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虹+宗南海
[摘 要]魯迅精神內涵豐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現代精神與開放意識和根源于愛的反抗絕望精神。當代中國仍需要魯迅精神對國民性的再思考與批判,對現實社會的勇銳批判,對當代文化健康發展的指導,對當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導青年閱讀魯迅原著,學者和媒體要在社會中廣泛展開魯迅的研討與宣傳活動,使作為文化傳承者的當代青年自覺地把解讀、傳承魯迅精神作為自覺的文化使命。
[關鍵詞]魯迅精神;當代價值;當代青年;傳承
[中圖分類號]I210.96;D4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1-0077-04
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八十年了。在這八十年間,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到改革開放以來逐漸融入全球一體化越來越富裕的新中國,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八十年間,魯迅一直也沒有離開我們,從上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戰士形象的魯迅,到八九十年代以來“人”的魯迅,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多次談到的魯迅,不同歷史時期魯迅都以不同的側面激勵、鼓舞著我們前行。但是,在這八十年間對魯迅的誤讀、扭曲、質疑、貶損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至今仍存,有人說魯迅犀利刻薄好罵人,當代社會已經不需要他了,有人以批判、謾罵、貶損魯迅來博得關注,借此抬高自己身價,更有人對魯迅是避之唯恐不及。以畢生的偉大實踐奠定了中國民族魂崇高地位,被譽為中國青年靈魂導師的魯迅,卻和當代青年之間存在著這么大的鴻溝,確實令人痛心遺憾。
一、魯迅精神內涵
很長一段時間里魯迅在政治話語系統中被神化,意識形態化,很多人很少甚至根本沒有讀過魯迅的作品,就直接接受別人灌輸的概念化的魯迅。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恢復本體的過程中,魯迅又經歷了被人蓄意炒作、貶損褻瀆的過程。雖然,在學術界對于魯迅及其精神的學理性研究從未停止,但不可否認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魯迅走下神壇的同時,其精神內涵也越來越被時代和大眾所淡忘。那么,到底什么是魯迅精神?
首先是理性批判精神。魯迅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深刻的思想家,他一直在關注現實、理性思考,用筆做武器進行批判。第一,批判中國傳統封建文化。魯迅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浸潤中成長的,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深刻且具體,留洋經歷使魯迅能站在中西文化交叉口處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本質。魯迅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向人們揭示了中國封建禮教“仁義道德”掩蓋下的“吃人”本質,第一聲吶喊振聾發聵。魯迅一針見血地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概括為奴性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資格,至多不過是奴隸,中國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對人民大眾來說其實只有兩種時代:一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1]225魯迅在整體上把握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還在許多文章中十分具體深刻地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弊病。第二,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中,魯迅對國民的劣根性深惡痛絕,深挖國民精神痼疾。魯迅針砭了國人卑怯的奴性、中庸思想、瞞騙行徑等。他認為“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2]254魯迅極力反對卑怯者的“精神勝利法”,反對自欺欺人的茍活,他期望中國人能掙脫文化傳統的禁錮,過真正的人的生活。魯迅反對中庸思想,他認為中國人講“中庸”,只是一種表象,本質上還是卑怯。魯迅厭惡講“面子”,他說,講“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魯迅把各種國民劣根性,刻畫得入木三分,所達到的深度,更是令人驚異。第三,不畏強權,批判現實社會黑暗。魯迅說:“外面的進行著的夜,無窮的地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3]正是因為魯迅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識分子使命感,他嫉惡如仇、不留情面的批判與諷刺,得罪了許多人。面對很多人對他的誹謗之詞,魯迅并沒有后悔他的選擇,繼續韌性的戰斗。他說:“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耗費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懼憚這些,也不想遮蓋這些,而且實在有些愛他們了,因為這是我轉輾而生活于風沙中的瘢痕。”[4]
其次是現代精神與開放意識。第一,“立人”主張。西方啟蒙主義者認為主體性是現代的原則,“現代世界的原則就是主體性的自由”[5]現代性強調個人的中心地位。魯迅現代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個人的主體自由,在其早期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章中,提出了“尊個性張精神而立人”的思想。他指出:“歐美之強……根柢在人”,中國之弱,也正在于人民為幾千年封建精神文明所弊,處在“顓蒙默止,若存若亡”的蒙昧狀態之中。他的結論是:“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后而凡是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6]魯迅提出要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性,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民的愚弱狀況,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第二,“平民”立場。“現代”就是平民的時代,五四就是中國的平民時代的開端,也是現代啟蒙的偉大開端。魯迅始終是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關注著民眾的生存狀態、命運與前途。在觀察與分析問題時,他總是以是否符合或是損害最底層民眾的利益作為根本標準,比如他稱萬里長城是“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這看似矛盾的見解,實際上卻飽含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長城是“偉大”的,但是它卻“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站在平民立場上,魯迅“詛咒”它。第三,“拿來”主義。站在中西文明交匯處,魯迅具有開放胸襟,順應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歷史,他大力主張廣泛吸取世界各國的長處,他提出“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拿來主義”口號,并且斷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7]魯迅當年大量翻譯介紹國外進步文學作品,同時大膽嘗試外國文學的新形式和創作手法,并借鑒到對本民族文學的自覺改造中來。
