壇、將能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利用新技術制作成數字化產品,這樣可以加快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與廣度,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在學校內要將將校園內的學生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積極增強對共青團、學生會、學生興趣社團等學生組織的指導與扶持,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組織傳統文化大賽、傳統經典誦讀、優秀著作賞析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通過舉辦“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慶典”,在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開展現代創意融合傳統文化精髓的素質活動,讓學生能在切身體驗中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可以在端午節讓學生切身體驗包粽子的過程、在中秋佳節自己動手制作創意月餅等易于被學生接受和關注的活動。同時要在高職院校的實訓中心、教學樓等走廊中懸掛能體現職業特色和人文精神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歷史典故,這樣可以在耳濡目染中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社會方面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通過開設文化大講堂、文化論壇等形式來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社會實踐活動是深化學生教育效果,提升高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渠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也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吸引更多的高職大學生加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才能使高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得以連續性和經常化。可以挖掘所在城市的文化底蘊,以城市文化為切入點開展游覽參觀等活動,進而努力建立校外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與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博物館,民俗區建立合作,開展現場教育教學,同時組建寒暑假社會實踐服務團隊,通過開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等形式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增強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逐步提升高職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實現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
高職院校輔導員在高職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角色,平時與學生交流接觸最多,輔導員這一群體會對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提升輔導員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是提升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一個重要實現途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對學生進行的諸如愛國精神、敬業精神、民族氣節等都是在現代社會依然應該發揚和繼承的精神內涵,輔導員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切實提高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質修養,并將這些傳承下來的精神實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在一起,加強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開展校內外的各項活動讓高職大學生近距離的接觸掌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達到實現工作的目的。同時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通過半脫產和定期進修的方式讓輔導員真正走出去開闊視野,真正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水平,這是目前高職院校的一個切入點。
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曾講過“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這說明了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的發展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如果丟掉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如同割斷了精神命脈。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只有具備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才能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實現文化自信,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作為教育機構,高職院校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運用到對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中期去,這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長期和艱巨的歷史任務。正如清華大學張豈之教授所言:“作為中國的學生,要有一個立足點,即要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識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感。沒有自己傳統歷史文化的武裝,是無法在現代社會生存的。因為越是國際化,越要民族化?!币虼耍谀壳吧鐣兄丶寄茌p人文素養,重視現實作用忽略綜合發展的大形勢下,如何探索切實有效的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實現路徑,進一步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工作效果,因勢而新地落實好高校思政工作,是我們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的一個課題。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37.
[2]郭颯颯. 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 新西部 ,2016(5):103-104.
[3] 黃青青,陳武耕. 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 [J]. 高教學刊,2017(6):165-166.
[4]楊攀升. 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 [J]. 職教論壇,2017(5):39-42.
[5]夏彥軍.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初探[J].高教學刊,2016(23):228-229.
G641
A
本文系2017年天津職業大學學生工作專項基金項目(2016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