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邢臺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河北邢臺 054001)
“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ESP語言服務人才培養
張偉(邢臺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河北邢臺 054001)
“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推進,將帶來豐富多樣的語言需求。作為地方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策略,做好相應的教育規劃,及時啟動有關教學改革,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切實有效的語言服務。本文探討了對于“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ESP教學的理論和現階段的實踐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而得出高等學校進行 ESP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必要性以及具體實施的主要思路。
一帶一路;語言服務人才;ESP教學
“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時提出的,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各大高校也相繼行動起來: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學首倡 “新絲綢之路學術帶”內涵,并與海內外高水平大學共同成立“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2015年10月,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達成《敦煌共識》的8國47所高校也在甘肅敦煌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探索跨國培養與跨境流動的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帶一路”提出了“五通”的概念,其中“語言互通”是實現其他“四通”的基礎,“語言互通”的基礎性地位強調了語言服務對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而“語言互通”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語言服務人才。在當前形式下,英語做為國際性語言,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需要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培養通用英語人才的基礎上進行專門用途英語(ESP)人才的培養。
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概念是Halliday于1964首先提出的。ESP理論認為英語學習應側重專業范圍內的使用和需求;培養學習者在特定工作場景下,使用英語完成行業內業務要求和工作的能力。Strewens(1988)提出了ESP教學的四個區別特征;針對ESP的分類Hutchinson&Waters(1987)持三分法而Jordan(1997)提出了兩分法。另外,在實踐教學方面,國外的ESP課程體系更成熟,研究成果也更豐富。在國內楊惠中教授的研究開創了國內ESP理論研究的先河,發表了《科技英語的教學和研究》一文。1998年程世祿等編著的《ESP的理論與實踐》成為ESP教學領域的知名著作。2000年以后,很多學者開始對英語的實用性進行研究。2010年至今,國內ESP研究逐漸增多,如劉梅對于大學英語ESP課程教學連續體模型進行了論證。
然而,國內針對“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語言服務的研究從2015年才剛剛開始,研究重點目前僅限于“一帶一路”與語言服務之間的關系和策略,觸及人才培養的深層研究較少。魏暉在2015年的《“一帶一路”與語言互通》中提出提升個體語言能力和機器語言能力是實現“一帶一路”語言互通的途徑。趙世舉(2015)《“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需求及服務對策》中呼吁有關方面應盡快制定專門的語言服務規劃,構建相應的語言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國家和社會的語言服務能力。2017年以來,針對“一帶一路”和語言人才培養的研究逐漸增多,其中也不乏語言人才培養模式和語言教學改革的探究。然而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將語言服務人才培養和ESP教學模式改革相結合的研究并不多見。
英語是最通用的國際語言之一,在世界各國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西方發達國家,各產業已經和行業英語教學發展成為一個聯系緊密的體系,相互反饋便捷、迅速、針對性強,行業英語教育已從系統和理論研究轉型為有針對性的實用型的語言教學。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對外合作交流的加強,我國對行業英語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宏圖對我國經濟對外發展提出了目標和要求,同時也意味著對英語語言服務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原來僅僅范范懂得一些英語即可,而更加要求行業人才更加會使用本行業的英語,從而推動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產業發展更是面臨著缺乏行業英語專業人才的困境,參與國際合作困難重重,行業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地方高校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注重ESP教學探索成為必然趨勢。ESP教學在實現培養實踐型行業人才、促進就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帶一路”概念的提出意味著對高等教育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僅滿足于普通性的目標,而是要針對不同的專業,給予學生不同的英語語言知識的傾斜,使其在今后就業中能夠很快進入角色,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行業人才在英語方面的需求。
根據高校自身情況,全面剖析,重新制定教學目標,改變原有課程設置,重視培養與其未來職業相關的英語能力及技能。把行業對于英語的需求充分考慮到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選擇中來,改變目前高等教育英語教學對各專業一視同仁的現狀。此外,ESP教學是一個綜合教學體系,既要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調整中充分考慮并適應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也要注重ESP與專業課程、實訓及實習的橫向滲透。
ESP教學要求高校在現有英語師資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教師的任務和角色。教師應該把英語的通識教育和各專業今后的行業知識結合起來。這就大大提高了對于高校英語教師的要求,將成為ESP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選擇或編寫的教材既要滿足學生ESP的學習要求,又要強調專業性英語的學習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形成一種開放的教學資源體系,例如,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和報刊雜志等多種手段進行輔助教學,擴充ESP教材,建立ESP的語料庫,讓ESP教學變得更為實用化、時代化。
選擇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構建全面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對高校英語教學質量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評價。還應在ESP英語教學的不同階段施以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評價,以檢驗ESP教學的課堂效果和階段性成果。最后,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饋機制,從各方面的反饋信息中查找問題,不斷完善ESP教學。
嘗試構建“雙主”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不同特征,突出學習者在英語教與學中的主體地位,以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此外,拓寬實習、實訓渠道,加強高校與社會各行各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校外實踐的機會,也是ESP教學的重要環節。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國際合作加強,國家經濟尤其是地方經濟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和黃金發展期,對行業英語人才需求激增。當前,我國行業英語教學還主要停留在“教材、教師、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很低,無法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的國際合作交流。樹立提高學生能力培養的ESP英語教學理念,把教授學生英語理論知識為主轉變為培養學生能力為主,開展有針對性的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進行培養。將針對滿足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英語教育從系統和理論研究教學轉型為實用和針對型的英語教學,同時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及時便捷反饋于語言教學方面,使英語教學和我國地方產業發展成為聯系緊密的體系。
[1]沈騎.“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外語能力建設的戰略轉型[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7(5):9-13.
[2]歐陽志群.高校ESP英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9):51-52.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H102
A
2096-4110(2017)04(b)-0112-02
本文系河北省邢臺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XTSK1773)。
張偉(1982-),女,河北邢臺人,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