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遠+高紅貴
[摘 要]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正走向一個生態文明的綠色經濟時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應該是相對穩定和持續的。要維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就要堅持綠色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綠色科技創新。本文通過分析阻礙我國當前綠色科技創新的體制因素和制度環境,進而提出推進綠色科技創新的對策。我們認為,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的機制,搭建綠色產業化平臺,加快推進我國的綠色科技創新。
[關鍵詞]科技創新;綠色經濟;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1-0049-05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創新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截止2020年,“我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要從目前的第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從目前的55.3%提高到60%”,“研發投入強度從目前的2.1%提高到2.5%”。[1]我國推進科技創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只有科技創新,才能給中國的綠色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中國必須以科技創新來支撐綠色發展。
一、21世紀的綠色經濟發展與綠色科技創新
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是21世紀人類文明演進與世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綠色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道路。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綠色經濟發展依靠綠色科技創新。
(一)綠色經濟發展依靠綠色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并指出了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制度安排。“‘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戰略支撐,為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動力來源。”[2]發展綠色經濟離不開綠色科技創新。“所謂綠色科技,是指有助于保護人類健康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減少生產和消費中的外部成本,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科技。它包括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環境工程技術、廢物利用技術、綠色生產技術等節約資源、避免和減少環境污染的科學技術。而綠色科技創新是指建立在綠色科技基礎之上,符合可持續發展需要的一種科技創新,它既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類健康生活質量的社會效益,又有獲得潛在利潤的經濟效益;既是一項使綠色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經濟活動,又是使綠色科技成果公益化的社會活動。綠色科技創新所追求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企業、政府、公眾、科研機構等的參與;科技、經濟、社會、環境的有效協調,擬生態學的循環系統運作都是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的重要依靠和保證。”[3]
綠色經濟發展與綠色科技創新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只有依靠綠色科技創新,才能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提升經濟增長的整體質量;才能培育世界市場競爭優勢,使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才能突破資源環境的約束,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綠色發展不僅是中國發展的方向,也是世界發展的方向。我國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綠色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發展的新階段。[4]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是創新、創新、再創新。要想占領未來創新制高點,就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破除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巨大潛能。[5]因此,只有培育和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國綠色科技水平,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推動我國經濟的綠色轉型。
(二)綠色科技創新的新模式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生態文明時代的綠色經濟發展新時期,綠色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動的有效途徑。[6]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綠色經濟發展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必須要依靠綠色科技創新。綠色科技創新是破解我國嚴峻資源環境危機的必然要求,能夠為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綠色科技創新不僅注重經濟增長,同時也關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關注社會進步和人的生存與發展。
伴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知識流動的物理瓶頸和社會邊界被打破,創新不再是高知識積累群體才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走進了大眾創新的時代。簡單理解,大眾創新相當于人們常說的“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用網絡語言來說,就是草根創新。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大眾創新正在從精英轉向大眾“新四軍”成主力。其內容包括:年輕的大學生開始創業;出國留學回來的創業人員;企業的高管和連續創業者;在大學、研究所里從事科技的科研人員創業。這“四路”力量匯合在一起與以前的草根創業相比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7]大眾創新是關注來自民間、個人等草根組織的創新,特別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創新過程,是提高企業創新效率的關鍵。二是以生產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模式轉變,創新正在經歷從市場范式向服務范式轉變的過程。[8]
