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職業教育必須以產教深度融合為教育組織形式,直接為企業生產經營培養人才和技術服務。企業履行主體責任指企業作為“產品”需求者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產品定制”活動,主導學校按照行業企業需求培養人才和技術服務。鑒于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利益調節機制不完善、利益相關者職責不明確、企業主體責任意識淡薄,落實企業的職業教育主體責任應首先構筑利益相關者責任體系,拓寬企業參與路徑,完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補償機制。
關鍵詞:企業;職業教育;主體責任
作者簡介:邵騰偉(1974-),男,重慶工商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重慶市農業投資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企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4-0067-04
經過長期探索實踐,我國職業教育已初步形成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個層次相連、正規學校教育與短期培訓教育兩種模式并存、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兩個階段共同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但職業教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矛盾一直較突出,一個重要原因是職業教育中的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為配合“中國制造2025”的順利推進,2016年全國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工作會議把企業舉辦職業教育培養員工工匠精神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鼓勵行業或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鼓勵中央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院校、企業、行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探索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集團”。而確立企業主體地位,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乃現代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題中之義。
一、企業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主體
(一)職業教育企業主體的理論分析
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是由職業教育自身的屬性、特征和運行機制決定的。主體從哲學上講是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從而決定客體存在意義的決定者,從法理上講是權利與義務的承受者,從利益相關上講是從中主要受益的直接利益相關者。職業教育主體是決定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影響職業教育效果、受益職業教育服務的職業教育重要參與者。企業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和歸宿[2],企業不僅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受益者、直接利益相關者,還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定者,理應是職業教育的主體。
職業教育主要面向企業產出“技能型人才”和“應用技術服務”,它與普通教育最大區別在于職業教育必須產教深度融合,缺少企業深度參與的職業教育就會偏離企業需求發展方向[3]。事實上,由于我國職業院校目前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學校只需通過一般的教育活動向公共財政盡職免責,沒有動力真正去面向不直接為自己提供財力支持的企業培養人才。企業是職業教育“產品”的需求方,最關心職業教育“產品”質量,最清楚職業教育“教什么”、“如何教”和“為誰教”等基本問題[4]。按照需求決定供給,企業當之無愧是職業教育的主體。
(二)職業教育企業主體的現實依據
我國職業教育幾經周折,企業是職業教育主體漸成社會共識。上世紀80年代,隨著工業化對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企業以主人翁姿態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國民經濟快速恢復發展。進入90年代,一些企業因暫時經營困難而紛紛遠離職業教育,學生就業難與企業用工荒悖論越演越烈[5]。進入新世紀,企業逐漸回歸到職業教育主體地位,職業教育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崛起中的獨特作用日益顯現。
世界上經濟技術發達國家的企業普遍是職業教育主體。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企業既是職業教育教學主體,又是職業教育投入主體,學員大部分時間在企業接受企業主導的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6]。美國企業通過向學校提供經費、師資、設備,直接參與學校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有的企業還自辦企業大學,主導學校按照企業用人水準培養人才[7]。日本企業以員工為對象、以車間為場地、以提高工作能力為導向開展職業教育,對二戰后日本經濟技術迅速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企業應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
(一)企業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基本內涵
主體責任從法理上講是作為主要受益者和重要參與者應當以主人翁身份把事情做好。職業教育的企業主體責任是指企業有義務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活動,引導職業教育按照行業企業需要培養人才和技術服務。職業教育的企業主體責任不是企業取代學校轉行搞教育搶學校飯碗,而是以“產品”需求者身份全程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產品制作”過程,及時為學校專業開設、培養方案提供決策參考,為學校實習實訓提供場地、設備、師資、材料和就業崗位支持,除繳納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還應合規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自辦、聯辦職業教育機構或購買職業教育服務,支持職業教育更好地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
(二)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是企業根本利益所在
企業發揮職業教育的主體作用是由企業自身的利益決定的。職業教育通過輸送專業技能型人才、攻克生產技術難題、解決經營管理問題直接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服務。如果沒有職業教育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低成本高技能人才,及時解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面臨的各種技術難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就無法順利開展。但如果缺少企業主體責任的擔當,職業教育就有脫離企業需求偏向普通教育的危險,職業教育也根本辦不好,最終是企業難以獲得低成本、高素質技能型后備人才支撐企業后續的生存發展。企業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和歸宿,企業比學校更清楚行業企業用人需要什么樣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企業在落實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分析、專業開設、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實習實訓、畢業設計以及培養質量評價等方面比學校更有權威。只有企業主導的職業教育才能把專業知識與產業結構和技術要求緊密聯系起來,把專業的最新技術知識及時充實進課程,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才能適應行業企業多樣性、多變性的人才需求,行業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發展。
(三)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所在
企業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具有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企業開展職業教育的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根據Edward Freeman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已經在崗的職工和未來到崗的受教育者都是企業的首要利益相關者,企業的職業教育社會責任應主要體現為企業承擔在職員工的培訓、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應用性技能型人才[8]。從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現狀來看,企業履行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尤其需要加強與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專業知識與素養等方面深度合作,加強學生職業教育的強度和力度,使學生離開學校到企業能盡快進入職業崗位角色,成為企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對滿足企業用人需要與學生職業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三、企業職業教育主體責任的落實
