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張玉昌
[摘 要]通過對國內學術界近年來關于社會公正感問題研究的分析,揭示了有關社會公正感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所運用的基本方法,歸納了當前國內學術界關于社會公正感的基本內涵、測量維度與要素、影響因素以及促進社會公正感的對策等方面的主要觀點。當前國內相關研究描述了當代中國不同群體社會公正感的現狀,從分配公正、組織公正與社會心理等層面分析了影響不同群體社會公正感狀況的基本因素,提出了各項增進社會公正感的具體措施,為促進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的理論作用。
[關鍵詞]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感;規范研究;經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1-0037-07
社會公正感是衡量社會公正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黨和政府制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方面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區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過大、公民權益保障不力、公共權力腐敗等問題也影響著我國社會公正、和諧與可持續發展。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將促進公平正義作為和諧社會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列為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大議題,表明社會公正已經成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學術界,相當多的研究者將社會公正感作為衡量社會公正狀況的重要工具,分析其基本內涵、性質與特征,并且通過經驗研究的方法測量、判斷與考察不同群體的社會公正感狀況。本文將在簡要回顧和分析近年來國內社會公正感問題研究成果與方法的基礎上,闡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揭示社會公正感問題研究中有待進一步加強之處,以期對推動我國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研究有所裨益。
一、社會公正感研究方法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當代中國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日益凸顯,相當多的學者運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學科的方法與知識,從規范理論與經驗分析兩方面研究社會公正感問題。
(一)社會公正感的規范理論分析
在國內學術界,有關社會公正感的規范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闡釋社會公正感的基本內涵,探究公正與公平、平等、正義等概念的內在關系,分析社會公正感與公平感、正義感等觀念的區別;另一方面是從理論上探討社會公正感產生的根源,分析其應然狀態,為經驗研究提出理論假設。
1.相當多的研究者在辨析公正與公平、平等、正義等概念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社會公正感的內涵。通常而言,公正比公平、平等、正義等概念的內涵更加廣泛,它基本上可以包容公平、平等與正義等概念。吳忠民認為,公平主要強調事物的客觀性與同一尺度,而公正則具有自身的基本社會價值取向,可以對公平問題進行有效的規范和定位,使其產生積極的、正向的社會功能;平等側重于追求和維護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而公正則不僅考慮平等的問題,而且要考慮自由、社會合作等多種具有合理性的價值,因而可以有效地平衡和規范平等的價值,使其能夠恰當地發揮應有的作用[1]。李強也認為“社會公平”這個概念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模糊,應當盡量少用“公平”的概念,或者將公平與公正的概念理解為是一致的[2]。在很多學者看來,社會公正感是人們對于社會公正狀況的主觀評價和感受,也是判斷社會公正狀況的基本工具。李大治指出,“公眾的社會公正感是反應社會公正價值體現的一個靈敏指標”[3]。李曄等也認為,“公正其實更多地是指一種主觀的判斷和感受,稱之為‘公正感(perceived justice或perceived fairness)似乎更貼切。盡管絕對的公正很難達成一致,但作為客觀存在的公正現象會影響到人們的公正感,公正感是公正狀況的一種主觀體現”[4]。因此,從本質上講,公正感、公平感和正義感等就是關于公正、公平和正義等現象的主觀價值判斷。
