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劍 劉燕
摘 要:促進勞動者執著追求產品質量的極致,回應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跨越是傳承與培育工匠精神的邏輯起點。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既是對勞動者“才”(技術技能)的要求,更是對勞動者“德”(職業道德與素養)的考驗。對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而言,傳承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面臨著三大現實的困境:一是文化困境,即歷史文化傳統的偏見和社會價值導向的異化;二是制度困境,即工匠培養制度的缺失與市場管理制度的失位;三是模式困境,即培養模式的“技術主義”偏差與教學模式“說”和“做”的悖論。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傳承;培育;困境
作者簡介:吳玉劍(1986-),男,安徽安慶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素質教育;劉燕(1988-),女,安徽池州人,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江蘇省高校哲社課題“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學生勞作意識培育路徑研究”(編號:2015SJB497),主持人:王生雨;常州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項課題“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培育路徑研究”(編號:CDGZ2016034),主持人:吳玉劍。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4-0082-04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肮そ尘瘛笔状纬霈F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時間引發社會的熱議。學者們對工匠精神的關注和研究也日益增多,時下的研究多聚焦在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外延解讀、如何傳承古代優秀的工匠品質等方面。細致分析多數學者的觀點,不難看出他們所認為的工匠精神的共性特質在于勞動者立足職業崗位,不斷提升個人職業素養,孜孜以求地追求產品質量。從這個視角看,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既是對勞動者“才”的要求,更是對勞動者“德”的考驗。
一、我們何以需要工匠精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領域存在突出的供需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產能過剩,關鍵技術缺失,企業生產的產品總體處于中低端水平,優質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長,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急切渴望獲得更高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國內優質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出國(境)采購成為了他們無奈的選擇,從日常生活消費品到電子產品,國人的海外搶購熱時常見諸報端。由此細想,國內的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對稱性,即生產規模大多數處在中低端水平,產品供給并不能有效滿足社會急速增長的優質需求,而這也促使我們不得不去深思經濟轉型升級的出路和對策。國家大力倡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解決供給與需求錯位矛盾指明了政策方向。然而,工業進程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僅僅依靠生產設備的更新,更需要勞動者(工匠)自身技藝與職業素質的提升。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在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上既義不容辭又責無旁貸。一直以來,學生找不到滿意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員工,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始終存在,結構性失業反映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不一致性。事實上,在與就業市場和行業企業的接觸中,高職院校也逐步意識到培養學生專注、刻苦鉆研、追求卓越等職業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是囿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障礙,高職院校在傳承與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方面面臨著“內憂外困”的尷尬局面。
二、文化之困:歷史文化傳統的偏見與社會價值導向的異化
(一)歷史文化傳統的偏見
從莊子的“技進乎道”到清朝魏源的“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他們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但是在古代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思想影響下,工匠的技能被誤解為奇技淫巧。在古代“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序列中,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在我國傳統學而優則仕的文化思維中,倡導的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影響至深并沿襲至今,認為處在勞心層的管理者地位遠遠高于出力的工匠。身處學校的學生們最大的夢想依然還是想成為“人上人”的管理者,并不想長期成為“受人管”的一線技術工人??v覽中國古代社會,其實我們并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但是確實有許多優秀的工匠精神和歷史傳統沒有很好地被傳承和延續,工匠被社會矮化、工匠精神的日漸式微,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孕育精神的工匠文化的缺失與偏見。一言以蔽之,我們缺失的是培植、傳承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和歷史傳統。
(二)社會價值導向的異化
