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菲,張通
腦卒中后手部運動功能障礙是偏癱后常見的后遺癥之一,由于動作較精細,康復訓練的難度也較大,而且手的功能障礙會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造成一定影響。不同于站立行走,手部功能最主要的是精細動作以及協(xié)調(diào)性,這些功能的改善很難靠肌力增強、甚至異常姿勢來代償。近年來研究表明,運動想象療法可明顯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生存質(zhì)量,且副作用甚小、操作簡便[1-3]。因此,本文對運動想象治療方案進行探索運用,觀察運動想象對偏癱患者手部運動功能的改善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2012年5月~2014年2月于北京博愛醫(yī)院的腦卒中住院患者18例,入選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4];首次發(fā)病,病程1~6個月,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手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IV期及以上(患側(cè)手拇指外展>10°;可保持獨自坐位;認知功能正常,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MMSE≥30分,運動和視覺想象問卷(kinesthetic and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KVIQ[5])評分均≥25分;患者進行混亂運動想象測評(Chaotic Motor Imagery Assessment,CMIA)[6-7],包括左右手辨認、簡單及復雜對指實驗,要求左右手辨認正確率≥75%,簡單對指3次對指判斷均正確;復雜對指實驗對指時間t1長于想象對指時間t2,即t1>t2,表明想象的精確性與及時性較好。患者隨機數(shù)分為3組,即運動想象(Motor Imagery, MI)組、執(zhí)行運動(Executive Motion, EM)組、空白(Control Group, CG)組,每組各6例。EM組、CG組各有1例未通過CMIA測試排除,符合標準入組的16名患者基本資料如下。①MI組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齡46(39,52)歲;平均病程3.8(2.2,5.3)個月。②EM組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齡45(34,57)歲;平均病程4.0(2.4,5.6)個月。③CG組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齡55(42,67)歲;平均病程3.0(2.4,3.6)個月。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3組均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肢體主被動活動、肌張力及肢體控制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每次30min,每周5次,為期4周。在此基礎上,MI組進行運動想象治療,包含運動的實際操作及想象。EM組進行相同任務內(nèi)容及步驟的訓練,其中的“想象”部分,用“閉眼休息”代替,“閉眼休息”時保持手部靜止。運動想象治療:患者坐于有靠背的椅子上,保持髖膝踝關(guān)節(jié)90°屈曲,頭頸及脊柱保持直立,前臂放于面前治療桌上。訓練前,治療師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治療師將給予以下指導語:“閉眼,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左/右手,不要移動你的手指、手臂。現(xiàn)在,想象左/右手完成XX動作,完成X次后睜眼。”治療師觀察想象時有無實際動作出現(xiàn),并做記錄。訓練完成以下三部分任務,即手部各關(guān)節(jié)活動、上肢及手部的日常生活活動動作,任務內(nèi)容以視頻的形式播放。以“五指內(nèi)收外展”動作為例:患者觀看視頻2次——治療師演示五指內(nèi)收外展動作2次——患者使用健手完成五指內(nèi)收外展動作2次——想象健手五指內(nèi)收外展2次——嘗試患手完成五指內(nèi)收外展3次——想象患手完成五指內(nèi)收外展3次。每個動作以上過程重復3次。
1.3 評定標準 ①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對上肢功能評估[8],總分66分,分值越高代表上肢運動功能越好。②簡易上肢機能檢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 STEF)是通過手的取物過程來完成全套檢查測試[9]。③改良Barthel指數(shù)[8](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為10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方法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上、下四分位數(shù)表示,即M(P25,P75)。組間比較,采用多樣本秩和檢驗,即Kruskal-Wallis H檢驗,組內(nèi)前后比較采用配對設計資料的符號秩檢驗,即Wilcoxon檢驗。所有檢驗水準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4周后,MI組及EM組上肢FMA、STEF、評分較訓練前及CG組訓練后均有明顯提高(P<0.05),且MI組改善更優(yōu)于EM組(P<0.05),CG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4周后,3組MBI評分組內(nèi)及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訓練前后FMA、STEF及MBI評分比較 M(P25,P75)
與治療前比較,aP<0.05,bP<0.01;與EM組比較,cP<0.01;與CG組比較,dP<0.05,eP<0.01
大部分患者腦卒中后早期肢體沒有主動活動能力,運動想象療法作為一種不需要運動輸出的訓練方式,不受限于患者的殘存運動功能,適用于腦卒中的任何階段[10],本研究證實了此療法的有效性。
