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秀
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教師采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在不同情境下隨機切入一些具有創造性與探索性的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率,使閱讀教學更加精彩。
一、在創設情境時活動
語文教材入編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情景交融,作者將他們豐富而深厚的情感流于筆端,情蘊涵于字里行間。在語文教學中如果以“情境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的主動權,使學生很自然的進入文本,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如在教學《高粱情》時,我預先安排同學們到田地里采集剛剛收獲的高粱,情境導入時我讓同學們介紹自己手中的高粱。看著一顆顆生機盎然的高粱, 聽著同學們如數家珍似的介紹,我知道我已成功的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知識經驗。再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我播放了優美的《月光曲》的音樂旋律來創設情境。直接讓學生進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這樣的情境創設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讓學生在自身與課文語言文字之間找到連接點,激發他們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中受到美的感染,從而讓學生披文先入情,潛心會文。這樣的活動豈不美哉!
二、在積累語言時活動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是語文教學的本位。如何讓積累做到低時高效呢?實踐證明,有的課文采用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如《少年閏土》一文,閏土刺猹的畫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金黃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怎樣讓學生積累加斜線的詞語呢?我故意將它們在原句中刪去改成:天空中掛著圓月,下面是沙地,都種著西瓜。然后讓同學們拿出水彩筆,根據兩個句子各畫一幅畫。幾分鐘后讓部分同學展出兩幅迥然不同的作品,一幅色彩鮮艷深藍的天空、碧綠的西瓜、金黃的沙地;一幅則色調蒼白。學生在畫面的比較中水到渠成的領悟到了加斜線詞語的意思,在愉悅的欣賞中積累了這些優美的詞語,這樣比枯燥的記寫訓練效果要好得多。這種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又優化教學的活動誰不喜歡?
三、在學習遇到分歧時活動
學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總會旁逸斜出,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我們預設外的課堂生成。針對這些意外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我們不能置之不理,應采用彈性化的教學方案,對問題及時梳理歸納,能解答的給予當場解答,解答有困難的可以為學生架設探究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交流中去解決。
如在教學《鞋》一文時,一個同學竟然提出:到鞋攤取鞋的是班長,所以它是主人公。對此我隨即在學生中展開了“班長”是不是主人公的辯論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他們隨即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辯論中有的同學對此有同感;有的說大個子軍人是鞋的主人,是它讓班長去付鞋費的,所以它是主人公;有的說班長的出現只是為了交待大個子軍人的故事,他只是一個線索人物,所以大個子軍人才是主人公;有的說文章贊揚大個子軍人為國殺敵身負重傷,是一個愛國的、講信用的大英雄,所以他才是文章的主人公。整個教學環節我沒有費力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空間里自主進行閱讀交流和討論,使同學們對大個子軍人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在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中,從模糊走向清晰、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膚淺走向深刻。這樣的活動輕松、高效我們何樂而不為!
四、在激揚個性時活動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有極強的自我表現心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奮發向上的競爭氛圍中張揚個性。為此我在課堂上采用各種知識競賽、游戲、表演等活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為了讓同學們記住詞語,我讓同學們分角色表演小金花的媽媽混進敵占區營救出老王的片斷。從他們精彩的表演中我就知道:故意﹙爭吵﹚、焦急地﹙等待﹚、傷心地﹙痛哭﹚、嘴角抽動狠狠地﹙說﹚,這些體現神態的副詞已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中。同學們富有創意的表情、神態、動作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整個過程個性飛揚,靈感四溢,同學們的語言、思維、表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讓學生與文本充分的對話、體驗便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這不正是 我們的追求嗎!
五、在內化語言時活動
現行語文教材每篇課文中都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成語,以豐富學生的詞匯。如果一味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我們就會發現學生說話或寫作文時能用上成語的不多,能正確合理運用的更是寥寥無幾。其原因就是成語沒有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語言儲備。為此在學習了部分成語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找出與本課成語意思相近的成語,以便于學生在理解內化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成語。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在學習了昂首挺胸、壯烈豪邁、氣壯山河等成語后,我隨機引導學生再列舉出幾個體現五壯士高尚氣節的詞語:視死如歸、鎮定自若、勇敢機智、頂天立地、勇于獻身……這樣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時學習“積累·運用”一次性掌握二十多成語難度更大,所以在分小組討論詞語意思的前提下,我讓同學們從中挑選部分成語,在想象中講一個故事,實踐證明我是成功的!在這個過程中既內化了成語,培養了學生運用成語的意識,還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這可真是一舉多得啊!
教學中這種“活動”的恰當切入,會使學生在討論、爭辯、張揚個性中互相促進,實現個體超越、文本超越,從而走向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新境界,會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充滿魅力!我想只要我們不斷探索,逐漸掌握“活動”切入的策略和途徑,就一定能在變動的教學環境中,激起學生內在的智慧,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讓我們把“活動”請進來吧,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