異化本是哲學范疇的概念,指的是主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為了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物質財富的迅速膨脹讓許多人茫然不知所措,處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環境中,社會價值導向也隱然地發生了異化?!耙恍闹蛔x圣賢書”、踏實鉆研、埋頭苦干的工作態度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屑和冷嘲熱諷。首先,社會風氣日益浮躁和急功近利,許多人夢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不勞而獲,他們崇拜的是財富與名利,并不是高超的技藝,加之長期受“普高職低”思想觀念的影響,社會對工匠價值缺乏高度認可與尊重。很少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長大后去從事制造業一線工作,去做一個默默無聞而又辛苦的技工。這同樣可以從社會對現代學徒制的態度中可見一斑。社會公眾尤其是學生的家長始終對高職的現代學徒制抱有誤解和偏見,認為自己的孩子與企業簽訂學徒制合同就是務工協議書(合同),參與積極性極低。須知道,現代學徒制是培養優質工匠、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載體,缺乏充分的企業實踐而單純依賴學校教育則很難培養出眾多優秀的工匠。其次,中國人的工作態度中“差不多”思維根深蒂固、由來已久。在有著濃厚工匠文化的德國與日本,匠人們都能精益求精地提升自己產品的質量,深入剖析其中緣由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一個共性的特質在于這兩個國家的工匠(匠人)們皆秉承嚴謹、認真的處事態度,將工作做到最好和極致視為自己的人生準則,甚至視做好產品如同信仰宗教一樣虔誠。反觀我們自己,早在幾十年前,胡適先生在其《差不多先生傳》中諷刺了當時中國社會那些處事不認真的人。從處事不認真到處世不認真,許許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過一生?!胺彩轮灰畈欢?,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時至今日,這種心態仍然是許多人處事的真實寫照,以這樣的心態來對待職業崗位中革新技術,提升質量,恐怕只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由此觀之,工匠精神并沒有成為當前一種普遍的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長期以來我國整體的消費水平偏低,消費者對優質和高端產品的需求不足。這段時期,產品數量的供給占絕對的主導,即生產供給首先要滿足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重點解決溫飽和“有無”的問題,根本無暇顧及甚至也不需要思考產品的工藝改進和質量提升。企業生產中需要優先考慮的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基本的生產生活需要。外加市場調節的缺陷,企業很容易陷入以追求最大利潤為價值取向,強調短期見效、快速盈利的生產慣性和思維定勢。另一方面,中國工人結構的構成主體是農民工,這一群體極少受過系統的技術學習與培訓,技術素養本身就存在天然的缺陷。企業追求生產數量的慣性思維,工人的天然技術缺陷致使職業價值體系異化為唯快、唯量,盲目追求生產速度、一味追求生產數量,忽視甚至于漠視產品質量,更有甚者不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而去生產有毒、有害產品。
三、制度之困:工匠培養制度的缺失與市場管理制度的失位
(一)工匠培養制度的缺失
制度泛指以規則或運作模式,規范個體行動的一種社會結構。制度是一種人們有目的建構的存在物。制度的存在,都會帶有價值判斷在里面,從而規范、影響制度內人們的行為。工匠制度并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在經濟社會體制系統的長期運行中內生的。大量優秀工匠的涌現需要培植工匠精神的深厚文化土壤,更需要融入這些優良文化基因的工匠制度。
2015年的“兩會”過后,“工匠精神”成為熱詞,不僅僅是制造業,其他行業也都在熱議如何培養工匠精神。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熱度過后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工匠精神培育在現時還只是“口號式的存在”、理論上的存在,國家層面支撐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法規和具體制度寥寥無幾。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的主動參與和高效作為,以保障政策與制度供給。首先,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盡早盡快出臺一系列可具操作性的制度文本,為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可以參照的標準或依據。其次,逐步構建企業深度參與的校企合作機制。顯然,現代學徒制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型模式和有益探索,但是,校企深度融合問題仍然是制約現代學徒制向前發展的瓶頸。政府要繼續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以優惠的政策與制度引導企業想參與、真參與,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功能,破除以往空談企業社會責任、流于形式的“捆綁式”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新機制,充分發揮現代學徒制在傳承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上的最大效能。
(二)市場管理制度的失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各類市場管理與質量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不夠,標準普遍偏低。尚未建立完善的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質量安全違法成本偏低,沒有形成如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一樣嚴格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此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仍在路上,政出多門、相互扯皮推諉的現象依然存在,導致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執行力不足。市場管理制度的失位所引發的最嚴重后果便是企業缺乏消費者至上的生產與服務理念,生產與服務始終徘徊在中低端水平,形成產能過剩而消費者的優質需求卻得不到滿足的錯位性生產格局。
