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廷貴,李凱旋
(1.2.梧州學院 西江研究院歷史文化研究所,廣西 梧州 543002)
?
抗日英雄石化龍與李宗仁關系初探
毛廷貴1,李凱旋2
(1.2.梧州學院 西江研究院歷史文化研究所,廣西 梧州 543002)
石化龍是廣西藤縣的抗日將軍,但關于他的文獻和研究都很少。從現有的資料中研究他與桂系首領李宗仁的關系,以生平事跡和時間為線索,探析二人同學、同鄉、上下級、戰友的親密關系如何影響彼此的人生,進一步研究他們共同為抗日戰爭作出的重要貢獻,在紀念抗日英雄的同時以求對深入研究石化龍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石化龍 ;李宗仁 ;抗日英雄 ;研究
石化龍(1890—1948)又名文棟,字云飛,廣西藤縣禤洲村人,生于1890年9月13日(清光緒十六年七月二十九)。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戰爭時期,曾任第五戰區兵站總監。李宗仁(1890—1969)字德鄰,廣西臨桂縣人,生于1891年8月13日(清光緒十七年七月初九)。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也是“桂系三雄”之首,抗日戰爭期間,曾任第五戰區總司令。戰后,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從現存的文獻上看,二人同屬于桂系,年齡相仿,且存在上下級關系,但關于他們直接交往的文獻卻非常少。有據可查的僅有兩條,一是臺兒莊戰役勝利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親自頒發“抗日英雄獎章”給石化龍,作為對石化龍圓滿完成抗日后勤保障工作的表彰。二是石化龍在1948年因病去世后,李宗仁親筆寫下的《云飛兄象贊》:“參贊戎幕,委輸軍資。時艱任重,克濟厥施。忠盡既彰,急流勇退。緬企同袍,永懷腑肺。”這28字像贊既是對石化龍戎馬一生的總結,也是對彼此深厚情誼的懷念。除此二條直接證據外,石李二人的關系還可以結合其人生經歷進行探析。
由于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加上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喚醒了中國人的危機意識。 全國上下進入“軍事狂熱時代”,各地紛紛訓練新軍。廣西巡撫張鳴歧于1906年創辦廣西陸軍小學堂,目的就是為了興辦教育,培養新軍軍官。陸小學制3年,畢業后可以升入武昌或南京、北京、西安的陸軍中學,中學2年畢業后,再入伍半年,即可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進行分科教育,一年半后畢業,合計經過7年訓練和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一名軍官。由于陸軍小學堂學生吃住學費全免,每月還有津貼,加上科舉又廢除,故而成為當時青年一條絕佳的晉身之道。1907年冬,李宗仁以陸軍小學堂第二期入學考試第一名的好成績本來可以入學,但因報到來遲,被取消入學資格。導致來年再考,成為第三期學生(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陸軍小學堂遂改編為陸軍速成學堂(后“堂”改為“校”),并于民國元年(1912)年正式開學,共有學生300余人。其中大半為陸軍小學堂轉入,另一小半為新招入學的學生。李宗仁又在速成學堂學習了兩年。公開資料顯示,石化龍正是在1912年從梧州趕到桂林考入陸軍速成學堂,并成為第一期步兵科新生。
與李宗仁單純的求學上進不同,石化龍父親石品元因為從事革命事業慘遭反革命勢力殺害,石化龍遂棄文從武,報考剛剛由陸軍小學堂更名成立的陸軍速成學堂。這樣一來,李宗仁便與石化龍相遇并成為同學,并于1913年秋季同時畢業。畢業后,石化龍歷任廣西陸軍第一師見習官、連附、連長等職。而李宗仁先后擔任南寧將校講習所的準尉見習官、省立模范小學軍訓教官兼體操教員、滇軍第4師步兵第34團第1營營長、粵桂邊防軍第3路司令等。盡管剛畢業時各奔東西,但共同的軍事道路和歷史機遇最終仍將他們召喚到了一起。
盡管沒有具體的文獻證明石化龍和李宗仁從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后存在何種聯系,但至遲在1921年7月出任粵桂邊防軍第3路(司令李宗仁)少校參謀時,石化龍到李宗仁手下任職[1]。二人重新走到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和事業而奮斗。