(一)企業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基本情況
據有關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狀的調研數據顯示:全國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參與了職業教育活動,且參與形式大多停留在為職業教育提供見習參觀、認識實習、頂崗實習、建立實訓基地等淺層次,真正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培養方向、師資建設的企業很少[9]。課題組近日在某工業發達的省會城市隨機抽樣調查了118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8戶企業(占調查企業總數的49.2%)參與了以校企合作為主的職業教育,其中只有27戶企業(占調查企業總數的22.9%)既對外開展校企合作,又自己舉辦了以崗位職業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機構,包括4戶企業舉辦了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戶企業舉辦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戶企業舉辦了企業大學(學院)。該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仍以企業淺層次參與為主,企業深度參與明顯不足(見表1)。
(二)企業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問題分析
1.企業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多數企業沒有意識到參與職業教育是企業義務,在人才培養上重使用、輕培養,認為人才培養完全是學校的份內事,與企業沒多大關系,更談不上企業的主體責任。調查中,一些企業反映,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與企業需求脫節,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差,企業沒法用這樣的學生。還有企業反映,職業院校做的課題理論成分重,不能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實際問題,企業不愿與他們合作。其實,這些問題都是企業沒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倘若企業切實履行起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主動與學校反映企業用人需求,主動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主動把老師請到企業了解實際情況,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2.利益相關者職責不明確。職業教育的利益相關者涉及企業、行業、政府、學校及學生,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離不開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支持配合。調查顯示,這些利益相關者對自己在職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職責邊界并不清楚。學校由于經費來源于財政,與企業的合作更多是形式上對財政盡職免責,學校招生規模、專業開設、技能培養較少顧及企業的真正需求。法律法規對企業履行主體責任行為約束不強,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還停留在自發自愿階段。很多企業不知道自己的行業組織,行業沒有起到代表職能部門履行職業教育指導和監督主體責任。職業院校學生由于就業方向不明確,參與實習實訓機會不多,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勞動安全意識普遍都比較差,企業往往也不敢讓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上崗就業。
3.市場利益調節機制缺失。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當收益與付出、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矛盾時,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大大下降。調查顯示,獲取優質人力資源、獲得國家財稅減免、提升企業社會美譽度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動機。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也有很高的成本付出,如接收學生實習會增加管理學生的成本、生產的物耗成本、企業產品不合格率和企業生產安全風險,而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還有可能被競爭對手企業高薪挖走,導致企業技術外泄。在職業教育投入上,企業搭便車現象突出,很多企業愿意多加點工資在人才市場上招攬人才,而不愿主動介入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結果是劣幣逐良幣,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越來越少。
(三)企業職業教育主體責任落實對策建議
1.構筑利益相關者責任分工體系。職業教育要真正擔負起為社會和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任,需要企業、政府、行業學校、學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學生以學費、政府以財政撥款、企業以強制性稅收和自愿性出資分擔職業教育成本。學校在由企業、學校、行業、社區組成的董事會或理事會領導下,根據行業企業需求開展課堂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企業及時向學校反饋人才需求,配合學校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主導學校按照行業企業培養人才和技術服務。主管部門負責法律法規規章的完善和執法監督檢查,行業組織接受主管部門的授權開展職業資格認定、就業準入引導、校企合作推進、人才需求發布和教育教學指導。
2.拓寬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路徑。企業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和行業職業教育狀況選擇適宜的參與路徑。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有四條基本路徑。一是企業不直接參與職業教育活動,職工職業教育全部外包。該路徑適合沒有職業培訓條件的新辦企業。二是企業有限參與職業教育活動,職工崗位培訓外包,企業為職業院校學員實習實訓提供一些便利。該路徑適合成長中的中小企業。三是企業通過對外合作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活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產業聯盟大學屬于這種情況。該路徑對一般企業都適用。四是企業在對外校企合作基礎上還自辦職業教育。企業辦職業院校、企業大學屬于這種情況。該路徑適合有能力自辦職業教育的大型企業。
3.完善職業教育的利益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職業人才合理流動的企業有償使用機制,循序推進職業人才資格認證與持證上崗制度,逐步加大財政撥款和轉移支付投向職業教育的比例,公共政策平等對待企業辦職業教育與其他主體辦職業教育,落實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合理支出在應稅額中的扣除政策,縮小企業履行主體責任的成本——收益缺口,堵塞企業在職業教育上搭便車行為,矯正職業教育的外部經濟性,可考慮由責任監督部門聯合制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實施細則,加強企業職業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執法檢查,對那些不按規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訓經費的企業進行負懲戒,對履行職業教育主體責任較好的企業實施正激勵。
參考文獻:
[1]許競.論職業教育的制度環境[J].教育與經濟,2014(8):44-51.
[2]高鴻,趙昕.論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主體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2):17-21.
[3]魏明,郝理想,孫芳芳.我國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模式演進與機制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2(2):11-13.
[4]郭靜.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背景下行業企業辦學研究[J].教育研究,2014(3):116-131.
[5]周林生.關于行業(企業)剝離職業教育的思考[J].成人高教學刊,1998(6):53-54.
[6]馬錚.德、日、澳職業教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33):20-23.
[7]C McInnis, R Hartley, J Polesel et al. Non-comple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commission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R]. 2000.
[8]Joop Hartog. Over-education and earnings: where are we, where should we go?”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0(2):131-147.
[9]劉紅.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9):57-61.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