中國的小米、海爾等企業的成功實踐有利地揭示了大眾創新的威力。小米公司以論壇為基礎,以輿論領袖或發燒友為核心篩選出的大眾創新團隊實現了驚人的發展。有關研究數據顯示,小米手機銷售量在2015年為中國第一名。2015年小米公司銷售小米手機7000萬臺,銷售數量市場占比在15%左右。[9]依靠大眾創新小米公司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成長最迅猛的企業。除了小米公司外,海爾集團是目前中國實施大眾創新模式最為徹底和全面的企業。海爾集團于2009年成立了海爾開放式創新中心,致力于全球研發資源整合、顛覆傳統的研發模式,以開放式創新的方式為集團提供即需即供的資源支持、支撐海爾產品的第一競爭力、提升海爾品牌形象及全球美譽度。海爾讓用戶、員工、大學師生等參與創意設計、技術開發、讓投資者參與新事業的創立和發展,以及隨之形成的創客實驗平臺、創新生態體系,使得這家傳統的家電制造業企業實現了創意、創新、創業與創投的高度融合。創新已然成為海爾所有夢想的內在源泉。他們平均每天開發1.7個新產品,每天申報2.7項新專利。[10]海爾集團依據更為完整的大眾創新模式,煥發出強大的技術創新活力和潛力。
二、綠色科技創新面臨的障礙
目前,我國綠色科技創新遇到諸多障礙,導致我國綠色創新技術落后,從而阻礙了綠色經濟發展的進程。
(一)創新企業沒有成為市場主體,科技體制落后
在我國創新企業沒有成為市場的主體,金融機構缺乏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年青學生們的創新熱情自然就不會高,自然缺乏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多人熱衷于尋找安全穩定的“鐵飯碗”,大學生當公務員的熱情遠高于從事實業的熱情。[11]我國為什么難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體制呢?一是思想觀念存在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科技創新是科研機構、高校等教學科研人員和科學家的事,科技創新尚未放在企業突出的位置。近年來,企業逐漸意識到競爭就是科技的較量,也就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但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差距還有很大;二是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很弱,2/3以上的大中型企業沒有建立技術開發機構;三是機制政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缺少不斷創新的動力和壓力,科技人員開發創新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四是企業創新的外部環境不理想。產權制度不明晰、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中小企業創新融資難、創新的協同環境差等。[12]“中國經濟每一回破繭成蝶,靠的都是創新。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李克強總理說,“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后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仍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13]因此,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二)制度供給不足,沒有形成協同創新機制
1.綠色科技創新資源分散,沒有形成協同創新機制。我國綠色科技創新的投入和管理部門分散在科學技術部、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不同部門投入的創新資源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大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交叉重復、統籌協調困難、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有效率的綠色技術創新協同機制。
2.保護綠色科技創新的產權制度供給不足。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必須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成為綠色技術創新的決策者、投資者、風險承擔者,也是利益的獲得者。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綠色低碳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都掌握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手中,從而輕而易舉地占據了全球綠色低碳經濟市場的制高點。我國不僅需要花費巨資,購買大量的歐美國家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而且技術遭到了知識產權壁壘和綠色壁壘,需要為一些節能減排技術和低碳技術支付巨額的專利費,這不僅制約了我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發展,而且還因缺乏知識產權使綠色技術創新主體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激發不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內在動力。
3.綠色技術驗證制度供給不足。環境技術驗證制度通過對具有商業化潛力的創新的環境技術進行第三方科學、公正的測試和評價,獲取環境技術的性能數據和技術特征,編制技術驗證報告,供技術的潛在購買者在進行決策時參考。經過認證的技術較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能夠有效地推動綠色新技術的市場化。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環境技術驗證制度,對綠色技術的驗證和評價主要是通過召開專家評審會或函審的形式進行,且以定性評價為主,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受到影響。[14]
(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創新型人才
企業研發力量薄弱,創新能力不足。大多數企業不愿大力投資綠色科技創新。不管是清潔技術創新還是綠色產品開發,技術投資和運行費用都極其昂貴。由于綠色技術的高風險性和低回報率,綠色技術創新在資金籌集上會遇到很大困難,這就需要各方面資金的大力支持。資金短缺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普遍問題。有的企業對綠色科技理解還不是很深入,缺乏綠色科技創新的動力。由于綠色科技是一種與生態環境系統相協調的新型的現代技術系統,開發需要的費用昂貴,開發周期比較長。而且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能力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就導致企業缺乏綠色科技創新的動力。
企業家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幅度還遠遠不夠,缺乏各種類型的創新型人才,技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仍顯不足,創新資源分散、創新效率不高等等。從目前我國企業的總體來看,普遍存在著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制度創新水平和能力較低。為此,中國從創新大國走向創新強國的關鍵在于提升創新戰略、培育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以及整合創新資源。