2.國內學者圍繞著貧富差距、社會分層、相對剝奪感等問題研究了社會公正感產生的根源。多數學者認為我國存在嚴重的貧富差距與不合理的社會分層,使某些低收入者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導致部分群體產生相對剝奪感或社會不公正感。例如,吳忠民指出,社會分層是社會公正感或不公正感產生的根源,是更加基礎性和本源化的因素[5]。孫立平認為,我國可能會走向一種“斷裂”的社會,使社會中各個不同部分的差異和分歧有時候達到無法相互理解和難以妥協的程度;他進而指出,這種社會“斷裂”問題是產生社會公正問題的根本誘因[6]。本文將要歸納總結有關社會公正感的歸因分析,所以,在此不再多作闡釋。
(二)社會公正感的經驗研究
社會公正感研究,不僅需要分析相關的規范理論問題,而且需要通過經驗研究描述、評估與解釋不同群體的社會公正感狀況。
1.在社會公正感研究中,相當多的學者運用田野調查、個案分析等方法,解釋特定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社會公正感與其經濟收入、職業地位、教育程度、社會關系網絡等客觀狀況以及社會流動性等影響要素的關系。其中,有些學者運用參與觀察、訪談和文獻分析等方法,通過調查特定個案,闡釋人們有關社會公正問題的認知和成因。例如,王露璐基于蘇南華宏村的田野調查資料,描述了蘇南鄉村工業化進程中獨具特色的‘差異與‘平等并存的分配模式及其公正共享的分配倫理蘊涵[7]。游正林以“西廠”為案例,從心理契約的角度分析國有企業工人產生不公正感以及采取集體行動的原因[8]。
2.在經驗分析中,研究者往往會在設計出調查問卷的基礎上進行抽樣調查,將社會公正感所涉及的各項具體內容指標化、數據化,依據抽樣調查獲得的有效數據進行量化分析,描述不同群體的社會公正感現狀。
在社會公正感的抽樣調查中,研究者基本上選擇經濟收入、職業地位、教育程度等作為測量研究對象客觀社會位置的因素,選擇研究對象關于社會公正問題的主觀認知、情感與態度傾向描述社會公正感現狀。劉少杰在北京、長春等七個城市開展的社會公正感調查中,將人們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職業分類、任職單位與職稱級別等因素作為進行群體歸類的靜態指標,將人們在收入、地位和社會聲望等方面的具體變化作為進行群體歸類的動態指標[9]。馬磊和劉欣使用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05)的資料分析了影響分配公平感問題的因素,他們將被調查者的客觀社會分層、實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狀況作為測量其社會經濟地位的要素,將被調查者與其同齡人、以及與自身三年前的社會經濟地位的比較作為判斷人們主觀態度的變量[10]。翁定軍在有關公平感的研究中將有關統計調查的變量分為客觀位置變量、心理變量和控制變量,其中客觀位置變量只包括職業、學歷和經濟收入三個指標[11]。李路路等在有關轉型期中國民眾的社會不平等認知與評價的研究中,使用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階層地位等控制變量[12]。
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研究者通過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受訪者的問卷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借助給定的指標或控制變量,測定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其主觀態度中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關聯性,驗證人們是基于客觀地位還是主觀上的相對剝奪感而產生社會公正感或不公正感。例如,劉少杰研究指出,通過對上述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進行量化統計分析發現,在靜態指標下社會公正感具有趨同性,也就是說靜態指標并不能解釋公正感存在差別的原因,而動態指標則揭示了差異性的存在,所以,應當根據有關收入、地位和聲望等方面實際變化的動態指標分析社會成員對改革政策公正性的判斷[13]。馬磊和劉欣在關于分配公平感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將客觀社會分層、實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狀況作為測量社會經濟地位的維度,并且將上述三個維度的變量同時放入模型中,使其與加入局部比較變量后的模型進行對比,進而分析上述三個維度能否有效解釋個人公平感的變化,以此檢驗“局部比較論”與“結構決定論”何者更加具有解釋力[14]。
3.也有些學者應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分析相關對象的社會公正感,特別是組織公正感的問題。在這樣的研究中,研究者通過模擬情境、控制變量、設置控制組等方式測試被試,分析各種影響被試公正感的主客觀因素,闡釋其成因。例如,周浩和龍立榮依據情境實驗的調查數據分析了領導方式與單位員工公正感之間關系[15]。張光、JenniferR.WilKing和于淼采用情景模擬實驗分析,“就村委會選舉的結果有利、結果公平(分配正義)和程序公平變量進行情景設計”[16]。