工匠培養制度的缺失與市場管理制度的失位在外部環境上給高職教育和高職院校帶來隱憂,突出表現在:一是導致高職院校自身陷入角色的困頓。由于國家缺乏頂層設計、社會和行業中缺乏相應制度,在工匠精神培育中,高職院校沒有可資參考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文本,難以構建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也就很容易陷入將其與說理性素質教育和傳統知性道德教育等同的認知誤區;二是造成高職院校的師生參與動力不足。行業企業工匠制度極不完善的外部環境將會誘使高職院校的師生認為工匠精神是“可有可無”和“似是而非”的虛擬存在,很難讓他們對工匠精神產生理解和認同感,參與動力不足,那么,久而久之,在日常教育教學和實踐中,缺乏實踐載體與平臺依托的工匠精神難免會有被邊緣化、被忽視和遺忘的危險。
四、模式之困:培養模式的“技術主義”偏差與教學模式的“說”與“做”悖論
(一)培養模式的“技術主義”偏差
工匠的成長和工匠精神的養成既要依靠學校教育與實踐,也要依賴于其日后在職業崗位上的培訓和提升。但是,按照一個人職業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個人職業前期的教育至關重要,它會影響一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甚至決定個人一生的發展命運。自我國職業教育肇始,就被冠上了“差生的教育”的帽子,高職教育自然也身陷囹圄。即使是從事高職教育的局內人也當局者迷,很多人也將高職教育狹隘地理解為技術教育,推崇技術至上,過分張揚工具理性,忽視了學生價值理性和人文素養的培育。教育理念的偏差集中表現在辦學導向與培養模式的誤區。不少職業院校存在重視技能傳授、文化教育,忽視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多年來形成的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糊口營生的辦學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對“傳技”和“育人”關系的把握出現了偏差,甚至片面追求升學和“綁架”技能大賽。馬爾庫塞認為“技術理性就是工具理性,技術理性張揚必然導致價值理性衰微”,其后果是將會把效率置于絕對優先的地位,忽視“工匠”自身的存在與需要?;趩渭兗夹g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其鮮明特征是培養的學生“外強中干”,他們崇尚技術改變一切,要求技術最優、生產最大,卻背離了技術為人服務的基本原則。
(二)教學體系中“說”與“做”的悖論
不難發現,當下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那就是“說”的多“做”的少。教師理論課所占比重很大,實踐課課時少且質量難以保證。首先,表面上看來校園十分熱鬧,老師忙著評職稱、報課題、跑項目,學生熱衷于創業、出國、考研,看似熱鬧實則充斥浮躁的大學校園并沒有太多人愿意靜下心、沉下身,踏踏實實去做、去認真實踐。其次,受體制機制的影響,當前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中企業的參與度并不高,校企合作也只是存在表層組織建設上的合作,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高職的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企業工作實戰經驗,故而教學中不自覺地就陷入了“說”的多而“做”的少的窠臼。凡此種種,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應然與實然的悖論性問題,即以鮮明實踐性見長的高職院校,其教學模式中原本應是“說”與“做”平分秋色、學做并用,抑或是“做”應比“說”更勝一籌,但現實的情形卻是高職院校中“說”的遠比“做”的好,“說”的好聽,“做”的卻并不一定好看。顯然,這與我們所熟知的“學中做、做中學”的職業教育原則和規律相違背。僅僅靠說而不愿去認真踏實做的工匠恐怕很難認知、理解并具備工匠精神,如此這般,產品質量與效率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工匠精神并非舶來品,在我國古代文化中也有其雛形?!扳叶〗馀!薄ⅰ鞍嚅T弄斧”等能工巧匠的故事廣為流傳,曾幾何時,精益求精的工匠們推動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讓世界為之注目。但是,在工業化進程中,為了追求速度和規模我們逐漸遺失了當初讓我們引以為豪的工匠品質,滿足人基本的需要遮蔽了工匠們追求卓越的匠心。正如有些學者所言,在很多領域,工匠精神已經缺失很久了,粗制濫造似乎成為了一種時代病。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首先從工匠培養做起,從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做起。然而,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傳承與培育中存在文化、制度和模式三大困境,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困境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難以跨越而又必須要跨越的障礙。有鑒于此,就工匠精神培育而言,作為以“職業性”和“實踐性”見長的高職院校既要理性認知,又要理性實踐,既需要傳承我國古代工匠“敬畏職業、執著崗位、堅守原則、矢志創新”的優秀品質,又要借鑒吸收德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匠人精神)的內核,關注學生的職業態度,塑造學生職業素質,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充分彰顯高職教育的特色優勢,為我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示范效應,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既定目標集聚力量。
參考文獻:
[1]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53-54.
[2]王壽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認知與培育傳承[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3.
[3]王前.“道”“技”之間——中國文化背景的技術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206.
[4]王壽斌.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工匠精神[N].中國教育報,2016-3-11(2).
[5]胡冰,李小魯.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對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6-87.
[6]莊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職教論壇,2016(10):1.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