最后,根柢是愛。魯迅總是對黑暗特別敏感,對歷史、文化、社會、人性,甚至自我靈魂深處的殘酷的解剖,深刻、犀利不留情面,所以一些人不喜歡魯迅,認為他精神過于激憤、偏頗,有陰郁的鬼氣。其實,恰是這一點是魯迅精神人格最偉大之處,在尋求民族復興的路途中,魯迅看透各種黑暗本質,卻奮然前行,反抗絕望。“魯迅對于我們民族有偉大的愛,所以對于我們民族,由歷史上,社會上各方面研究得極深。”[8]因為研究的極深,所以絕望,然而絕望也要反抗,這是魯迅式的最深沉的愛。今天我們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魯迅精神內涵極其豐富,很難給予全面定義,我們必須從他的作品出發,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審視魯迅作品及其思想精神客體,才能不斷地深入理解、發掘并總結魯迅精神的核心內涵。
二、魯迅精神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當結合作品、人生經歷和人格特質給魯迅以公允合理的定位時,我們就會再次感嘆魯迅精神厚重、豐富且關涉現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在魯迅精神中汲取營養從而更有力地前行。魯迅精神在今天并沒有過時,我們的時代、社會、文化以及成長中的青年仍然需要魯迅精神,魯迅精神的意義不只屬于歷史,更屬于當下。
首先,我們需要對國民性的再思考與批判。當下,我們已經深刻體會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并沒有完成,而且任重道遠。魯迅所批判的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痼疾和國民性弱點在今天仍然部分存在。我們發現“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各類人物還活在我們周圍,在各種場合下各種國民劣根性也是屢見不鮮,今日之中國仍不乏那些愚昧麻木、因循守舊、自私偏狹的舊國民形象,我們的周圍也還充斥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的看客形象。具有幾千年封建文化重負的中國,其現代化進程不過百年,而中國人精神層面的現代化相對于物質層面的現代化要緩慢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和魯迅還是同時代人。負責任的當代作家要繼承魯迅的文化批判精神,從民族精神基因的遺傳與變異的角度考察國民心理,更透徹精準的認知當代中國的國民性,進而塑造健全合理的新國民人格,真正提高國民素質。
其次,我們仍需要對現實社會的銳勇批判。當代的中國社會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有許多問題需要正視并早做療救,正如魯迅所說“于是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也就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2]252毋庸置疑,如果任由不良風氣繼續蔓延,社會終將在表面繁榮掩蓋下停滯倒退。因此,在當代我們更應自覺延續魯迅清醒真實的現實批判精神,真正睜了眼看世界,在實事求是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前進。在當代中國,商品經濟席卷各個領域,毫無底線地追名逐利使一部分知識分子喪失了獨立人格,并陷入嚴重的精神危機。而另一部分人文精神的堅定維護者,卻在呼吁“回到魯迅那里去”,這不只是對本真魯迅的探求,更是對魯迅精神自覺傳承的努力。
再者,魯迅精神的價值還體現在能夠引導當代文化健康發展。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在文化領域的深化,西方各種思潮撲面而來,與五四時期提倡西方文化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相反,許多人開始擔心民族文化面臨的危機,抵制異質文明的同化成為時髦話題。對待文化,魯迅具有開放的胸襟,他盛贊漢唐氣魄“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還不算弱例如漢人的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9]但對外來文化魯迅也并不是全盤接收,他反對“送來主義”,認為并非外來的就是好的,主張有取舍的吸收;對傳統文化他主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采用“拿來主義”策略批判的繼承傳統資源。魯迅提倡多元化的發展觀,認為各種文化都存在固有的偏頗之處。魯迅的文化觀提醒我們既要有取舍的引進外來文化,又不能因為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弊端而盲目抵制,國粹主義的復蘇是萬萬要不得的,另外在發揚傳統文化這個口號下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挑選”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要保持謹慎的態度,真正認清揚棄的對象。
另外,當代青年需要魯迅精神的指引。青年一直是魯迅所關心的對象,魯迅一生以“立人”為己任,認為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他說過“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1]225一代代青年在魯迅精神的影響下成長,并稱其為靈魂的導師,然而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當代青年對于魯迅精神在體認上存在著隔膜。其實,當代青年更需要魯迅精神的指引,一方面,他們和魯迅一樣,處于一個歷史、社會、文化的轉型期,產生過類似的探索與思考,魯迅思想能為迷茫困惑的當代青年提供精神上的慰藉與鼓勵。另一方面,魯迅的作品中有深刻的人生哲學,這對青年學生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意義,讓他們懂得人生的艱辛,懂得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解讀魯迅是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魯迅的當代價值深刻而多樣,他無疑是一個值得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鄭重思考的偉大存在。那些說當代不需要魯迅作品和魯迅精神的人是沒有真正讀懂魯迅的。魯迅思想的文化資源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當代青年作為文化傳承者,更應該自覺地把解讀、傳承魯迅精神作為文化使命,重塑中華民族之魂。