二、國內社會公正感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國內學術界,社會公正感問題研究主要包括下述四個方面,即,有關社會公正感的內涵分析、社會公正感狀況測量、影響因素分析以及促進社會公正感的對策研究。
(一)社會公正感的內涵分析
社會公正感問題研究是以分析其基本概念作為前提的。通過相關概念分析,可以概括性地揭示社會公正感的基本內涵、本質特征與屬性,進而為有關社會公正感問題的判斷、分析和推理奠定基礎。
在學術界,相當多的學者從分配公正的角度出發界定社會公正問題,闡釋社會公正感。麻寶斌指出,社會公正主要回答社會的基本善,即物質成果、利益、福利以及某種生活負擔(稅收或勞役),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是否正當與合理的問題[17]。劉少杰認為,社會公正感在宏觀方面是公民對社會分配及其政策的認知,在微觀層面是對個人收入和地位等生活狀況的直觀感受[18]。孟天廣以結果和機會為基本維度,將分配公平感視為人們對社會重要資源分配公正程度的感知[19]。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社會公正的主觀認知、態度和情緒等心理因素都會對其社會公正感產生重要影響。所以,也有學者側重于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社會公正感。劉宗粵認為,公平感是人們與他人或自身的主觀預期進行比較而形成的剝奪感,它受人們在心理認知等方面的定勢作用的影響,并不一定完全體現或對應于社會客觀狀況[20]。薛潔指出,公平感體現的是人們對社會公正狀況的評價與態度,是他們在對社會財富分配、社會公共事務參與等方面的公平程度進行比較的基礎上產生的心理體驗和感受[21]。
當前,組織公正感也是學術界重點研究的問題。組織公正感是指,在組織內部這一特定場域下,員工對利益分配、組織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公正狀況的認知和感受。李超平和時勘指出,組織公平是個人或團體對于自身所在的組織對待他們的公平狀況的知覺,它包括分配公正和程序公平兩種類型[22]。李曄等也認為,組織公正感就是人們在組織或者單位內的公正感受,主要體現社會成員在不同的行業、職業與組織單位中的公正感狀況[23]。
不管是從組織公正感、分配公正感還是從心理認知的角度探究社會公正感,很多學者都認為人們所具有的相對剝奪感是社會不公正感的直接誘因,兩者在內涵上具有很高的同質性。郭星華認為,“相對剝奪感是一種群體心理狀態,屬于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它是指人們通過與參照群體的比較而產生的一種自身利益被其他群體剝奪的內心感受”[24]。劉卓紅和胡宜安則指出,弱勢群體通常具有比較嚴重的相對剝奪感和比較強烈的受挫情緒,因而產生不滿、焦慮、怨恨、苦悶、憂慮、悲觀甚至仇視社會等心理,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斥,因而也難于接受社會現實,更難以進行自我調試,“弱勢群體在相對剝奪感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相關性”[25]。
總體上講,不同研究者所闡釋的社會公正感的基本內涵、本質特征與屬性既存在差異,也具有重疊共識。社會公正感是行動者依據自身的特定原則、信念和期望,基于自身與他人或自身預期目標的比較,對經濟收入、價值分配、社會地位、公共參與等一系列涉及社會公正的狀況所作的主觀心理認知、判斷和評價。“社會公正感中一定包含著個人與社會、主觀與客觀、動態與靜態等多種因素的綜合。”[26]通常而言,社會行動者具有宏觀與微觀兩種層面上的公正感,前者主要涉及他們對價值分配、制度安排、公共政策等宏觀問題的判斷,后者主要涉及他們對自身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公共參與等問題上的認知和評價。雖然社會公正感是人們基于自身所認知的客觀事實而產生的,是主觀心理與客觀狀況彼此作用的產物,但是,其直接成因卻是自身與他人、自身所認知的客觀位置與主觀期望相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剝奪感。
(二)社會公正感狀況測量
在學術界,研究者圍繞著社會公正感的測量維度和測量要素展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社會公正感的測量維度往往也是社會公正狀況的測量維度,它有助于確定經驗研究的基本框架。麻寶斌從分配公正的角度指出,社會公正的測量維度包括分配對象、分配客體、分配原則、分配空間與分配時間等五個彼此融合、聯系緊密的基本維度[27]。譚菊華和韓橋生則將平等和自由、公平和效率、權利和義務作為衡量與評價社會公正狀況的三個重要維度[28]。羅忠勇和尉建文將工人的不公平感分為經濟性的、社會性的和生理性的不公平感三個維度,并且通過調查研究認為,挫折經歷、人力資本和企業制度分別對工人不公平感的各個維度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29]。在組織公正感的測量中,研究者通常是圍繞分配公正感、程序公正感與互動公正感等問題開展測量和分析的,其中互動公正感又包括人際公正感和信息公正感兩方面。劉亞等就曾將組織公平感的具體測量要素確定為程序公平、分配公平、領導公平與信息公平等方面,其中領導公平實際上就是人際公平的替代維度[30]。
