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娟++李智峰++韓永輝++孫亞鵬++范洪奎
摘 要:高校擴招導致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不良思想與行為與日俱增,利用PAC理論原理,構建師生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解決教育思想與學生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解決師生之間教育管理與受教育被管理對立關系的一種良好手段。
關鍵詞:PAC理論 師生關系 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17-02
當前,大眾化教育和個別高校教育體制存在問題,學生的入學質量和培養質量參差不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利用PAC理論原理,構建師生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解決教育思想與學生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解決師生之間教育管理與受教育被管理的對立關系,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種良好手段。
1 PAC理論在師生和諧關系構建中的重要性
PAC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在其專著《人們玩的游戲》一書中提出來的一種人格結構理論。他通過3個英文單詞來代替3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即父母——parent,成人—— Adult,孩子—— Child,并簡稱為PAC理論。伯恩認為人的每種自我狀態都是思維、感情和行為的單獨來源,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這3種不同狀態,只是3種狀態所占比例存在差異,這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而在特定的人際交往情境中,人的行為都會受到這3種組成部分或者其中一種組成部分的自我狀態的支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選擇不同的心理狀態[1]。
對于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來說,他們也同時處在3種不同心理狀態下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對于高校教師來說,PA型的狀態更明顯,他們同時擁有父母和成人的心理特質,既能以父母心態關愛學生,又時時刻刻以專業知識理論為標準,要求學生學習和行為自律,能理性客觀地將嚴格和關愛結合起來,嚴在當嚴處,愛在細微中。但同時又易于以自身經歷為出發點,評價指點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人、事、物,不善于觀察和尋找學生成長的關鍵點以便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對于大學生來說,AC型的狀態更明顯,他們基本都年滿18周歲,能客觀地對待學習和成長,由于年齡特點,他們又待人尊重,活潑熱情,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同時又易沖動和依賴他人,情緒化,愛幻想。在具體師生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正確保持平等尊重的身份屬性,既能客觀理性地在教學中同時傳授文化知識并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又能與學生間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而學生能否在學習的過程中,在目前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影響前提下,尊重教師、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自己,正確理解教師的嚴格,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管理工作,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育人效果也是極其重要的。
2 基于PAC理論的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
2.1 立足交互作用,樹立師生和諧關系意識
交互作用可以是互補式的或非互補式的。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如果師生雙方都具有平和、平等、尊重的心態,抱有積極向上和教學相長的愿望,嚴格的行為自律意識,彼此在交往過程中產生成長力量并對師生雙方的思想和行動產生交互作用,這種力量和作用成為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所以,高校的所有成員,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本人,都要具備和諧意識,并以此為行動指南,這也是激發師生積極性和創造熱情的重要環節[2]。
2.2 立足人格結構理論,處理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
俗話說,因有學生成長的需要才產生了教師這個職業。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只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激發起來,主動認可和接受施教,教師的教育效果才能實現,因此,教師用理性和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和善待每一名大學生,接受學生的差異性,通過現代化教育手段,摒棄呆板的說教模式,給學生創造和提供充分的展示和成長機會去發現和發展自己,讓大學生能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注重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修辭策略,堅持以人為本,不斷調整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合作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3-6]。
2.3 立足相互作用理論,遵循3個原則,處理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
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實效性,要建立和夯實積極的情感基礎。高校教師要以成人自我狀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并以成人的語調和態度來對待學生,要經常對學生實施賞識教育,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進入成人自我狀態,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面對學生渴求交往,渴求得到關心和愛護、理解的正常心理,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真正需求,有針對性地及時給予學生教育和幫助,讓學生充分信任自己,既信任教師的知識傳授,又信任教師的人生指導;教師要用人格的魅力來增加彼此的尊重,既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言傳身教,易于模仿”,還要“能為師,樂為師,會為師”,要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多接觸,用人格魅力打開學生“隱藏”的心理大門,幫助和引導學生展示真實的自我。
3 基于PAC理論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充分調動學生的需要動機。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引申,高校教師要把學生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等多層次需求需要作為根本出發點,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末期,在學習心理、戀愛心理以及耐挫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適應和行為轉變障礙,他們不僅希望自己自立自制自我管理,在特殊時期他們又存在著忐忑和依賴心理。特別是針對特殊群體,多年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使得部分學生價值觀念和成長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高校教師要把握好教育時機,及時伸出援手予以幫助和指導,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幫助他們設計規劃成長目標,適時進行監督和反饋,及時調整成長措施,確保學生按成長規劃去學習和提高。
有效利用學生的情緒情感反應,實現育人目的。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應,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教師要掌握好學生的情緒和情感變化,通過監督、分析、幫扶、再監督的工作方式,因勢利導,既促進學生正常成長,又避免問題激化,在教書的過程中,實現育人的目的。
給學生行動改變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做得更好。從教師和學生的屬性來分析,絕大多數的學生相信并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但是,從意識到行為的改變是有時間差的,甚至,學生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還需要經歷沖突、轉變和成長的時間,所以,即使教師的教育效果已經深入學生心中,但要真正看到學生的轉變效果,還是需要教師做到延遲滿足,不能太急于求成,只有基礎情感鋪墊深厚,教育工作才會效果顯著。
堅持教育工作一心一意,不能一朝一夕。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育人是教育的終點,師生情感是教育的核心,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催化劑?!笆陿淠?,百年育人”說的就是教育工作不能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長期持久的堅持和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責任心。價值多元化對教師的要求是包容和寬容,而不是任自己的教育觀念隨意發展而不管不顧,更不是對思想和行為偏差大的學生采取放縱的態度,任其發展。只有師生間真心相對,真誠相待,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才會越來越近,情感才會日久彌深,育人效果才會長久。
PAC分析理論有助于師生在交往中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狀態。但師生和諧關系的構建不是一時能完成的,育人工作更需要一點一滴、一時一地、一心一意、一朝一夕,因此,要發揮好PAC分析理論在交互、相互、互補、人格等方面的轉化作用,讓和諧的師生關系成為育人工作實效性的催化劑,使育人工作如同春風化雨般地侵入學生的心田而達到預期的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鳳娟,李智峰.發揮EEB作用,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實效性[J].教書育人,2009(33):106-107.
[2] 楊鳳娟.高校校園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71-72.
[3] 孟曉蕾,薛小東,章雪穎.PAC理論對輔導員指導學生職業角色的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16(5):198-199.
[4] 龐小寧,賈心潔.PAC理論在改善員工人際關系中的運用[J].學術·理論,2013(8):13.
[5] 李強.人際關系管理溝通問題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11):34-35.
[6] 鄧李肇.高校心理輔導員修辭策略的PAC分析[J].理論探索,2008(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