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萍
小學低年級,課文主要以記敘文為主,占到所有課文的80%左右,這些課文中都一定會出現某一或幾個形象作為文章的主人公。因此,抓住文章中的主人公進行形象分析,勢必會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課堂上,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對學生加以訓練:
一、結合文中詞、句,揣摩主人公形象特點
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思想感情內涵,是寓于語言之中的,學生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
該環節是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再次返回課文對具體語句進行仔細斟酌,進一步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領悟能力,并在對語言領悟中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認真地圈注,由淺入深地精讀,入情入理地思悟,要以學生的自思自悟為主。作者會借主人公的表現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們可以通過對主人公的言行舉止去領會作者的意圖,從而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在分析主人公形象的過程中,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我在課上重點在以下幾方面訓練:
1、抓含主人公語言的句子。寫人的文章,作者會傾注愛憎分明的情感。寫人的文章離不開事,而事情又是通過人的語言,內心活動表達出來的,要體會人的思想感情,必須理解人物的語言和內心活動。《小獅子》一課的第六自然段是小獅子對大樹說的話,我讓學生在“說”字之前加一個修飾詞,表示出小獅子怎樣地說出這番話。學生們加的詞很豐富。課文的第七自然段是獅子媽媽對小獅子的話,我同樣讓學生在“說”前加一個修飾詞,表示出媽媽會怎樣地對小獅子說話,學生們所加的詞塑造出了不同形象的媽媽,學生們有的加生氣,有的加嚴厲,有的加嚴肅,還有的加耐心。就在揣摩兩位主人公語言的同時,學生真正了解了文章的主題:要有自己的本領,才能成為真正的獅子。
2、抓含主人公情緒的句子。《比本領》一課的結尾處寫道:“梅花鹿和金絲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我讓學生在“笑”前加一個修飾詞來表示兩只小動物怎樣地笑了。學生們有的加不好意思,理由是:因為它倆都知道自己剛才的做法太不明智了;有的加開心,理由是:因為它倆都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很高興;有的加友好,理由是:因為它倆體會到了合作的快樂,今后還會有共同合作的機會。就在一加、一析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詞匯量、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想象力,還明白了課文教給我們的一個成功的重要的方法:合作。
3、抓含主人公舉止的句子。《雨后》中出現:“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在這里補充的訓練是讓學生把“使勁”一詞替換一下,試著加其他合適的詞語。學生有的加同義詞:用力、賣力;有的結合語境加:興奮、快活;還有的把兩方面結合起來說:用力而開心。在加詞的同時,不僅訓練了學生同義詞的替換,檢查了他們的詞語積累、運用情況,還幫助學生感受到了小哥哥當時快樂無比的心情,從而走進了人物內心,和文中人物有了心與心的碰撞,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調,也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了鋪墊。
二、 利用課文配圖,由表及內觀察、感受主人公形象
由于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更容易接受直觀形象,所以,我們可以借助文中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觀察主人公的畫面。《可愛的娃娃》一課中有一幅配有珍珍偷走娃娃走在大街上的圖畫,為了讓學生理解文中第四自然段所表達的意思,我讓學生觀察圖中珍珍的樣子,說出這個樣子表現出了她什么心情。學生們加的詞有:緊張、害怕、擔心、窘迫、痛苦……分析過后,學生讀第四自然段時,更能讀出那種緊張氣氛了。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因為學生明白了作者所表達出的情感,所以才能讀出體會出的感情。
2、觀察與主人公相關人的畫面。《不懂就問》一課中配有一幅孫中山問老師問題的畫面,我讓學生觀察周圍同學的表現,學生們能通過畫面上每一個同學的具體表現說出他們的緊張、害怕、吃驚。我追問道:“周圍同學的這些表現更能體現出孫中山的……”學生么立馬補充道:“鎮定、勇敢、自信、敢想、善思……”觀察周圍同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主人公孫中山,同時,也教會了他們反襯的方法。學生在觀察、感受人物表情、行為的過程中樹立起了孫中山的形象,理解了課文所表達的意思,
三、 表演文中形象,深切感知主人公內在形象
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感覺和知覺,對那些表情達意比較深的詞句,可讓學生做一做,演一演,將學生帶入角色的意境中,使學生在體驗中加深理解。小學生的特點是模仿力強,他們善于模仿、樂于模仿,更善于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創設這樣的表演情境,為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就會積極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活躍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語言。尤其是故事情節精彩的文章.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新課堂中,老師應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
四、整體感知文本,全面揭示主人公形象特征
在學習寫人或寫事的文章時,我會給學生留這樣的預習作業:你認為文中的主人公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讀文,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會繼續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碰撞,他們會在討論中達成共識,找到共鳴。學生會更準確地把握文中語言,在文本中提煉信息,從而閱讀能力中所要求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形成解釋的能力,合理使用信息作出評價的能力也在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以上幾種方法是我對通過分析主人公形象,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課堂上的具體實踐方法。實踐中,我努力營造輕松活潑的氣氛,建立民主和諧的人際關系,保護和激勵孩子的創新萌芽,立足于學生自身的獨特個性和體驗,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為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