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青青
摘 要 近年來,關于小學生自殘、自殺和暴力犯罪等事件的報道讓人深感痛心,小學生品德培養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不禁引起筆者的重視。本文著重論述小學生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實施措施,分析在小學生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幾個注意點,期望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重視,為小學生品德培養和生命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生命教育 小學生 思想品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406 文獻標識碼:A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近年來,學生自殘、自殺、暴力犯罪等事件頻發,在讓人深覺痛心的同時,也領悟到我們的教育中缺少了生命教育的成分。生命教育即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發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價值和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培養健全的人格的一種教育活動。我國教育部早在2003年就在制訂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標準時,對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提出了生命教育的要求,從那時起,生命教育就成了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亮點之一,這無疑強調了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重點闡述了小學生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思想品德培養中生命教育的滲透與實施以及過程中的幾個注意點。
1小學生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思想品德培養中需要滲透生命教育
生理上,如今的小學生身體發育較早,體內器官發育正在成熟,體型上有些小學生的發展已經接近成人,機體機能也迅速提高,此時需要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他們通過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變化、正視自己、珍愛生命來保持健康的發展。心理上,小學生正處于兒童期,而小學高年級階段則接近青春期,此時對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可以幫助他們處理好心理發展上面臨的沖突與挑戰。
1.2小學生生命觀現狀決定其思想品德培養過程中需要滲透生命教育
根據近年媒體的報道和有關調查可以看出,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殺和暴力致死,其低齡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這些失去未來的孩子如果能在一開始就充分接受生命教育,了解了生命的美好,學會了珍愛生命和尊重生命,那么這些悲劇就不會如此多的上演。筆者認為,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小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也可以使他們學會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
1.3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滲透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小學生身心發展早熟,他們置身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越來越復雜,所面臨的思想和心理沖突也越來越多,遇到問題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尤其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上暴力、兇殺等內容帶來的誤導也嚴重影響著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的發展,如果不對小學生進行及時、正當的生命教育,他們很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因此,在小學生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
2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生命教育的滲透和實施
2.1在思想品德課中大力提倡生命教育
基于生命教育已經成為小學思想品德課標的亮點之一,在課改不斷推進的現狀下,在思想品德課中更應大力推進生命教育,使思想品德課成為滲透生命教育的主要媒介,讓學生在思想品德課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體驗生命的價值。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應該有針對性地對生命教育進行系統的和明確的講解,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的內容,融合到思想品德課程當中。
2.2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過程中,將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結合
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結合應作為生命教育實施的重點之一。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法制意識和安全意識,了解違法犯罪的代價,讓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價值。
2.3生命教育與家庭、社會相結合,共同致力于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
學校和家庭應幫助學生樹立生命責任意識,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還要為家庭和社會負責。教育各方應將關注的重點從學生的成績高低轉向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狀態上,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使他們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和重要責任,學會感恩父母、回報社會,體現人生的價值,承擔起生命的責任。
3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滲透和實施生命教育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教材開發和教師素養方面
首先要明確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中生命教育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來開發教材。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和生命教育教材,在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制時可以借鑒國外的生命教育。比如,根據有關資料介紹,從20世紀60年代,生命教育成為美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一項重要課程內容,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都開始了生命教育課程。但是,生命教育也要和我國的實際相結合,最主要的是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過程中,也要充分開發思想品德教材中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內容。然而如何解決應試教育對思想品德培養和生命教育的嚴重干擾的問題,這就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等的重視。
培養小學生思想品德、實施生命教育,一流的師資隊伍是關鍵因素之一。教師在學生品德培養和生命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作用不容忽視。教師擁有的生命教育智慧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以及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培養小學生思想品德、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具有深邃的生命教育情懷,踐行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尊重、熱愛、賞識學生,創造溫馨、和諧、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情境和教學空間,構建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為此學校也應該加強教師的生命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注重對教師生命教學效果的評價。
3.2將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結合起來
當代學生表現出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受不了委屈、敏感脆弱的特征,遇事容易采取極端的反應行為。因此要從小學階段開始,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正視逆境。教育各方要有意識地創造一定的挫折和逆境,幫助孩子鍛煉自己問題解決的能力,磨練自己的意志,引導孩子正視苦難和逆境,在承受苦難和擺脫逆境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樂趣,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
值得思考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避談死亡的舊習慣造成我國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將愛惜身體確立為孝的基礎,這體現了對生命權的尊重,卻隱含著對死亡的忌諱。如今人們依然認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教師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異化“死亡”的概念,以致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小學生對于“死亡”缺乏正確、客觀、積極的認知引導,有的過于害怕死亡,有的過于輕視死亡。在小學生品德培養和生命教育過程中,可以適當結合“死亡教育”,讓學生樹立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驚嘆于生命的奇跡。
3.3將生命教育和“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聯系起來,樹立生命保護的意識
前幾年有新聞報道表明,有學生在見義勇為之后得到了學校的大力宣傳和表揚,回到家里卻被批評并被告之“以后不許多管閑事”。這類事件的背后,體現出成人對于生命教育和“見義勇為”之間矛盾的認知。其實二者并不矛盾,生命教育是教育學生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然而成人若給孩子灌輸的一直是“貪生怕死”的觀念,那么誰該為社會和國家承擔起責任呢?如果人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么當孩子遇到危險時,誰又能挺身而出?孟子在《告子上》中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這應該是一個淺顯的共識,那就是生命教育和“見義勇為”精神教育不能偏廢,關鍵就在于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見義勇為時學會請求幫助,根據自己的能力履行應盡的生命責任。
總之,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中要更多地滲透生命教育。小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不僅要承擔德育的功能,更要教會學生敬畏、尊重和珍惜生命。讓思想品德課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歸還完整的生命性,是每一個德育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關注小學生,就是關注未來的青年,就是關注我們自己的未來。讓生命教育伴著所有孩子長大,讓生命教育充實他們的品德培養,這不僅是教育的呼喚,更是人性的吶喊。
參考文獻
[1] 池曉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2013年高考新材料作文之“名言警句型”備考指津[J].閱讀與作文(高中版),2013(05):24-27.
[2] 喬虹.小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探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4(10):5-8.
[3] 張潤新.思想品德新課標的亮點——生命教育[J].才智,2014(02):109.
[4] 韓映虹,王銀鈴.美國兒童的死亡教育[J].社會心理科學,2003(02):58-60+86.
[5] 孫玉靜,張世愛.中小學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及路徑探究[J].才智,2014(0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