三、推進綠色科技創新的對策
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業綠色科技創新的實施還存在著體制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礙。因此,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綠色創新投融資機制和搭建綠色產業化平臺,才能推進綠色科技創新。
(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高效率的科技體制是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這是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注重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政府要通過深化改革、轉變職能、加強監管,加快制定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臺、提供公共服務,營造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生態環境。[15]政府必須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給企業松綁,營造寬松的環境。政府必須帶頭自我革命,要拿出完整的“權力清單”。加快政府職能角色的轉變,增強政府的服務功能,為市場競爭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環境,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政府要實施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使較多的具有國際視野和領軍能力的人才,在創業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通過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把該放的放到位,把該管的管到位,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二是通過搭建平臺,做好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環境;三是通過開放資源、創造機會,為創業創新發展提供保障。要推動政府掌握的大量數據資源的開放,為創業者提供數據資源。同時,還要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技儀器和專利信息向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16]
2.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充分實現專利的市場價值,綜合運用各項經濟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創造和運用專利等知識產權。完善專利代理等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專利代理法律制度,營造有利于合法經營、誠實守信、公平有序競爭的法律環境;加強對專利代理等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監管、扶持和引導;加強專門人才培養和培育力度;扶持和引導從事專利信息加工、專利戰略咨詢等社會服務業發展。[17]
3.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簡單來說,科技服務業是圍繞創新的全鏈條來發展的一些新興業態。其內容主要包括:研究開發和技術轉移、檢驗檢測和創業孵化、知識產權和科技金融等等,當然也包括相關的業態的綜合性的服務業。如何促進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首先,通過深化改革推動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建立和健全市場機制,有序放開市場準入。其次,強化科技服務業的基礎支撐體系,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大型科技儀器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規范科技服務業的一些標準和分類,以及加強科技統計工作等。再次,加大財稅支持的力度。政府加大對科技服務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經濟杠桿促進科技服務業企業的快速發展。[18]
(二)建立健全創新驅動發展的機制
1.建立政府主導的外部推進和激勵機制。政府必須制定詳細的“責任清單”,政府管市場中應該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政府努力推進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成為綠色科技創新的主體。政府對企業應提供稅收、融資、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降低企業綠色創新的成本。政府應通過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讓企業轉變資源價值觀,有償使用資源,促使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企業必須明白只有通過綠色技術創新才能用最低成本代價獲得最大收益。
2.建立健全綠色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指出,“萬眾創業大眾創新是一種經濟行為,主要靠市場發揮作用”,并表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大力支持創新創業,另一方面要為創新創業搭建平臺,如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交流空間等。[19]因此,我們必須著力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使微觀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成為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完善的生產制度需要協同創新和共享平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產學研用”聯合模式創新的典型案例。2012年10月,碧水源聯合浙江大學建立的“浙江大學—碧水源膜與水處理技術研發中心”,通過采用產學研用相結合、聯盟優勢整合以及國際合作多種創新模式,集聚多方面的創新優勢,解決“水臟、水少、水不安全”的水環境問題。三是形成要素價格倒逼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建立市場價格機制,促使企業從過去“掠奪性”使用資源能源,向依靠創新科學使用資源轉變。
