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沖,劉玲,周建梅,趙妍,李冬,嚴會榮,王寶蘭
在我國腦卒中患病率719/10萬人~745.6/10萬人,發病率約109.7/10萬人~217/10萬人,死亡率約116/10萬人~141.8/10萬人[1]。氣管切開術是腦卒中患者急性期合并肺部感染或呼吸功能衰竭時采用的一項緊急搶救措施,是維持自主呼吸,保證有效通氣和充足氧供的關鍵[2]。目前對于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常規康復訓練方法以預防感染和防止并發癥為基礎[3],主要是依靠醫生、護士對患者藥物治療和護理。然而氣管切開套管的留置時間過長,會使患者的上呼吸道失去保護功能,外源菌易通過此通道進入肺部造成呼吸道的嚴重感染;不但延誤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并且影響預后[4],而且加大了醫療工作者工作強度。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氣管切開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呼吸功能訓練,分析其對患者呼吸功能的治療效果及與常規治療的差異性。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1月的早期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的患者80例,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5],并經CT或MRI證實;生命體征穩定,無認知功能障礙;伴有氣管切開;簽訂知情同意書。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40例。①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2.7±10.9)歲;病程(27.2±8.6)d;腦梗死22例,腦出血1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漢族28例,少數民族12例。②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3.3±10.1)歲;病程(26.7±9.4)d;腦梗死21例,腦出血1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6例;漢族27例,少數民族13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包括藥物如消炎藥及抗生素的使用,護理方面進行氣管切開的常規護理等。觀察組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呼吸功能訓練:①體位引流:評估患者肺部需引流部位,采取正確的該部位引流姿勢,進行引流痰液,5~10min。②輔助排痰:a.手法排痰:以叩擊排痰為主,治療師手指并攏,掌心握成杯狀,運用腕動力量在患者肺部體表投影區自外向內、自下而上的方向雙手輪流叩擊,叩擊次數120次/min左右,每部位叩擊3~5min;b.機器排痰:使用振動排痰機,頻率≤1500轉/min,每部位5~10min。③咳嗽訓練:患者處于舒適體位,治療師示范咳嗽和腹肌收縮,教會患者緩慢深吸氣,在呼氣時做3次哈氣以感受腹肌收縮,練習發“K”的音以感覺聲帶繃緊、聲門關閉及腹肌收縮,讓患者將這些動作結合,指導患者做深而放松的吸氣,接著做急劇的雙重咳嗽。有痰無力咳出者,可用右手拇指和中指按壓總氣管,以刺激氣管引起咳嗽或用治療師一只手掌部置于患者劍突遠端上腹區,另一只手壓在前一只手上,手指張開或交叉,患者盡可能地深吸氣后,治療師在患者要咳嗽時給予幫助,向內、向上壓迫腹部,將橫隔往上推以加強膈肌反彈力量,幫助排痰。④呼吸訓練:a.縮唇呼吸:緊閉口唇,用鼻吸氣,在吸氣極限時,口唇縮攏成吹口哨狀,持續慢慢呼氣,同時收縮腹部,每次訓練3~5min,2次/日;b.腹式呼吸:患者仰臥位,上腹部放置1~2kg沙袋作挺腹訓練,沙袋的重量可以逐步增加到5~10kg,經鼻緩慢吸氣(深、慢),盡力應用膈肌,上腹部達最大隆起,然后縮唇緩慢呼氣腹部下陷,收縮腹肌。患者練習腹式呼吸時使用呼吸器,以呼吸器內的浮力球的起伏作為阻力和訓練標準,逐漸要求患者在訓練時使單個或多個浮球達到管腔的頂端,來直觀地顯示患者最大呼氣量、吸氣量的增加,同時可教會患者自主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自我康復練習,每次練習10min/次,2~3次/d。
1.3 評定標準 ①留置氣管切開套管時間;②肺部感染率;③血氧飽和度檢測;④呼吸肌肌力評定:使用徒手肌力測試(MMT)對患者的腹直肌、斜方肌等參與呼吸的肌肉進行評定;⑤最大呼氣量和吸氣量:患者在舒適體位下使用呼吸訓練器進行測試,告知患者進行最大程度的深吸氣和深呼氣,讀取并記錄浮球所對應最大刻度。

2組患者均在達到氣管切開套管拔出標準時拔管,觀察組留置氣管切開套管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血氧飽和度、最大吸氣量及最大呼氣量、呼吸肌肌力4級(包括4級)以上者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均P<0.05),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2組肺部感染率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3。


