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娟
【摘要】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必修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提升青年一代的人文素養(yǎng),在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必然也會受到經(jīng)典文化的滋養(yǎng)。語文教材以及語文課堂的進行,應該是醍醐灌頂一般的人文體驗。
【關鍵詞】語文教材 課堂 文化
教育是知識與文化的傳續(xù),也是人類由來已久的一種自覺行為。知識屬于生存的本領,而文化的范疇要比知識更為廣博,其定義也較復雜。一般認為,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并獲得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包括文字、圖像與聲音)。
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同時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從舊石器時代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到每一回朝代更替,直至康、梁維新變法、何子淵教育革新,乃至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文化都已經(jīng)成為了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文化來源于人,也服務于人。文化可能被一時間篡改甚至扭曲,但是文化絕不可能消亡,優(yōu)秀的,為全人類共同認可的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資糧。
一、文化傳承是語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文化的繼承方式難以盡述,而且可以代代相傳,耳濡目染,甚至無師自通。而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活動,傳承人類文化理所當然就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中共中央“十八大”《報告》論述了文化建設的三重意義:首先,它是民族的血脈。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chuàng)造了璀璨中華文化,而璀璨中華文化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發(fā)展。中華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繼承傳統(tǒng)文化,既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又是中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精神資源。其二,它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xiàn)。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當它成為一種科學核心價值觀時,它是精神動力、吸引力,是軟實力;當它轉變?yōu)槲幕a(chǎn)業(yè)時,它又是物質(zhì)生產(chǎn)力,是硬實力。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豐富生活之源。隨著改革開放與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發(fā)展,人的精神生活顯得越來越重要。就此而言,發(fā)展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既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設也是民生建設。
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各級教育所承擔的歷史使命當然是無須細述的。從啟蒙直至高等教育階段,文化的熏陶漸染,甚至會伴隨生命的全過程。從中學語文教材來說,內(nèi)容包括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幾個主要部分。教材植根于培養(yǎng)目標,從社會需要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閱讀欣賞、應用寫作、口才表達等能力進行系統(tǒng)的指導和訓練。
僅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例,就編入了《詩經(jīng)》、《楚辭》、《百喻經(jīng)》,《老子》、《論語》、《孟子》、《韓非》、《史記》、《漢書》以及不勝枚舉的其他諸子百家及史志巨著;有曹植、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張若虛、李商隱等重要歷史文化名人名作;有《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名著章節(jié);還有《浪淘沙》(李煜)、《雨霖鈴》(柳永)、《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聲聲慢》(李清照)、《永遇樂》(辛棄疾)、《竇娥冤·法場》(關漢卿)《牡丹亭·游園》(湯顯祖)、《西廂記·長亭送別》(王實甫)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名段。無論是花木蘭、劉蘭芝、杜十娘、林黛玉,還是葛朗臺、夏洛克、漢姆萊特、羅密歐,也無論是阿Q、孔乙己、閏土、祥林嫂,還是周樸園、華老栓、駱駝祥子、陳奐生,更不用說《邊城》中的至美人性、翠翠的如水清純。語文課本所呈獻給我們的美麗,一如湘西的風情,讓我們陶醉和癡迷!而語文課的教與學,便是古往今來人類智慧與美好情感的薪火相傳。也唯因如此,語文的教學才顯得那么重要,那么神圣!
由此我們大體可以看出,語文教材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更加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尤其是文學鑒賞部分精選了那么豐富的古代名家名篇,既注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熏陶,也注重人文觀念的思想啟迪;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價值。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發(fā)掘這種文化價值,對學生加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現(xiàn)當代文學方面,更有諸如徐志摩、魯迅、茅盾、艾青、老舍、曹禺,以及歐美文學如威廉·莎士比亞、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莫泊桑、羅曼·羅蘭等等不一而足。教材圍繞學生人格的健全,將自我人格的養(yǎng)成、社會人格的塑造與超越人格的形成分成若干專題,每個專題都精選出多篇古今中外優(yōu)秀名篇。通過對這些專題經(jīng)典詩文的研讀,能激發(fā)出潛藏在他們心中的良知與愛,接續(xù)幾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植起堅實的文化心靈,促進他們?nèi)烁竦慕∪?,以抵制現(xiàn)實的誘惑,對抗道德的淪喪,真正成長為一個正直的現(xiàn)代公民。
三、語文教學中文化素養(yǎng)的發(fā)掘
縱觀教材,我們注意到,在編寫體例和選文上很有新意。例如選文力圖突破偏重知識性、工具性的局限,對古今中外有利于學生人格健全的人文資源與經(jīng)典詩文都兼收并蓄;每講前設置引領式的導讀和開放式的議題,指出閱讀的興奮點和討論的焦點;每篇文章的閱讀提示和思考題不作獨斷性結論,而注重啟發(fā)性;“推薦閱讀”欄目則充分考慮到視覺文化時代到來之后學生閱讀習慣的變化,推薦了相關的視頻。
教材還特別選編了諸如《塵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語堂)、《完整生命的三個層面》(馬丁·路德·金)、《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大自然在反抗》(蕾切爾·卡遜)。這些篇章屬于全人類的文化精髓,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學校是用藝術熏陶人生的重要場所,語文課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華美的詞藻,寓意深刻的言論,無不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美,并在美的愉悅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語文教師在解讀作品中,調(diào)動學生用真情實感去感受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感受文中人物的心智,感悟作者抒發(fā)的真摯情感,從而認知事物,升華人格,更學會做人。
文章本來就是心智的凝聚,教材的選編更需要慧眼獨具,沙里淘金。長期沿用的不朽篇章,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充滿著永恒的文化內(nèi)涵。作為教師,就是要搭建一座橋梁,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讓他們和課文息息相通,從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委曲衷情,真正走入不同時代諸多圣賢精心營造的精神家園,獲益于最豐富、最美好的文化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