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政
(四川省旅游學校公共教學部,四川成都 610041)
基于合情評價下的中職數學教學策略探討
李天政
(四川省旅游學校公共教學部,四川成都 610041)
從中職學校學生數學的實際出發,對中職數學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對提高中職學校學生數學素質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意義。本文在對中職學生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合情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于此,進一步探討了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策略,旨在和廣大同行進行分享與交流,共同促進中職數學教育,提高學生數學素質。
中職;策略;素質
長期以來,中職生被看做是”落榜生”,大多數是由于沒有考上高中而被迫到職業中學學習的。現階段,國家提倡中高職銜接,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部分基礎知識較扎實的優等生到中職學校學習,但不能改變中職學校學生整體數學素質較弱這個事實。中職生,特別是選擇就業的學生,一般來講其數學學科知識水平及能力十分有限,他們的數學心智水平很多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學水平。
基于中職生的數學基礎現狀,當前中職數學大綱及教材所呈現的學科體系的數學知識內容對于中職學校的大多數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他們覺得太抽象、太空洞、太遙遠,他們感到無趣、無味、無用,而教師們也深感困惑、痛苦、冤枉,教師們覺得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動了很多腦筋,想了好多辦法,收集、整理、選用了大量輔助材料和工具,還運用了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和手段,但卻無法換得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尊重。換句話說,由于多方面因素(如數學成績差、學習習慣差、本身數學智力水平、以前曾受到過家長及老師的言行傷害、學習目標不明確、價值觀模糊、數學難學等)的影響,就業班的學生中“聽不懂數學、不喜歡數學、不想學數學”的現象比較突出,有的學生甚至恨數學,進而恨教這門課的老師。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中職數學老師不明不白成為了受害者。可以說是“學生學得辛苦,教師教得更辛苦”。師生都覺無聊,學生也認為學了這些數學知識,走出去根本用不著。
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程教學大綱的目標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并掌握職業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數據處理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這充分表明了:數學教學不應該只圍繞出版的《數學》教材按部就班地實施。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為了適應中職學校學生特點,各中職學校有必要對實施的數學教學大綱進行實時調整,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數學素質。在這個調整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學側重與合情評價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這方面進行探討。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中職數學教育的側重在哪里?根據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們認為有四個方面:一是“情”。在這里的“情”包含兩層意義:(1)感情,指教師利用師生情吸引學生到課堂上來,學生對師生情的反饋;二是事情即問題,指學生能夠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背景、努力思考解決問題。(2)“合”,指課堂上學生的協作能力:參與數學課堂教學、尊重課堂、參與小組討論等課堂活動。三是“思”,指學生在課堂內外積極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四是“用”,指學生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能積極思考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能符合邏輯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鑒于以上四方面的教學側重,教學的合情評價就要符合中職學生的學情。那就是重效果、輕過程,加大學生平時成績的比重。
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學生學期學業綜合成績是100分制,其構成是平時學習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的比為2:3。這個考核比例不利于中職學校數學的教學側重,可調為 1:1 或 3:2 甚至 7:3。調整考核比例后,要有相應的配套考核指標作為依據。一般來說,學生平時成績的構成指標有:課堂學習態度、參與活動情況、發言次數與效果、團隊協作與效果、完成任務、作業完成及效果、平時練習與測試等多方面。課堂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討論評價主體是教師與小組長、同學,各中職學校可根據學生情況確定相應的指標權重。
面對數學學習討厭與放棄的學生來說,我們的教學首先要改變的是學生以前對數學學習產生的抵觸。由于小學、初中的數學學習情結固化在學生心里,他們認為:不管我怎么努力都學不好數學,數學考試不可能及格。基于此,教師第一節課就要解開學生的顧慮,明確考核與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只有努力不但可以考試合格,而且能學好數學。學生對以前的數學情結有少許改變后,他們會試著努力學習。這時,教師的課程教學一定要能讓學生體驗到:原來我是可以學懂的。教師在課堂上多表揚與鼓勵學生,在教學內容上先淺一點,教法上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語言上幽默風趣、抑揚頓挫顯得尤為重要。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的畏難與討厭有所改變后,接下來就要用興趣去吸引學生,從而產生對能學好數學的認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一些有現實意義、學生又感興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認識數學的美,體驗到數學問題的開放性、數學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等。數學的美使學生產生了興趣,而美好的數學學習體驗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同。
為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有必要把班級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教師在對學生分組時應當注意一個規則:各組都要有優等生、中等生、基礎較差的學生,因為只有這樣每組才可能完成任務,分組才有意義。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考慮分組完成。在分組完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分工與協作的意義。為了達到每個同學都提高的目的,教師在考評各組完成情況時的標準是:每個同學都理解了,并都能把問題的思路與方法講清楚。
當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協作精神逐漸培養起來。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在培養學生勇于接受任務、迎接挑戰上。這要求教師在教學問題的設計中,要圍繞教材考點,多設計一些開放的問題讓學生完成。對勇于接受挑戰的,有一定獎勵分,完成了的又加一定的獎勵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主動接受工作的優秀品質,激發了學生勇于挑戰的精神。
在中職學生數學基礎弱這一現實前提下,從教學側重與合理考評出發,探討合理的教學策略對提高中職學生數學素質有積極意義。本文所提出的四大策略中,改變與吸引是基礎、興趣與認同是保障、協作與提高是目標、任務與挑戰是升華。
[1]賈文艷.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現狀及其優化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4):33.
[2]唐云嶺.中職數學課考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16(11):44.
[3]李興貴.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研究[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1):56-58.
[4]傅海倫,向玉梅,柴永香.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論綱[J].當代教育科學,2014(8):56-60.
[5]陸開揚.高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進行分層指導的探索[J].教育導刊,2006(10):53-54.
[6]謝紅兵.中職學校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R].省培報告,2014.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043-02
李天政(1974-),男,土家族,重慶酉陽人,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