組別n留置氣管切開套管平均時間(d)血氧飽和度(%)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023.47±5.83b90.7±1.399.3±0.5ab對照組4032.64±6.1690.6±1.295.8±0.7a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n最大吸氣量治療前治療后最大呼氣量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0323.56±46.51479.37±64.15ab320.73±43.14482.23±62.16ab對照組40327.15±43.12403.58±62.13a322.26±42.59398.37±64.24a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表3 2組患者肺部感染及呼吸肌肌力治療前后比較 例(%)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氣管切開套管的留置時間過長,會使患者的上呼吸道失去保護功能,與外界直接形成呼吸通道,外源菌易通過此通道進入肺部造成呼吸道的嚴重感染[6];下呼吸道濕化、加溫不足,造成氣管支氣管黏膜受損,痰液增多;外套管與氣管壁之間潛在的間隙構成利于細菌生長的死角,成為反復氣管炎癥根源,而肺部感染又可以加重腦損傷,導致惡性循環,影響預后;氣管黏膜因長期受到壓迫導致壞死,促發疤痕形成及管道狹窄,氣管軟骨容易軟化,甚至劃破動脈而致遲發性大出血;離開病房后存在痰堵、脫管等危險因素,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整體功能康復不利,延誤康復治療的最佳時期,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也給醫療工作者帶來諸多的工作內容,加大了工作強度[7]。目前對于氣管切開的相關治療卻僅限于藥物治療和氣切護理。
呼吸功能訓練可以增強患者肺通氣[8];增加咳嗽機制的效率;改善呼吸肌的肌力、耐力及協調性[9];保持或改善胸廓的活動度;建立有效的呼吸方式糾正病理性呼吸,促進痰液排出;促進血液循環和和組織液循環[10];教育患者處理呼吸急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1]和社會交往能力增強整體的功能。使其能夠在生命體征平穩之后盡快的恢復呼吸功能[12],如正常氣道濕化、加溫;提高呼吸肌功能,促進排痰和痰液引流[13],降低肺部感染的幾率[14],改善肺和支氣管組織血液代謝,加強氣體交換效率[15]。通過科學合理的呼吸功能訓練使氣管切開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恢復和提高[16],幫助患者縮短氣管切開套管留置時間,增強整體功能。
本研究證明呼吸功能訓練能夠幫助患者盡早盡快地拔出氣管切開套管,縮短氣管切開套管留置時間,恢復呼吸功能[17],增強整體功能[18],降低治療費用,節約醫療開支,減輕醫療工作者的負擔和壓力。通過對患者的康復進程進行實時評估,給康復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康復計劃。同時,呼吸功能訓練方法和內容的制定及持續改進,臨床推廣及應用于呼吸功能訓練中也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研究[19]。為篩選出科學合理的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法,為有效的制定、改進和推廣呼吸功能訓練[20],提供依據。
在患者了解自我的病情后,得知影響呼吸功能的原因后,通過規范的呼吸功能訓練和自我管理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控制其癥狀緩解病情進展的速度和并發癥的出現[21],讓患者學會最基本的、切實可行的康復治療方法,如腹式呼吸[22]、深呼吸、縮唇樣呼吸、有效咳嗽,使用呼吸訓練器自我訓練的等方法,達到增強和恢復呼吸功能的目的[23]。同時在呼吸功能訓練時或家庭康復指導時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在生活娛樂中進行訓練,同時結合患者的需求和愛好,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呼吸訓練器是一種新型的應用于呼吸功能訓練的輔助器具[24],呼吸訓練器安全且不添加任何藥物、無副作用、不需和藥物搭配使用,閥頭還可拆下清洗,干凈易清潔消毒,專人專用,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率。使用方法簡便易懂,有利于治療師操作和患者使用。患者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的訓練成績和進步,即增強了自信心,又增加了訓練的趣味性,使患者主觀的積極參與訓練,一改以往單一乏味的訓練模式。便捷式的小巧設計可隨身攜帶,不但降低了治療師的工作負擔,而且患者亦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訓練器進行自我的呼吸訓練,不再因為場地、器械的局限而影響自我康復鍛煉,可以起到較好的鍛煉作用[25],作為一種輔助方法值得推廣。
目前腦卒中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已得到了更多醫務工作者和家屬的關注,呼吸功能訓練能夠促使這一群體快速、安全、有效地拔出氣管套管,提高康復效率并減少降低并發癥的發生[26],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減少醫務工作者工作內容,減少醫療成本。通過分析本研究所得到的數據結果,證明呼吸功能訓練對早期腦卒中患者氣管切開的治療效果顯著,呼吸功能訓練對早期腦卒中患者氣管切開的治療的重要性則日益明顯,所以呼吸訓練的應用前景廣闊。
[1] 朱美紅, 顧旭東, 徐學青, 等. 呼吸訓練對頸髓損傷患者肺部感染的影響[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3): 459-461.