在社會公正感的測量要素分析上,現有的研究基本上包括社會要素、心理要素和組織要素等內容。其中,社會要素既涉及被測量者的地位、職業、收入、地域、學歷等方面的狀況,也涉及他們對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社會規范、制度安排和社會結構等問題的認知與態度。薛潔就曾結合我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將住房、醫療、教育、就業和發展、參與和救濟、戶籍制度、交往和承認等方面確定為社會公平感的主要測量維度[31]。社會公正感測量中的心理要素主要涉及個人的需要、價值觀、情緒、知覺、沖突認知、相對剝奪感、幸福感等內容。在組織公正感的實際測量中,研究者通常將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動公正等方面具體細化為下述測量要素,即,分配結果、分配制度、薪資報酬水平、福利、獎勵、申訴渠道、決策參與、領導類型、禮貌、尊嚴、信息溝通等內容。
(三)社會公正感的歸因分析
研究社會公正感問題,不僅需要闡釋其內涵,分析社會公正感的測量維度和要素,而且需要對相關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公正感予以歸因。社會公正感的歸因分析,實際上就是歸納與確定影響相關個體或群體社會公正感的內部或外部因素,分析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權重,揭示在特定制度安排下的可控影響因素與不可控影響因素。通常而言,研究者往往是在規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有關社會公正感的歸因假設,然后運用經驗研究的方法驗證相應的理論假設。
相當多的研究者認為,分配公正問題是決定社會公正感的重要原因。李路路指出,影響社會公正感的重要動因是人們關于“應得”收入和“實得”收入的公正性感知,涉及到他們在社會中的受益程度[32]。劉少杰提出,社會發展帶來了復雜的地區、城鄉與行業的差別,引起部分群體的社會不公正感,尤其是關于財富分配的不公正感[33]。王甫勤指出,“階層地位是否具有優勢對居民分配公平感沒有顯著影響,但社會經濟地位及其對導致社會不平等的歸因則與分配公平感明顯相關”[34]。除了分配公正問題對社會公正感的影響外,也有學者強調了政治權力、社會結構、社會流動等因素的作用。例如,李春玲在比較不同階層的不公平感現狀后指出,“每個階層都有大約30%至40%的人認為,權力是導致當前中國社會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大約十分之六的人(61.5%)都選擇‘因權力造成的不公平作為當前中國社會最主要的三種不公平現象之一”[35];同時,她研究認為,收入差距狀況本身并不會導致不公平感,“權力對收入分配的干預以及權錢交易和官員腐敗等現象才是社會不公平感產生的主要根源”[36]。趙曉航在分析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的基礎上也指出,權力的有序運行對于提升社會成員的分配公平感和社會公平感具有重要意義[37]。翁定軍強調,“公平感是人們在生活或工作這一微觀層面上感受到的社會公平……公平感不僅是個體的心理感受,也反映社會結構的影響”[38]。
社會公正感是人們認知、判斷和評價社會公正問題時產生的心理感受,所以,相當多的研究者分析了人們形成公正感的心理因素。郭星華指出,某些社會群體所以會具有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和社會不公正感,其原因在于,他們在主觀價值上認為改革開放前的社會分層結構是公正的、合理的,而當前的社會現實則使他們的相對社會地位和相對經濟收入下降了,使他們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39]。馬磊和劉欣在關于中國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中認為,人們是依據“局部比較”而不是客觀狀況來獲得自身的社會公平感認知,他們基于局部比較而形成的相對剝奪感是影響其社會公平感的主要因素[40]。翁定軍也指出,人們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形成公平感的,他們的價值觀念將會直接影響比較的結果,因而成為社會公平感的影響因素[41]。李穎暉則基于結構決定論與相對剝奪感兩種視角考察了人們受教育程度對分配公平感的影響。他指出,通過較高層次的教育文憑所獲得的優勢地位會對人們的公平感產生具有條件性的正向影響,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公平感越強;但是,相對剝奪感的產生則會削弱既有的正向影響,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減弱幅度越大[42]。因此,人們在社會中的客觀位置和絕對價值收益是影響其公正感的基本因素;但是,那種由于社會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會削弱或增強這種影響,并且在到達一定的臨界點時可能會成為影響人們社會公正感的主導因素。