由于陳炯明叛變革命,遂造成兩廣政局動蕩,廣西各路軍事勢力群雄蜂起,各自為政。這時手握重兵的李宗仁也不甘落后,以駐軍所在地玉林為據點,1922年5月自封“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桂軍宿將劉日福率先自封為“廣西自治軍第一路總司令”),胸懷大志的李宗仁便開始聯合陸軍小學堂校友黃紹竑、白崇禧等逐步討伐其他軍事勢力,準備統一廣西。他先后率軍擊敗陸榮廷部(1924)、沈鴻英部(1925)、把企圖侵桂的滇系軍閥唐繼堯逐回云南,最后統一廣西。在這一過程中,石化龍的履歷顯示:1924年7月升任定桂討賊聯軍(總指揮李宗仁)中校副官。11月所部改稱廣西全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為李宗仁),仍任中校副官。可以看出,石化龍從此與李宗仁不僅成為聯系緊密的上下級,而且也成了出生入死的親密戰友。在統一廣西后,李宗仁以大局為重,自覺接受廣東國民政府領導,并率先主張北伐。其麾下的廣西軍隊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任命李宗仁為軍長,黃紹竑為黨代表,白崇禧為參謀長,而石化龍被晉升為第六師參謀長。北伐戰爭過程中,石化龍任直屬團團長,率軍轉戰于湖南、湖北一帶,親歷汀泗橋、賀勝橋激戰,勇殲頑敵,屢建戰功,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30年,為了補充現役兵員不足,白崇禧提出建議:“普遍建立民團組織,以增強地方自衛力量。”李宗仁欣然采納決定建立新民團制度。1932年開始,廣西成立民團總指揮部,以白崇禧為總指揮,劃廣西全省為12個區,區設民團指揮官,以行政專員兼職。是年6月,石化龍即調任梧州民團區任中將指揮官,1934年3月21日兼任梧州民團區行政監督,1935年升調第四集團軍駐梧州辦事處主任。這些任職顯然是李宗仁、白崇禧重用石化龍的舉措。
石化龍出于對老同學兼上級李宗仁、白崇禧的忠誠和感激,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茍,親自到廣西各地考察民團發展情況,《民國日報》為此刊登題為《梧州區團指揮官石化龍視察容縣詳情》(《民國日報》1935.4.9(1))的報道。除此外,為振興廣西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石化龍還于1935年接辦梧州私立復興中學,招收桂東南各地青年學生,人數最多時在校生多達1400人[1]。石化龍所做的這一切密切配合了李、白在廣西的施政綱領,并為此后廣西參與抗日戰爭積蓄了充足的人力物力。
1936年,石化龍再度被李宗仁委以重任,擔任他起兵發跡的玉林地區警備司令。是年冬,隨著日本對中國侵略活動的加劇,國民黨政府為防患于未然,加急培養高級軍事人才。石化龍又被遴選為重點培養對象,進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深造,按學制兩年本應在1938年10月畢業,由于抗日戰爭急需,石化龍實際上提前修業奔赴抗戰前線,擔任李宗仁為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兵站總監。李宗仁早在1937年10月已經前往南京,并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官,駐節徐州,受命指揮保衛津浦路的防御戰,阻止日軍南下。不惜讓石化龍中斷學業而擔任重要的兵站總監職位,顯然出自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的安排。
石化龍果然不負李氏厚望,在1938年3月的臺兒莊戰役及此后的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中,他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親自指揮運送一百三十多萬兵員上火線,從各地運集大批糧餉、槍支彈藥、醫療器械和藥品以及各種軍事物資,晝夜不絕、及時地供應前方作戰需要。”[2]充足的軍需供應,加上李宗仁高超的作戰指揮,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一舉戰勝日軍精銳的板垣、磯谷師團,殲滅日軍兩萬人以上,虜獲大炮、機槍等戰利品不計其數,贏得中國抗戰以來一個空前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斗志,挫敗日軍的銳氣。
在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中,如果說李宗仁是蒞臨前線的最高指揮官,那么石化龍則是李宗仁身后雖然默默無聞但至關重要的堅實后盾、幕后英雄,同樣立下汗馬功勞。臺兒莊戰役中,憑借石化龍這個堅實后盾,李宗仁還大膽接納兩支雜牌軍。一是龐炳勛軍團。在接見龐炳勛時,李宗仁問他缺什么,龐直言“子彈甚缺,槍支也都陳舊,不堪作戰。”[3]李宗仁則將石化龍叫到面前命令他補充龐部的彈藥和裝備。在防守臨沂縣城的戰斗中,龐率領其部隊與日軍激戰數日數夜,使日軍不能越雷池半步,為援軍到來和戰略部署贏得了時間。二是鄧錫侯的川軍。最初往第二戰區參加山西保衛戰,由于沿途無補給的兵站組織,他們沿途遇到晉軍的軍械庫,便破門而入,一陣哄搶。以至于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怒斥其為:“抗日不足,擾民有余的土匪軍。”請國民黨統帥部將川軍調離山西,統帥部欲調川軍到第一戰區程潛處,程潛電話中一口回絕:“閻老西都不要,你們送給我?我不要這種爛部隊。”最后找到李宗仁,李宗仁一口答應:“好得很啊!好得很啊!我現在正需要兵,請趕快把他們調到徐州來。”[3]李宗仁能有這樣的膽識和魄力,除了自身精明強干之外,更在于他有石化龍這個兵站總監,可以保證源源不斷的軍需供應。鄧錫侯的川軍存在的最大問題“槍械太壞,子彈太少”到了李宗仁這里迎刃而解。