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紅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長春 130000
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閱讀
宋鳳紅
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長春 130000
古語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語文素養之一。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葉圣陶曾說過這樣的話:“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這同時,葉先生還用“唯有先讀書,打好基礎,才能更好地寫作”這句話,向廣大教育工作者強調了閱讀有多么重要。當今社會,多媒體和數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空間和時間,學生的課余時間更是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身影。本文圍繞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引導小學生靜下心來,指導小學生潛心閱讀,從閱讀中獲得成長和快樂,深入思考,并提出一些分析和探討。
小學生有效閱讀;指導策略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兒童跨進學校的大門以后,不要讓黑板和識字的框框套住他們的思維,不要用教室的四堵墻壁,把氣象萬千的世界和他們隔絕開來,因為世界的奧秘中包含著思維和創造的不盡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明確指出了學校教學除了注重常規課程教學的內容以外,還要注重學生課程以外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與培養,讓學生通過思想和行為的創新來打破思維束縛,實現自我的良好發展。這種將學校教學從傳統的校園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的思想是當下我們所強調和踐行的教育課程改革所重點追求的。
小學生時代是個良機,打孩子們來說是i重要的啟蒙階段,能夠幫助他們打好閱讀的寄出。由于小學生的身心成長在這個階段具有以下特點:如閱讀過程中的個性指向性還不那么穩定,又如非常容易產生興趣,但是專注力集中的時間過短,不夠專注,易于感知具體事物而很難理解抽象概念等等。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極力主張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和諧發展。他在著作《給老師的建議》中就明確展示了自己的觀念:“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漠,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因此必須教會少年閱讀。”
閱讀,作為小學時代的基礎科目——語文學科的基本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進而啟迪學生[1]。在義務教育改革深入的情況下,讓小學生學會一些適合他們的、容易掌握的閱讀的方法,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們提高讀書的效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終身學習思想的形成和綜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結合十年來從事小學生刊物的編輯工作的經驗,試著談談在指導孩子有效閱讀方面自己的一些觀點。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教育的缺點中的一個,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的全部心靈的真正的閱讀。若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良好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貧乏起來。”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幫助閱讀這件事來占據學生的內心,豐富他們的生活。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受他們的年齡段影響,這也決定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他們的閱讀行為很容易被一些因素干擾。因此,我們在指導他們閱讀的之前,先要為他們營造一種適合他們進行閱讀的氛圍,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以及書本的親切感。家長和教師們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從情感上受到感染,使孩子們能夠發自內心地渴望月底、熱愛閱讀。
閱讀,可以發生在時時處處。孩子們接觸閱讀的渠道有限,無非是老師介紹、家長選擇、朋友推薦。其中我們要關注到朋輩之間的相互影響,真正與他們志趣相近的同齡人,他們對孩子們養成閱讀習慣能夠起到讓人驚訝的作用。這種感染力能夠明顯地影響學生的閱讀取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幫助學生挑選適合他們閱讀的、品質優秀的圖書以及報刊,并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包括學校、社會、家庭等方面,鼓勵他們主動閱讀,如“書香校園活動”各地的圖書展、圖書館一日游活動等;而作為家長,也應該熱心關注各種適合自己孩子年齡的、可以親子共同參與的閱讀和體驗活動,主動幫助自己的孩子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看的優秀的書籍。
古人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告訴我們,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比直接教給他們知識要更重要。因此,讓小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能夠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效率。
雖然說興趣是人做事的動力,但是在閱讀方面,讓小學生單單憑借著那點興趣來進行閱讀,這明顯是不夠的。例如,一些學生喜歡閱讀一些武打小說,但是這些小說對于學生閱讀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比,顯然價值要低。而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比例卻很低,這主要是由于學生不愛讀和不會讀所造成的[2]。讓孩子們“學會閱讀”,才是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方式。
這里,結合實踐和調研的經驗,提出以下兩種容易被孩子們掌握,并且能起到良好效果的閱讀方法。
所謂的精讀法,就是專門針對某些重點的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認真閱讀。指導小學生使用這種精讀法來對圖書進行精讀時,我們應引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并調動多種感官進行配合,努力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從而助其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選讀法一般適合于用在學生的寫作上。有選擇地閱讀重要章節以及小學生較為感興趣的章節,能夠較快速地使小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學以致用,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去。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常規項目,除了提升學生對于字、詞、句以及段落和篇幅內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以外,還要注重學生相關知識和能力的表達性輸出。社會的深度發展逐步證明,知識只有通過一定的途徑才能夠轉化為生產力來推動社會的發展,而閱讀教學亦是如此。因此,學校、教師乃至家長在平時的小學生閱讀指導過程中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保證學生在學習和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的同時,注意對知識的輸出和運用。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保持有較高的好奇心,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自己所想要知道的內容,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對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進行多方面的豐富和發展。例如,同一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閱讀后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和認識,而這些認識之家并不存在完全的對與錯,因此,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理解的表達和分享,讓學生能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可以通過聽取其他同學的理解來豐富學生自身的閱讀經驗,拓寬閱讀的視野;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學生在人多的情況下敢于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塑造獨立的閱讀人格。
當然,閱讀學習分享會可以是學校或者教師有意識地組織和開展的,也可以是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和愛好開展的。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分享會,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下自由表達自己關于閱讀方面的心得體會,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自我語言表達能力。
研究表明,競賽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和興趣,使其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知識量的提升。對于小學生的閱讀來說,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知識競賽,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知識和能力的展示來認識自己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從而逐步確定自己平時閱讀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向和問題。例如,學校每年定期進行的小學生閱讀競賽能夠強化學生閱讀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使其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閱讀方面知識與能力的提升;同時,通過競賽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成為其他學生學習和追求的目標,通過標桿效應來帶動多數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動力和激情。
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3]。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閱讀教學并沒有校內校外之分,社會的發展突出強調了終身學習對個人長期發展的重要性。學生將來是要在社會上進行工作和生活的,所接觸的閱讀環境和材料并非學校課本中那樣的簡單。因此,在對小學生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的過程中,要注意打破課堂概念的束縛,將閱讀教學引入到課外,通過一些課外活動轉變學生的閱讀觀念,避免因為閱讀方式的枯燥和內容的生澀而造成閱讀抵觸心理和行為的產生。并且閱讀能力的提升也能夠促進學生諸如作文寫作方面的進步。例如,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戶外閱讀訓練,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去體味閱讀中所蘊含的道理,強化自己的閱讀思想,在訓練過程中也能夠豐富自己的作文寫作素材,提升自身的綜合學習實力。
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自身學習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來說,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興趣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實力的提升。同時,隨著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長環境的差異,傳統的教育方式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因此,為了避免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與能力相似性過高的問題,在平時的小學閱讀指導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個性化學習興趣和能力的發展。例如,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調查研究,從而進行閱讀學習的小組式教學,讓擁有不同學習興趣的學生能夠進行不同題裁和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來較為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使得各種閱讀資源的獲取變得更加便捷,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觸到的閱讀素材以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興趣來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進行閱讀。同時,網絡上各種各樣的閱讀題裁和內容也為學生閱讀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支撐,學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來進行閱讀,滿足自己對于閱讀知識的渴求之心。
總之,讓小學生學會有效閱讀,是豐富小學生生活經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真指導孩子們持之 以恒地進行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開卷一定有益”這個道理,才能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1]曾萬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6(26):55-56.
[2]張立軍.對小學語文閱讀指導策略的研究[J].北京教育教學研究,2010(8):41-43.
[3]南艷勤.怎樣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J]. 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9(12):167.
G62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