在組織內部,單位的薪酬制度、分配制度、領導方式以及員工的年齡、文化程度、職務、在本單位工作時間等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組織公正感。例如,周浩與龍立榮認為,在中國當前的組織情境下,組織分配制度公平與否是影響員工組織公平感的主要因素:與程序公平和互動公平(包括人際公平和信息公平)相比,組織分配制度公平問題最能夠解釋員工分配公平感的狀況;在組織分配制度不公平的情形下,程序公平和人際公平才會起到影響分配公平感的作用[43]。他們還指出,仁慈型領導對下屬的分配公正感具有直接的影響,家長式領導則不會直接影響下屬的分配公正感;家長式領導會影響下屬的程序公正感、領導公正和領導解釋,同時也會通過程序公正感、領導公正和領導解釋的中介作用來影響下屬的分配公正感狀況[44]。于海波與鄭曉明認為,薪酬比較與員工的組織公平感具有明顯的正相關的關系,它是影響員工組織公平感的直接因素,包括自我比較、本單位比較、外單位和家庭比較三方面的狀況,“組織公平感是薪酬比較與薪酬滿意度之間的完全中介變量”[45]。
綜上所述,根據現有的研究可以發現,影響當代中國公民社會公正感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下述四方面。第一,某些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客觀位置使其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所以,那種處于不利狀況的客觀位置就成為導致某些群體產生不公正感的結構性原因。第二,分配公正問題是影響社會公正感的主要因素。我國現有的分配政策、規則或原則上的不公正,會在收入分配的起點、過程和結果等方面影響社會公正狀況,導致收入差距過大與貧富分化,引起社會不公正感。第三,社會成員的相對剝奪感是他們比較個人與他人(或群體)、應然與實然、過去與現在、主觀與客觀等因素基礎上形成的,是導致其產生不公正感的直接原因。第四,社會程序與社會流動的公正與否是影響社會公正感的重要因素。現有的地位準入、收入門檻等問題會影響社會流動,決定了社會成員尤其廣大中下階層民眾能否獲得提升自身地位、收入和聲望的機會,影響其社會公正感。
(四)促進社會公正感的措施分析
無論是闡釋社會公正感的基本內涵、本質特征與屬性,描述與測量當代中國不同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公正感狀況,還是對社會公正感的影響因素進行歸因分析,都為提出各項促進社會公正感的合理措施奠定了基礎。
概言之,當前研究者基本上都認為,促進社會公正感的首要目標是確立更加公正的社會分配制度,增強人們的分配公正感,采取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合理調節城鄉、行業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防止貧富差距擴大,避免兩極分化。其次,需要使各類社會群體尤其是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具有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和社會流動渠道,政府部門應當切實承擔起維護弱勢群體權益的責任,努力構建各類群體或個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殷冬水和周光輝認為,利益表達失衡是我國社會不公的重要原因,實現社會不同群體利益表達平衡則是社會正義的內在要求,應當使弱勢群體能夠更加暢通地表達其利益訴求[46]。胡建國也指出,在貧富差距擴大短期內無法逆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保證社會流動的順暢來提升人們的未來預期,從而有效地削弱人們的不公正感[47]。趙德雷和楊宜音在對黑龍江墾區居民社會心態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在相同收入水平情況下,高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能夠削弱地位層級相對剝奪所帶來的消極情緒[48]。因此,促進社會流動、構建群體認同也是提高社會公正感的有效路徑之一。最后,要確立底線思維,防止權力腐敗,保障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全體公民提供具有較高標準、符合社會公正要求的社會最低保障制度和基本福利制度。例如,李春玲基于其研究結論認為,“減少腐敗現象,抑制權力對收入分配的過多干預,是減緩社會不公平感、提高社會和諧程度的有效途徑”[49]。景天魁認為,那種基于效率主義或平等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都不適合中國國情,應當使社會保障和社會公正之間能夠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依據社會公正的價值理念構建“基礎整合的社會保障體系”[50]。
在組織內部,應當通過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改善領導方式、完善參與制度、開展公正的上下級互動、讓員工有效參與決策制定過程等途徑提升組織公正感。例如,李超平和時勘指出,為了提高員工的組織公平感,企業不僅需要重視分配公平的問題,使員工的付出與回報之間具有公正性,而且需要重視程序公平的問題,使員工擁有各種機會參與企業日常管理,還需要通過現場辦公、設立意見箱等方式保障員工具有正常的投訴渠道,使他們能夠及時地表達對企業的建議和意見[51]。