就是這支眾人眼里的“爛部隊”,滕縣一戰,以寡敵眾,付出重大犧牲,成功阻止了日軍南下,在臺兒莊大捷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無論是龐部,還是川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都是彈藥糧餉緊缺,而李宗仁能夠不拘一格地包容使用,輕松地化解他們的難題,依靠的都是他長期信賴、重用的兵站總監石化龍。無怪乎李宗仁在石化龍悼詞首先提到的就是:“恭贊戎幕,委輸軍資。時艱任重,克濟厥施。”當然,石化龍擔任委輸軍資重任的還有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李宗仁盡管在回憶錄中也沒有多提石化龍的名字,但從悼詞的口吻來看,石氏的功勞他顯然牢記心上,滿懷感激。抗日戰爭,李宗仁在戰場上取得的赫赫戰績,都離不開他陸軍速成學堂的同學,出生入死的戰友石化龍在幕后默默的奉獻和無聲的支持。
石化龍1944年6月27日獲頒四等云麾勛章, 1945年4月調升后方勤務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陳誠兼總司令),10月10日獲頒忠勤勛章,1946年7月31日晉任陸軍中將,并退為預備役,1947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這一系列勛章榮譽的獲得和職務的升遷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其老上司李宗仁對其能力和戰功的進一步肯定。
由于過度勞累,1945年冬天石化龍在抗戰勝利的公務途中,因感冒病倒,經檢查發現患有肋膜炎兼糖尿病,身體日漸衰弱。1946年被安排到陸軍醫院,1947年入住省立梧州醫院,再轉入思達醫院,最終確認肺結核癥。醫生建議動手術,但手術結果失敗,一代名將石化龍于1948年11月1日突然病逝于梧州,終年59歲。
噩耗傳來,李宗仁在是年5月剛剛競選副總統成功,榮登寶座。樂極生悲,令李總統百感交集。盡管李宗仁國事在身,未能親自參加在廣西藤縣舉行的石化龍葬禮,但石化龍的葬禮不僅按國葬規格——下半旗致哀,中央和地方軍政要人均有蒞臨,李宗仁還以副總統的身份親自為他曾經一起戰斗的兄弟寫下痛徹心扉高度贊揚的《云飛兄象贊》,派人送來紅綾靈旌用金粉寫上:“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石云飛靈柩”以及親筆題寫“石云飛先生訃告”作為訃告集的封面。由于身份的特殊,使得李宗仁的種種行為顯示出他與石化龍非同尋常的交情,同時也給了死者莫大的殊榮和厚愛。
從民國元年(1912)石、李在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相遇,經歷統一廣西、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到石氏溘然長逝,二人是同學,也是上下級,還是同鄉、戰友、兄弟,同為抗日英雄,三十多年生死不離的戰斗生涯隨石化龍的去世緩緩拉下帷幕。“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石李卻能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善始善終,相輔相成,共赴國難,在臺兒莊大捷等重大抗戰戰役中屢建功勛,共同鑄就一段英雄大業,傳奇人生,值得后人仰慕和追思。
[注釋]
(1)“桂系三雄“均為陸軍小學堂學生,白崇禧1907年春入學,為第一期學生;黃紹竑為1910年入學,第四期學生。見李永銘、范小方的《桂系三雄: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北京崇文書局,2007年出版。
[1]石嘉澤.在石化龍將軍府掛匾儀式上的答謝詞[J]//藤縣文史.第十六輯.2002:22.
[2]藤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石化龍將軍傳略[J]//藤縣文史.第十六輯.2002:2.
[3]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39,545.
(責任編輯:高 堅)
2017-02-22
K825.2
A
1673-8535(2017)02-0062-05
毛廷貴(1963-),男,廣西賀州人,梧州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副教授,梧州學院西江研究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梧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歷史學。
李凱旋(1972-),男,河南澠池人,梧州學院西江研究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梧州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梧州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學、圖書館學、地方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