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霞
[摘 要] 公關交際英語為行業英語(ESP),是本校公共關系學和禮儀方向學生的專業必修課程。筆者通過三年的教改實踐,摸索出一條以網絡教學平臺為輔,以交際教學法為主的教學模式,并改革考試,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 行業英語;公關交際英語;教學模式;交際教學法;Blackboard平臺;體演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2-0090-02
根據筆者所在學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新增專業公共關系學(以下簡稱公關)及播音與主持藝術(禮儀文化方向)(以下簡稱禮儀)開設專業必修課公關交際英語。在沒有前人借鑒的條件下,我們自2009年開始編寫大綱,遴選教材、參考書,制作課件,設計考試等。用三年的時間逐步完備該課程的建設工作,并完成了網絡課程的建設。該課程在本校面向中高年級本科生,此階段學生已完成大學英語四級水平測試。公關交際英語是行業英語(ESP),具有行業實用性與交際性的特點。課程以語言訓練為本,同時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增強文化差異敏感性。課程內容以英語交際口語和應用寫作為主。實際教學中受時空制約,教師無法通過傳統課堂完成檢查、監測、評價與反饋等。為此,課堂內,借鑒“體演文化”教學法,實現多方位互動,最大程度地體現該課程的行業特色;課堂外,借助Blackboard教學平臺(簡稱BB平臺)延續課堂。
一 教育技術的應用
本課程教改核心一是“自主”學習,二是“互動”教學。通過Blackboard網絡平臺輔助,結合任務型教學法實現“自主”,采用漸進式交際教學法達到“互動”。交際法教學手段由傳統的三P教學法,到體驗式教學法,到“體演文化”教學法。教改需要創新,創新有顯性和隱性之分。筆者認為意識形態與思維的創新(隱性)并非旦夕之間,但方法與技術上的革新(顯性)卻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闖入日常生產、生活中。日新月異的多媒體技術使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被創新”。網絡和教育日益緊密廣泛的聯姻,使得教育技術賦予教學新的特征,同時帶來了教育理念和學習思維方式的改變。對此,祝智庭(2001:23)教授對信息化教學模式做了教育哲理分析。英語教學使用信息技術的幾點益處如下:(1)提供真實的語料;(2)提供人際交流環境;(3)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宋濤,2007)公關交際英語課程本質在于“交際”,因此,該課程教改中激發學生交流愿望,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尤為重要。課程管理系統(cours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CMS)為高校英語教學創新創造了契機。CMS基于網絡構建,具有評價、交流、上傳資料、同伴互評、學生小組管理、收集與管理學生的成績、問卷調查、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等功能,當前全球最流行的CMS包括Blackboard、WebCT、ecollege、LearningSpace等。(翁克山等,2010:148)本校引進的就是其中的Blackboard軟件系統,目前用于支持校園內教學,作為網絡課程、精品課程、重點課程等教學的網絡輔助平臺。該平臺是以課程為中心集成網絡“教”“學”的網絡教學環境。學習者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選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師生、生生之間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在線交流。教師可以利用Blackboard和現有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少重復勞動,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但是基于BB平臺的網絡課程終究是輔助教學而非替代傳統教學,因此,本教改將BB平臺定位為教學輔助工具,真正的創新在于是否有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 “體演文化”教學法的應用
教改借鑒“體演文化”(performed culture)教學法,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研究人員提出,是一種以演練文化為目標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該教學法將第二語言的學習看作是在目標文化環境中的文化行為,學習第二語言就是要體驗并演練這種文化行為。 (曲抒浩等,2010)其核心倡導人是美國漢學家Galal Walker,中文名吳偉克。吳偉克博士于上世紀90年代起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體演文化”理論來源和其特點。“體演文化”強調不僅將目標文化作為知識講授給學生,而是應該讓學生能夠通過故事體的情景編排表演出來,用行為將語言與文化聯系起來,從而達到“知行合一”,這與公關交際英語課堂為達到“學以致用”而采用場景模擬表現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表演,體演事件需滿足Carlson的五個規定性元素。(吳偉克,2010)“體演文化”教學法本用于教美國學生學習中文,目前在國內的應用和推廣也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外漢語教學(TCFL)與英語作為外語教學(TEFL)同屬二語習得研究,雖然該教學法對于國內TEFL教學的應用尚待開發與考證,但是由于該教學法十分暗合本校授課對象的藝術型氣質,加之公關交際英語課程極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特點,采用此法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得到學生的喜愛,教學效果明顯。
三 教學改革實踐