三、國內社會公正感問題研究簡評
當前,盡管國內學術界有關社會公正感問題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然而,現有的相關研究仍然稍顯薄弱,存在許多亟待改善之處。
1.在規范理論上,國內學術界現有的關于社會公正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闡釋國外學者有關社會公正、正義、公平等問題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傳統社會和現實社會中的相關闡釋。實際上,社會公正感既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也具有時代性的特征。在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和社會發展階段,人們對于社會公正的認知必然會存在差異。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立足于中國傳統與現實,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和現實社會中關于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感的規范分析。此外,現有的關于社會公正感的規范研究往往局限于某個學科領域,尤其是哲學和心理學領域,然而,社會公正感問題并不僅僅涉及某個學科領域的問題。研究者有必要整合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不同學科的資源,對社會公正感的內涵、要素、根源等問題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規范分析。
2.在社會公正感的經驗研究中,盡管研究者是盡可能地追求科學性與客觀性,然而,社會公正感的經驗研究既會受研究者關于社會公正的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研究對象的情緒、配合程度、對問卷的理解程度、環境以及偶然性事件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經驗分析結果出現偏差。同時,研究者在分析社會公正感的狀況時往往會受制于所獲得的相關調查數據,或者是局限于某一具體的個案、事件、群體或實驗對象,因而要么可能忽視各種未納入調查問卷中考量的因素,要么則使得所涉及的社會公正感問題與領域存在局限性。
3.除了現有的研究方法之外,有關社會公正感的田野實驗研究的方法也應當成為分析特定對象社會公正感狀況的重要方法。田野實驗研究不同于傳統的在實驗室中人為設計和控制情境、被試等因素的方式,而是在真實世界中通過影響、介入和干預特定的研究對象,比較相關變量的影響程度,歸納分析現實世界中對于相關研究對象的真實影響因素,運用具體事實與證據客觀地驗證相關命題和理論假設。因此,田野實驗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提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社會公正感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吳忠民.關于公正、公平、平等之差異辨析[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3,4,(7):20.
[2]李強.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1):2-9.
[3]李大治.公正感研究對公共管理的意義[J].科學學研究,2006,24:494.
[4]李曄,龍立榮,劉亞.組織公正感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1):78.
[5]吳忠民.社會公正研究的現狀及趨向——近年來國內學術界社會公正研究述評[J].學術界,2007,(03):7-24.
[6]孫立平.我們在開始面對一個斷裂的社會?[J].戰略與管理,2002,14.
[7]王露璐.在差異與平等之——蘇南鄉村工業化進程中的分配模式及其走向[J].江蘇社會科學,2010,(1):241.
[8]游正林.集體行動何以成為可能——對一起集體上訪、靜坐事件的個案研究[J].學海,2006,(2):41.
[9]劉少杰.改革變遷中社會公正感的趨同性和差異性[J].甘肅社會科學,2011,(4):30.
[10]馬磊,劉欣.中國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36.
[11]翁定軍.階層或階層意識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態度傾向[J].社會學研究,2010,85.
[12]李路路,唐麗娜,秦廣強.“患不均,更患不公”——轉型期的“公平感”與“沖突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4):80-90.