3.建立綠色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建立多元化綠色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促進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多渠道的綠色科技創新投入格局。一是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減輕企業開展綠色技術創新的資金壓力。采用信貸、稅收、補貼等經濟手段,鼓勵企業加大綠色力度。建議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增加綠色技術創新項目經費比例,可以增設“中國綠色創新計劃項目”,用于資助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創新聯盟開展綠色技術研究,并在一些重點前瞻性的研究領域加大資助力度。二是增設“綠色技術示范項目”,聯合相關部委,開展有可能具有較高的環境和商業潛力,但尚未經過實際檢驗的綠色技術的示范。比如,萬科首個綠色技術示范項目-萬科尚玲瓏、杭州現代茶園綠色防控技術示范項目、公共機構綠色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云南楚雄生態優質煙葉生產技術開發與示范研究項目等等。三是增設“綠色技術產業化項目”,促進具有巨大節能減排和商業化潛力的成熟綠色技術的產業化。比如,“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輪胎全生命周期綠色制造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該項目根據輪胎生產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問題,以輪胎原材料生產、輪胎制造、舊輪胎翻修為主線,提出一套從工藝、技術、裝備到管理的輪胎綠色制造綜合優化方案,實現輪胎生產及使用各階段減少環境響、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形成了長期穩定的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為基礎、以輪胎產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為目標的產學研合作模式。[20]四是設立“綠色創新專項補助資金”。該專項資金采取基金、“借轉補”、財政金融產品和事后獎補等多種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跟進,發揮財政資金放大效應。
(三)創建綠色科技產業化平臺
加快創建綠色科技產業化平臺,完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綠色科技創新需要不斷完善創新企業的孵化器平臺,因此,企業必須注重提高研發創新能力。政府加大對此平臺的服務功能,通過整合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為企業的綠色轉型提供服務。大力推動企業實行信息化改造,著力推動產學研相結合,不斷提升企業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孵化器平臺建設推進工程,加大對企業科技研發的投資,加快企業綠色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加大力度吸引各類科技創新人才,從技術研發到科技管理等全方位提升現有科技創新人才的水平。據有關資料顯示,自2009年以來,在北京、深圳、武漢、杭州、西安、成都、蘇州等創新創業氛圍較為活躍的地區涌現出創新工場、車庫咖啡、創客空間、天使匯、亞杰商會、聯想之星、創業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產生了新模式、新機制、新服務、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種創新創業要素,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成為科技服務業的一支重要新興力量。[21]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新華網,2016-08-08,http?押//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8/08/c_129213933.htm
[2]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中國新聞網,2013-11-15?熏http?押//www.chinanews.com/gn/2013/11-15/5509681.shtml
[3]李蕊英.試論政府制定政策法規支持綠色科技創新的發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4]李克強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4-01-10,http?押//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0/c_118916327.htm.
[5]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4-06-10,http?押//news.xinhuanet.com/info/2014-06/10/c_133395106.htm.
[6]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EB/OL].人民網,2015-06-16,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16/c1001-27162352.html.
[7]科技部.創業主體從精英到大眾形成創業‘新四軍[EB/OL].中國新聞網,2015-07-09,http?押//www.chinanews.com/cj/2015/07-09/7394646.shtml.
[8]宋剛,張楠.創新2.0: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民主化[J].中國軟科學,2009,(10).
[9]投資界,2016-02-24?熏http?押//news.pedaily.cn/201602/20160224393644.shtml.
[10]海爾集團:銳意創新鑄就世界品牌[EB/OL],中國網,2012-11-09,http?押//news.china.com.cn/txt/2012-11/09/content_27063461_2.htm.
[11]盧現祥.草根創新、大眾創新是經濟新動力[N].湖北日報,2015-02-09.
[12]盧現祥.投資、機制和體制:創新的核心命題[N].中國科學社會報,2012-09-10.
[13]李克強.要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EB/OL].新華網,2014-09-10.
[1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3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15]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EB/OL].人民網,2015-06-16,http?押//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16/c1001-27162352.html.
[16]新華訪談.發改委:政府應為創新企業清障搭臺做好服務[EB/OL].新華網,2015-07-09,http?押//news.xinhuanet.com/talking/2015-07/09/c_1115863474.htm
[17]席鋒宇.加快完善專利代理法律制度營造合法經營環境[N].法制日報,2014-06-24.
[18]趙玉海.解讀《國務院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4-11-18,http?押//www.gov.cn/wenzheng/wz_zxft_ft59/.
[19]曹健林.發揮市場作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5-02-09.
[20]科學技術網站,2014-11-05,http?押//www.most.gov.cn/kjbgz/201411/t20141104_116495.htm.
[21]鄧淑華.發揮市場作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5-02-11.
責任編輯 魏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