選擇被患者接受的訓練方案,能夠增加患者的依從性及想象內(nèi)容的精確度,因而在對患者認知功能的要求及任務內(nèi)容及方式的選擇方面,本研究進行了以下的探討。首先,對患者進行想象能力評價,臨床研究多采用問卷形式進行篩查,其中KVIQ已在健康和殘疾受試者的信度及效度評估上得到證實[5]。問卷以患者的主觀感受為標準,對想象能力的評價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不具備較高的敏感性。本研究要求患者的認知功能正常(MMSE≥30分,KVIQ-10≥25分),且具備完好的言語表達及理解力,仍有2名患者因未達到CMIA評測而被排除出組。CMIA訓練在想象能力方面對患者認知提出更高的要求,判斷是否為運動想象、是否清晰、是否準確,并將評價結(jié)果量化,便于縱向比較。此外,與以往文獻報道吻合,研究者觀察到年齡、學歷等可能對想象能力造成一定影響[11],并會將這些可能的影響因素納入后續(xù)臨床試驗中。其次,在訓練方式和任務內(nèi)容選擇方面,本研究有以下幾點考慮。在任務內(nèi)容方面,本研究的任務包含三大部分,即簡單的關(guān)節(jié)活動、手部為主的復雜動作,手及上肢為主的復合動作,較為具體。在訓練步驟方面,設計訓練單元為“觀看-執(zhí)行操作-想象”,重復進行,步驟更為細化。在任務指向上,本研究選擇性聚焦手部關(guān)節(jié)的運動功能,能提高想象的清晰度。同時,本研究增加了視聽、觸覺感覺輸入,Elke等[12]在對帕金森患者進行運動想象治療時,加入觀看視頻圖像、有節(jié)奏的聲音等,能使運動想象更清晰。另外,患者完成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皮膚、關(guān)節(jié)位置的具體感受,亦對想象進行有促進效果。
綜上,運動想象結(jié)合運動療法能夠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手部的運動功能。既往研究表明,運動想象可能是通過興奮大腦運動感覺皮層,使運動功能得到改善[13-14]。本研究也會進一步對運動想象的腦內(nèi)激活情況進行探索,找尋其功能改善的腦內(nèi)機制,并使運動想象更直觀可控地應用于臨床。
[1] 王樸, 郭毅. 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康復效果的系統(tǒng)評價[J]. 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1, 11(5): 529-539.
[2] Page SJ, Levine P, Leonard AC.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affected limb use and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J]. Arch Phys Med Rehab, 2005, 86(3): 399-402.
[3] 符俏, 陳文遠, 喻錦成. 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0, 25(1): 53-55.
[4]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 381-383.
[5] Malouin F, Richards CL, Jackson PL, el al. The Kinesthetic and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KVIQ) for assessing motor imagery in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a reliability and eonstruet validity study[J]. J Neurol Phys Ther, 2007, 31(1): 20-29.
[6] Simmons L, Sharma N, Baron JC, et al. Motor Imagery to 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bcortical Stroke: Who Might Beneft, Daily Dose, and Potential Effects[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8, 22(5): 458-467.
[7] Horst AC, Lier R, Steenbergen B. Mental rotation task of hands: differential influence number of rotational axes[J]. Exp Brain Res, 2010, 203(2): 347-354.
[8] 繆鴻石, 朱鏞連. 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6, 9, 22, 165, 182-183.
[9] 金子翼. 簡易上肢機能檢查[M]. 東京: 酒井醫(yī)療株式會社, 1986, 121-121.
[10] 槐雅萍, 閆彥寧, 賈子善, 等. "運動想像"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2例報告[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05, 20(9): 681-682.
[11] 劉麗, 尹姣, 黃菲. 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想象能力的影響因素[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4): 792-793.
[12] Elke H, Alice N. External Cueing Improves Motor Imagery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2, 26(1): 27-35.
[13] Szameitat AJ, Shen S, Conforto A, et al. Cortical activation during executed, imagined, observed, and passive wrist movements in healthy volunteers and stroke patients[J]. Neuroimage, 2012, 62(1): 266-280.
[14] Sharma N, Simmons LH, Jones PS, et al. Motor Imagery After Subcortical Stroke: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Stroke, 2009, 40(4): 13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