[13]劉少杰.改革變遷中社會公正感的趨同性和差異性[J].甘肅社會科學,2011,(4):26-31.
[14]馬磊,劉欣.中國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38.
[15]周浩,龍立榮.上級家長式領導風格影響下屬組織公正感的機制[J].中大管理研究,2008,(3):36.
[16]張光,JenniferR.WilKing,于淼.中國農民的公平觀念:基于村委會選舉調查的實證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1):75.
[17]麻寶斌.社會公正測量的五個維度[J].理論探討,2012,(1):6.
[18]劉少杰.改革變遷中社會公正感的趨同性和差異性[J].甘肅社會科學,2011,(4):26-31.
[19]孟天廣.轉型期中國公眾的分配公平感:結果公平與機會公平[J].社會,2012,32:108-134.
[20]劉宗粵.公平、公平感和公平機制[J].社會,2000,(7):26.
[21]薛潔.關注公民公平感——我國部分公民公平感調查報告[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7,(5):87.
[22]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3):677.
[23]李曄,龍立榮,劉亞.組織公正感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1):78.
[24]郭星華.城市居民相對剝奪感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71.
[25]劉卓紅,胡宜安.論新時期弱勢群體與社會公正及其建構[J].理論與視野,2004,(2):23.
[26]劉少杰.改革變遷中社會公正感的趨同性和差異性[J].甘肅社會科學,2011,(4):26-31.
[27]麻寶斌.社會公正測量的五個維度[J].理論探討,2012,(1):6.
[28]譚菊華,韓喬生.論社會公正評價的三個維度[J].南昌大學學報,2014,45,(3):15.
[29]羅忠勇,尉建文.挫折經歷、人力資本、企業制度與城市工人的社會不公平感——以10家企業工人的社會不公平感為例[J].社會,2009,29,(2):179-198.
[30]劉亞,龍立榮,李曄.組織公平感對組織效果變量的影響[J].管理世界,2003,(3):126-132.
[31]薛潔.關注公民公平感——我國部分公民公平感調查報告[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7,(5):88.
[32]李路路,唐麗娜,秦廣強.“患不均,更患不公”——轉型期的“公平感”與“沖突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4):80-90.
[33]劉少杰.改革變遷中社會公正感的趨同性和差異性[J].甘肅社會科學,2011,(4):26-31.
[34]王甫勤.當代中國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一項基于上海的實證研究[J].社會,2011,(3):156.
[35]李春玲.各階層的社會不公平感比較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06,(1):72.
[36]李春玲.各階層的社會不公平感比較分析[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5,(09):15.
[37]趙曉航.轉型期中國民眾的分配公平感與不平等歸因——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0)的實證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5,(5):101-111.
[38]翁定軍.階級或階層意識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態度傾向[J].社會學研究,2010:85-110.
[39]郭星華.城市居民相對剝奪感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3):76.
[40]馬磊,劉欣.中國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0:31-49.
[41]翁定軍.公平與公平感的社會心理分析[J].上海大學學報,1999,6,(2):50.
[42]李穎暉.教育程度與分配公平感:結構地位與相對剝奪視角下的雙重考察[J].社會,2015,35,(1):143-160.
[43]周浩,龍立榮.分配制度公平對員工分配公平感的影響:中國組織情境下的實證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5):675.
[44]周浩,龍立榮.上級家長式領導風格影響下屬組織公正感的機制[J].中山大學管理研究,2008,(3):37.
[45]于海波,鄭曉明.薪酬滿意的動力機制:比較、公平、滿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34,(6):163-165.
[46]殷冬水、周光輝.利益表達平衡:社會正義的內在要求[J].江漢論壇,2012,(6):10.
[47]胡建國.社會流動對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響——中國公眾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再探討[J].江漢論壇,2013,(2).
[48]趙德雷,楊宜音.論墾區文化認同與墾區身份認同的調節作用[J].學術交流,2015,(7):150-159.
[49]李春玲.抑制權力對收入分配的干預將減緩社會不公平感[J].中國社會報,2006,(7):1.
[50]景天魁.中國社會保障的理念基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60-64.
[51]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3):683.
責任編輯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