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愷彤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機遇與對策
——以遼陽市遼陽縣為例
◎祝愷彤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通過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以實現生產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增加有效供給,使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變化能夠迅速適應,有效增加經濟增長的質與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及不足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措施,并為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和目標。本文以遼陽市遼陽縣為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策進行探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區域經濟遼陽縣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狀態,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不協調、不均衡、可持續性差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木桶效應”將表現的更加明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等來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雖然確實起到了保增長和穩增長的效果,但一些制度體系已經不再適用于進入經濟轉型階段的中國。需求、投資、出口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力度越來越小,而在供給側的土地、勞動力、創新等要素對于資源的優化配置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初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應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習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促進中國經濟升級轉型的一項重要決策。
工業是遼陽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曾經以一些能耗高、產能落后的小鋼鐵企業為主。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地理優勢,遼陽縣鋼鐵產業發展迅速,雖然為地區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解決了地區勞動力就業問題,但由于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不高,也產生了資源消耗高、污染嚴重等問題。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巨大沖擊下,遼陽縣委、縣政府主動順應經濟新常態,積極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制造業,逐步從“冶金大縣”向“智能裝備制造業強縣”轉變。
遼陽縣堅持“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型工業化產業集群。遼陽縣重點規劃向陽工業集中區和劉二堡工業集中區兩大工業區,全力實施調整轉型、改造升級,推動工業向高水平方向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業領軍發展,三三工業與中國一重等四家央企全面達成戰略合作。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獲省企業重大研發成果獎,中車軌道獲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全省第一名,一汽普雷特公司變速箱總成、ADI橋齒輪、天一航空航天發動機密封件、遼鞍機械履帶板壓淬熱處理自動生產線智能制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遼陽縣政府積極推進政產學研合作,與中科院、沈陽機床等科研院所、大型國企保持緊密聯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探索設立創業投資引導、科技成果轉化、人才保障等專項基金,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6年,遼陽縣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39%,工信部鑄造行業準入累計達到20戶,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淘汰鋼鐵企業16戶、產能392萬噸,盤活利用工業閑置廠房41萬平方米。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逐漸加大,以新風集團高壓共軌和三三工業盾構機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穩步發展,區域經濟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為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方向
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污染嚴重、要素投入多的一些工業組成,科技對產出貢獻不大,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經濟,這將引導經濟以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有利于各區域以自身發展狀況為出發點,通過不斷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進而達到經濟不斷發展的目標。
(二)為經濟發展轉換動力
我國經濟發展多參考凱恩斯主義的觀點,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刺激需求,以消費、出口和投資為主要驅動,這樣的驅動方式已不再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勞動力、資本和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勞動力是需求和供給的共同基礎,而從供給側方面考慮,培養具有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為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以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新的供給,推動經濟潛在增速。
(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機遇。我國的工業增長模式主要以高投入、高污染的工業為主,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前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強調以科學的、可持續的模式發展經濟。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做減法與做乘法相結合的模式,堅持做減法,去產能、調結構、減少資源浪費、減少無效供給;做乘法,增要素、提效率、改變要素配置扭曲,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應將能源和資源消耗低的生產技術、高科技等方式應用于經濟發展中。通過減少生產要素消耗的方式,實現區域經濟的綠色、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一)清晰認識區域經濟發展現狀,提高區域競爭力
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對自身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清晰的認識和定位,定位要從科技、文化、環境、市場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設立一些創新平臺或組織,提高其運行效率,重點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增加其在全國的影響力,形成區域特色產業。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政府要通過淘汰重組等多種手段達到去庫存、去產能的目的;通過降低稅費實現降成本的目標;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科技、教育和扶貧投入實現去杠桿、補短板的任務。地方政府應發揮其作用,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建立服務型、創新型政府,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效率來指導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同時政府應該減少對經濟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要作用,增加有效供給。
(三)深化企業體制改革,發展區域經濟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體制的改革有利于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提升,進而實現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在當前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中,如鋼鐵、煤炭等大部分為國企,國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帶動作用,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企業應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和力度的方式實現競爭力的提升,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同時發揮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培養機制,避免人才流失。努力深化企業體制改革,在企業發展中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挑戰,如改革過程中的去產能、去庫存可能對政府稅收造成一定的影響。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區域經濟要實現健康發展,必須根據區域發展實情進行思考,積極進行改革,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促進區域經濟良好、穩定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