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娟
摘 要: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是化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化學概念教學組織得好,對學生建構化學學科觀念,甚至對其一生的概括、提煉和總結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初中 概念教學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27-02
學生在學習化學時,覺得化學概念的學習比較抽象、枯燥、乏味,在練習中,也常會犯概念性錯誤。而經常聽到教師有這樣的感慨:“這個題目我都講了三遍了,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還是不會做。”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是化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如果掌握不了化學概念的實質,學生運用起來會比較困難。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學好化學的關鍵,對化學教師來說,便成為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突破口。我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材在編選概念原理知識內容時,應重視以化學基本觀念為線索,將化學基本觀念滲透在教材內容中。”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化學概念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是筆者對化學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1 學生掌握化學概念困難的原因
1.1 學生已有前概念的影響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我們應當科學根據學生前概念的狀況去進行教學”。
所謂前概念,即日常概念,是指學生未經專門學習,而在同他人進行正常交往和個人積累實踐經驗過程中所掌握的概念。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前概念,會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產生影響。這些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對學生學習化學概念有著重大的影響。如果日常概念與化學概念的內涵基本一致,則對化學概念的學習主要產生積極的作用。如在講“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時,學生一下就能理解其含義,是因為學生熟知的“純凈”和“混合”2個概念幫助學生理解了化學概念。但如果某些日常概念和化學概念的內涵不一致,就會產生干擾,影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同學認為“水”“冰水混合物”就是混合物,因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雨水、河水等均為混合物。還有如純堿是堿、酸雨就是呈酸性的雨水、鉛筆中含鉛等錯誤的理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分清二者間的區別,以消除日常概念對學習化學概念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1.2 學生認知水平的影響
如在分子、原子的教學時,這樣引入:同學們,水和蔗糖等物質微觀上是由分子構成的,金剛石、硅等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你們知道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原子嗎?學生是一臉茫然的。因為學習該課題之前,學生沒有形成微觀粒子的概念,對微觀粒子缺乏感性認識,空間想象能力差。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概念是困難的。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使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展開聯想,形成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行為表象。在此基礎上,再采用模型、動畫等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教學,將有利于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2 概念教學的實施策略
2.1 學生討論,引出概念
在進行概念教學時,可以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實驗的價值,采取討論的方式進行概念教學。例如講化合反應這一知識點時,由學生分析實驗展開: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硫在空氣中燃燒、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并根據實驗分析反應前的物質、反應后的物質。討論3個反應的共同特征,都是由兩種物質起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從而引出化合反應這一概念。
再如講解復分解反應概念時,板書學生已經掌握了解的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分類,分類后還有幾個沒法歸納,如碳酸鈉和鹽酸、碳酸鈉和氫氧化鈣等,學生對這些沒法歸類的方程式觀察、分析、總結特點,引出復分解反應,最后探究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2.2 情境引入,促生概念
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進而產生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傾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關于“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概念的教學。
溶解度是溶液這章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學生容易產生障礙的地方,概念比較抽象。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引出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概念,學生較易理解并應用。
筆者以“食鹽與硝酸鉀的對話”小故事引入:有一天,食鹽與硝酸鉀在比誰的溶解能力強。食鹽說:“我溶解能力強,20 ℃時,在每50 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 g。”硝酸鉀說:“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夠溶解在水中,10 ℃時,我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 g呢。”食鹽又說:“你的20 g是溶解在100 g水里,當然我比你強。”硝酸鉀卻說:“但是你的溫度比我高,我在60 ℃時,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5 g。”食鹽說:“那在20 ℃時你怎么不說?”硝酸鉀說:“那么,你在60 ℃時,是多少呢?”
究竟誰的溶解能力強,大家給它們評一評。
學生討論,一致認為:沒法比,食鹽與硝酸鉀沒有一個共同點。它們不在一條起跑線,沒有可比性。
教師引導:如果要讓它們比較清楚,該怎么辦?
學生提議:在相同溫度下,相同質量的水中,看誰溶解得多。
教師小結:這就是溶解度概念提出的背景。固體物質的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 g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
2.3 運用實驗,形成概念
化學實驗既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素材,又是形成科學概念的重要途徑。
例如:關于“催化劑”概念的教學。
第一步:從探究實驗入手:在試管中加入5 mL5%的過氧化氫溶液,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木條是否復燃;第二步:向上述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發生的現象;第三步:待實驗1試管中沒有氣泡時,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觀察現象。以上實驗重復多次,好像二氧化錳永遠用不完。
如果實驗前用精密的天平稱量二氧化錳的質量,試驗后把二氧化錳洗凈、干燥、再稱量,質量沒有發生變化。把它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中,還可加速過氧化氫分解。通過以上探究,引出催化劑概念。并強調其關鍵詞,“一變”“二不變”。此方法可以使學生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了解化學的學習手段。
2.4 聯系生活,運用概念
我們生活在一個化學物質極其豐富的社會,應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和現象進行有意識的觀察,讓學生在書本以外最寬廣的范圍內,靈活運用化學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概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對各種具體事例進行分析、概括,從而把握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征的過程。所以,學習化學概念切忌死記硬背,要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反映物質本質的字、詞和句。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僅是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和組織者,負責抓住學生學習概念的認識特點,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交流、問題啟發等方式,使學生學習概念時興趣盎然,使學生獲得概念時印象深刻,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一直處于探索之中。
參考文獻
[1] 茆建軍.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概念的教學策略[J].化學教學,2008(6):28.
[2] 于碩,蓋立春.化學基本概念教學中專家、新手教師“講授行為”的比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0):63.
[3] 倪娟.名師課堂教學設計與點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