教學中,我們發現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五個方面:①現有的傳統課堂過大;②教學情景單一;③教師如何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較高的性價比;④如何將該英語課程“行業化”,僅僅依靠網絡技術不行,它還要求教師同時掌握公關專業與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并且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⑤傳統考試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口語交際應用能力,無法檢測語言實踐效果。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①充分利用BB平臺中在線作業、討論版、分組等互動板塊,增加學生音頻作業與在線批改,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部分解決了現有的課堂過大的問題。
②運用“體演文化”教學法可以進行場景模擬與表演,課堂上最大程度地營造目標語語言文化環境。解決了教學情景單一,實現多樣化、接近真實化的問題。
③關于教師如何利用網絡平臺,實現較高的性價比,利用平臺監測學生BB平臺使用頻率,同時組織學習其他院校同行對BB平臺使用與開發的經驗。
④關于如何將該英語課程行業化,除了在課堂上引進“體演文化”教學法,爭取二級學院在學生實踐實習等環節上予以重視與扶持,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平臺。同時,利用二級學院已有的實踐平臺和大型活動,如2016年9月在杭召開的G20,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實踐公關交際英語。
⑤全面改革考試,擯棄傳統的以理論為主的筆試,而是采用交際口語部分用口試,應用寫作部分采用筆試。為了以“試”促“學”,全面鋪開口試,擴大口試成績比例,結合教學內容設計題目,以2~3人為一組,由獨白、對話和小組role-play三種形式進行口試。為了讓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期中考試完全口試,期末為口、筆試結合。
四 仍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本教改進行了三年時間,但是作為一門新開設課程,負責人從“無”到有,確實積累了一些教改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但是深深感到這個課題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問題一,如何將課堂語言最大限度地實現真實場景化,光靠任課教師的個人智慧遠遠不能勝任ESP的內容與學生對專業語言的期待,跨專業合作的團隊的組合。問題二,盡可能地與時俱進地將教學內容與現實公關領域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接軌,這需要公關行業資深人士的點撥,該公關工作,負責人已經開展了,介紹專業人士為同學們舉行職場講座,將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三,就是專門教材的編寫,從2010年起,公關英語類書籍逐漸在社會中流行起來,但是至今仍缺乏較好地適用于高校職業教育領域的教材或書籍,能夠將公關專業知識和英語語言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的書很匱乏,這需要編著者既有英語教學理論功底,又具備公關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而且后者又是一門新興領域,二者結合將為此門課程的教改提供廣闊的研究空間。問題四,目前公關交際英語書籍基本是交際口語加實用寫作兩部分。在口語教學上,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逐步接觸到目前最新的美國“體演文化教學法”,正嘗試在課堂中使用,特別是在“體演”選材上也是一個新的課題。Galal Walker使用《春草》,我們是否也可以選擇一個英語國家本土的文學作品作為課堂劇本呢?
總之,本課程教改目標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的“體演文化”教學法改革試點,充分激發學生英語交際積極性,增強公共關系專業和禮儀文化方向的學生的英語交際技能,為今后的社會實踐、實習等打好語言基礎,增強就業競爭力,拓寬就業道路。首先,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手段,利用BB平臺輔助課程,促進教師與學生課堂內外的交流與互動,實現教學個性化。其次,日常課堂應用“體演文化”教學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各單元學習之后完成場景模擬作業,再通過課堂表演,教師評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借助學生所在學院的第二課堂和實踐平臺,增加英語交際實踐內容,要求學生針對所學與實踐作出英語報告,授課教師作出及時評價與反饋,并檢驗教學效果。將現有的BB平臺與“體演文化”教學法聯姻,為《公關交際英語》課程提供新型的教學模式找出一條現實有效的探索之路。通過以上改革,力圖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型教學,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激發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愿望,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最后,為了充分體現該課程的實踐性,本課程考試采取期中完全口試,期末口筆試結合方式,全體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研社,2000.
[2]曲抒浩,等.美國“體演文化”教學法簡論[J].教育評論,2010(5).
[3]宋濤.Blackboard教學平臺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效果調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7).
[4]Walker,Galal吳偉克. The Padgogy of Performing Another Culture 體演文化教學法[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5]翁克山,等.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語言教學——設計與評價[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6]祝智庭,等.教育技術與教育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