[2] 張慧萍. 呼吸訓練在塵肺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29): 108-109.
[3] 劉長紅, 張一明. 深呼吸訓練器在高齡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4, 29(11): 1077-1078.
[4] 付紅英, 李登鳳. 呼吸訓練器降低頸脊髓損傷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觀察[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4, 11(8): 59-59, 60.
[5] 衛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血分會, 中國腦血管病防止指南(節選)[J]. 中國現代神經病雜志, 2012, 27(3): 200-201.
[6] 紀勇, 陳國強, 黃斌, 等. 呼吸訓練器對開胸手術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 蘇州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10, 30(3): 630-631.
[7] 李淺峰, 王堯, 司徒杏仙. 胸式呼吸訓練與腹式呼吸訓練對早期腦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3, 19(2): 268-270, 274-274.
[8] 徐鵬, 譚慧. 呼吸訓練器對腦卒中患者的肺功能影響[J].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 7(3): 285-285.
[9] 劉展豪, 馮重睿, 符碧洲. 呼吸訓練對腦卒中后氣管切開患者肺功能的療效觀察[J].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 1(3): 285-285.
[10]曾淑珍. 呼吸訓練對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效果的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2): 52-53.
[11]吳紅琴, 張蘭香, 王速敏, 等. 呼吸訓練器對腦卒中肺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江蘇醫藥, 2015, 41(19): 2328-2329.
[12]蘇國棟, 劉惠林, 黃夢潔, 等. 呼吸肌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效果[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6, 22(9): 1008-1010.
[13]謝麗娟, 吳煌福, 林春榮, 等. 呼吸訓練對腦卒中后臥床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J]. 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1(29): 93-96.
[14]馬頔, 王維. 呼吸訓練聯合常規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功能康復的研究[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6, 31(10): 1111-1116.
[15]宋海霞, 郝鵬. 腦卒中后臥床患者局部呼吸訓練干預效果觀察[J].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 2014, 26(5): 605-606.
[16]祝丹. 預防腦卒中患者并發墜積性肺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措施分析[J].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7, 1(3): 9-9.
[17]王詠梅. 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臨床肺科雜志, 2014, 19(4): 676-679.
[18]李雪芹, 邱爽, 方源, 等. 腦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康復治療研究[J]. 當代醫學, 2017, 23(5): 73-74.
[19]曾海涓. 對腦卒中后氣管切開病人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 按摩與導引, 2012, 3(1): 13-14.
[20]羅琨, 王弘, 丁巧俊, 等. 改良式呼吸訓練對頸髓損傷患者肺功能恢復的影響[J]. 皖南醫學院學報, 2017, 36(2): 202-204.
[21]包蕓, 蘇建華. 呼吸訓練器用于頸髓損傷者呼吸道護理的效果觀察[J]. 西部醫學, 2011, 23(12): 2449-2450.
[22]李賓賓. 呼吸訓練對呼吸系統疾病康復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2007, 42(9): 836-838.
[23]呂連. 不同呼吸訓練方式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 8(6): 55-56.
[24]劉鑫, 張虹, 陳嵐. 國內外圍手術期呼吸訓練器的設計[J].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 2010, 14(48): 9051-9056.
[25]孫瑞, 李潔, 周芳, 等. 不同呼吸訓練方式對患者腦卒中后疲勞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響[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6, 45(5): 543-546.
[26]李雪莉. 呼吸訓練器降低肋骨骨折肺部并發癥效果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11): 2567-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