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



【摘要】本文采用基于西部地區1998-2014年人口撫養負擔比、社會人員平均工資和居民人均儲蓄余額的數據,運用協整分析方法,對西部地區人口撫養負擔比同城鄉居民儲蓄率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得出二者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同時在協整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年齡結構 社會儲蓄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革,中國逐步進入了人口年齡結構快速更迭的時代。近些年來,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飛速增長,2000年之后中國也正是邁入了老齡化社會,0-14歲少兒人口總量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推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少兒負擔比也成同樣趨勢,但老年負擔比將持續上升,尤其是2020年之后其增速將更加明顯。目前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增長率下降導致的西部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與社會儲蓄約的變動,對經濟快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影響。在理論上兩者的因果關系和數量關系究竟如何,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一種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關系等等,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人口年齡結構的進一步變化對儲蓄率的影響如何,西部地區未來人口趨勢會使得人均儲蓄余額降低還是提高?這些問題相關研究成果并不多見,因此,從實證分析的角度探討這些問題,不僅有助分析西部地區人口變動、儲蓄余額與經濟增長的現狀,更是為西部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二、理論分析
通過傳統的人口與經濟的關系理論我們不難發現,假若一個經濟社會中15歲的少兒人口以下和65歲以上老年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較大,則意味著缺乏勞動能力的人口數占大多數,而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人口數占少數。勞動人口在相當程度上不僅僅需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來維持自身的生存,還需要對非勞動人口進行撫養。首先,這表明,在人口負擔比較高的社會中,社會中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人口減少了,如果社會中的勞動人口與社會所需的勞動力不匹配則不僅會嚴重減緩各個產業發展的速度,而且也會增加用人單位的成本。其次,非勞動人口的增加,需要耗費較多的物質生活資料,從而使儲蓄水平降低,影響了社會資本的累積。
三、變量的選取與分析結果
(一)變量的選取
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市統計年鑒,數據分別為1998-2015年西部12省的人均工資W和城鄉居民人均儲蓄余額RS以及人口負擔比F。時間序列往往存在非平穩性,為保證建立的回歸有意義,應先對各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協整。
1、平穩性檢驗
本文采用的平穩性檢驗方法是Augmented Dickey-Fuller 檢驗。檢驗結果如下,見表1
(二)協整檢驗
首先我們對{RS,W,F}做協整檢驗。Johansen假設檢驗的過程
從特征根跡檢驗的分析結果來看,此序列的幾個變量中都至少存在一個非零矢量,說明了{RS,W,F}序列理論上存在著某種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模型的參數估計。
表3是對{RS,F,W}協整模型進行分析的參數估計結果,而表4的模型檢驗中可以看出殘差序列是平穩的,所以建立的模型在理論上是可行的,而且標準誤差比較小,估計的系數符合此模型。從所估計的參數可建立相應的協整方程:
RS=0.5267W-0.06231F
從建立的協整方程中,首先我們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人均工資與居民人均儲蓄余額成正向關系,西部地區從業人員人均工資每上升1%,則平均儲蓄上升0.52%,換句話說西部地區人口的平均儲蓄低于其工資收入金額的一半。其次,我們可以看出西部地區人口負擔比與社會人均儲蓄成反向關系,西部地區人口負擔比若增加1%,則造成社會平均儲蓄的減少了0.062%,總之,西部地區人口負擔比的上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社會儲蓄的影響。
本文對西部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對社會人均儲蓄額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西部地區人口負擔比對西部地區社會儲蓄額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并根據結果得知,人口負擔比的上升會使得社會儲蓄余額的下降。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要大力發展老年產業,找到新的經濟突破點。同時要科學合理的認識老齡化發展的進程,實施彈性的退休制度。
北方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年齡結構變動對社會儲蓄的影響 ——基于西部地區的實證分析》
項目編號:YCX-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