那么,如何消除青年與魯迅之間的隔膜,讓魯迅重新走進青年的內心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導青年閱讀魯迅原著。魯迅本體意義的存在主要依賴于他留下來的全部文本,讀《魯迅全集》是理解魯迅智慧與哲學的基礎,是獲得個人體驗的出發點。但是閱讀經驗告訴我們,魯迅作品本身十分艱深,白話文初創時期語言的生澀,造成語法以及文字閱讀上的陌生。另外,從中學時代便開始的魯迅作品的學習,并不是在主體閱讀基礎上形成的個性化體認,而是教師的主觀式灌輸。這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青年對于魯迅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心理產生了抗拒而非親近之感。消除這種畏懼和隔膜的關鍵是克服青年與魯迅的心理障礙,激發青年人積極主動地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
首先,在高校中引導青年大學生閱讀魯迅原著。要采用滲透式教育方式,引導大學生讀魯迅原著,只有在主動閱讀的基礎上,魯迅才能走入青年的心靈深處,使青年領略到他作品的風采以及人格的魅力。可以在大學校園開展“魯迅讀書會”或開設“魯迅作品賞析”選修課程,進而引導學生回到魯迅那里去。學校可以開展辯論賽,演講比賽,或在課堂上開展討論等,讓學生主體參與對魯迅精神的闡釋,在這個互動過程中使學生對魯迅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高校大學生學習魯迅作品,可以與中國近代史教學實踐相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全國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通過讓學生了解近現代中國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理解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1840年到1949年是中國近代史部分,也是中國歷史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魯迅生活在1881年到1936年,他親歷了晚清的甲午戰爭、洋務運動失敗、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日俄戰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三一八慘案、四一二事變、九一八事變等重大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對魯迅的生活、思想、創作都有重大影響,同時魯迅的文章也是近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中引入魯迅作品及思想能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那段歷史。比如,帶領學生閱讀《阿Q正傳》《風波》《頭發的故事》《藥》等小說,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及教訓;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死地》《可慘與可笑》等雜文,了解黑暗的軍閥統治、國民大革命爆發的原因等。同時,把魯迅及其文章放到他所處的歷史語境中去考察,也能讓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魯迅精神。
再者,在社會中廣泛展開魯迅的研討與宣傳活動。一方面,魯迅研究學者應該多創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普及魯迅作品的讀物,讓青年走進魯迅的內心世界。現在很多魯迅研究者已經在做這些事,比如錢理群的《與魯迅相遇》,把魯迅還原到歷史現場和時代氛圍之中,對其生命足跡、思想脈絡和文學作品一并進行“文本細讀”,把不再是神話人物和歷史雕像的魯迅與年輕學子們維系在一起。王曉明的《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從魯迅作為普通人的視角出發,分析這個憂患的靈魂的形成過程,從而得到了很多“年輕讀者的激賞”等。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成為第四種力量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媒體應多普及魯迅,讓魯迅不斷地走入公共的話語地帶,使廣大青年了解、接受平民化的魯迅。由紹興日報社策劃,魯迅文化基金會紹興分會協助出版的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特刊“魯迅路·魯迅夢”推出后,人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轉發特刊內容和版面,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還有以魯迅生平為藍本的影視劇創作,同樣激起了人們想要全方位了解魯迅的求知欲望。可以說借助媒體的力量是使魯迅走出象牙塔,進而平民化的有效渠道之一。我們期望有更多學者、媒體在社會和青年朋友中宣傳普及魯迅,傳播好魯迅的思想和精神。
黃侯興先生曾說:“魯迅精神必將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覺醒與崛起,使這個古老的民族從此更加振作起來,在強手如林的世界舞臺上成為一個‘尚可以有為的民族。”當代青年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自覺學習傳承魯迅精神是時代的需要。魯迅精神的價值和意義不只在于歷史,也在于當下,同時關照著未來,其必將伴隨著中國當代青年一路前行,去開創我們偉大民族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魯迅.燈下漫筆,魯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魯迅.論睜了眼看,魯迅全集?穴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魯迅.這也是生活……,魯迅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624.
[4]魯迅.華蓋集·題記,魯迅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學社,2005:5.
[5]哈貝馬斯.現代的時代意識及其自我確證的要求,周憲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6.
[6]魯迅.文化偏執論,魯迅全集?穴一?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8.
[7]魯迅.拿來主義,魯迅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1.
[8]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70.
[9]魯迅.看鏡有感,魯迅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08.
責任編輯 叢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