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烈彌,張鼎
急性腰扭傷多因活動不慎或彎腰抬舉重物突然扭傷腰骶部而導致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損傷,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如不能及時有效治療可形成慢性頑固性腰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臨床上治療本病的方法很多,有電針、推拿、拔罐、局部物理治療、口服消炎鎮痛藥物等方法,其中針刺聯合運動機能貼(Kinesiology Tape,KT)貼扎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顯著[1],是目前較為熱門的治療方法,但是兩者聯合治療時的同步或針刺運動療法后再貼扎KT對療效的影響還未看到相關報道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從這個切入點觀察貼扎KT后即刻進行針刺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9月在我科門診收治的7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納入標準:符合急性腰扭傷診斷標準[2-3];年齡18~70歲;病程≤5d;最近6個月內第1次發作急性腰扭傷;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已接受其他相關治療的患者;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等;有嚴重腰椎創傷史及腰椎結核、腫瘤等;皮膚易過敏者;妊娠期婦女。患者隨機分成2組各35例,①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 (46.23±12.17)歲;病程(42.54±13.47)h。②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3.51±14.58)歲;病程(41.31±10.99)h。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觀察組貼扎KT后即刻針刺運動療法;對照組在針刺運動療法取針后休息10min,再貼扎KT。KT:用75%的乙醇消毒皮膚,囑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盡量前屈彎腰、暴露腰背部,采用寬度為5cm*2的I型貼布(自然拉力),錨貼扎在兩側的骶髂關節上緣,尾沿著兩側豎脊肌向上延伸至肩胛骨下緣水平;如果痛點在棘上韌帶,就在痛點再增加貼扎“米”型(5cm×20cm)3條I型貼布(自然拉力),錨在中間痛點,尾在貼布兩端。1次/d,連續3d。針刺運動療法:針刺運動療法是在針刺的同時運動患部或在起針后緊接著運動患部。觀察組在腰部貼扎了KT后即刻針刺經外奇穴腰痛點(手背第 2、3和第4、5掌骨間,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和后溪穴(微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后尺側的遠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穴位定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取穴。如疼痛位置在脊柱兩側的腰肌,則取雙手腰痛點,一側腰痛取對側手腰痛點;如疼痛在脊柱中線,則取雙手腰痛點及后溪穴。局部皮膚用75%乙醇常規消毒后,采用0.22mm×25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毫針,腰痛點向掌心斜刺10~15mm,后溪穴直刺15mm以上,均行提插捻轉之瀉法,進行大幅度提插捻轉1~2min,以患者感酸麻脹痛且能忍受為度。然后留針10min,在留針的同時囑患者最大范圍能耐受痛感的旋轉和屈伸腰部。隨后繼續行瀉法大幅度提插捻轉1~2min,再留針10min,在留針的同時囑患者做下蹲、起立及快步行走動作,1次/d,20~30min/次,連續3d。對照組在針刺運動療法結束取針后休息10min,再貼扎KT。
1.3 評定標準 ①簡式McGill疼痛問卷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由疼痛分級指數(Pain Rating Index,PRI)包括11個感覺類(Sensory,S)和4個情感類(Affective,A)、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現實疼痛強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3個部分組成,PRI疼痛總分T=S+A,總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厲害;VAS的疼痛點越靠近10表示疼痛越嚴重;PPI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4]。②日本骨科協會腰椎功能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價2組治療前后的活動能力和工作能力[5],滿分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恢復越好。③通過對JOA評分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29-治療前評分)]×100%的評價,從而比較2組的總有效率。療效標準:根據JOA評分改善率進行療效評價。痊愈:改善率為100%。顯效:改善率60%~100%。有效:改善率25%~60%。無效:改善率<25%。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的總和[6]。

治療后,2組PRI評分中的感覺S、情感A及疼痛總分T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上述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1。
治療后,2組VAS及PP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1),2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痊愈23例,顯效9例,有效2例,無效1例,對照組分別為8、10、12和5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7.14%、85.71%,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PRI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1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PPI及JOA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醫學KT,正式英文名字是“Kinesiology Tape”,譯為“運動機能效貼”,意思為“貼布在皮膚上能與皮膚一起運動”,國內稱為“肌內效貼”[7]。比起傳統的腰帶等支撐方法不同的是,KT可以增加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間隙,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減少引致疼痛的刺激物質。對皮膚的壓力和拉伸效果刺激了皮膚的機械感受器,進而反復傳導位置覺和運動覺信息,因此可以提高局部本體感覺[8];有學者認為本體感覺在急性損傷的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9]。KT的張力通過對皮膚的拉力可有效減輕肌肉的緊張性及疲勞感,對軟弱的肌肉組織起到支撐作用。結合正確的姿勢擺位,可以對損傷的肌群起到輔助性治療作用。Paoloni等[10]針對下腰痛患者,用自身對照試驗及隨機單盲試驗研究KT的即刻及短期治療效應,結果顯示,KT可即刻減輕下腰痛患者疼痛,可使患者損傷肌肉快速正常化,且能維持短期效果。另一項非特異性腰痛的隨機對照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療效[11]。
經外奇穴腰痛穴是根據中醫學經脈理論發展而來的手針穴位,一側2個腰痛穴,具有舒筋活絡、化瘀止痛之功效。而針刺可促進顱內嗎啡樣物質腦啡肽分泌, 抑制大腦皮層痛覺中樞,使痛閾提高達到鎮痛的目的[12]。后溪穴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于督脈屬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效,主治頭項強痛、腰背痛。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穴位針刺可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有利于病變組織的修復,對急性腰扭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13]。而運動對針刺止痛有明顯的正向作用,針刺運動療法就是通過遠道經絡辯證取穴,同時主動運動腰部,產生運動針感來減輕疼痛。有專家提出“最適負荷”的理念,功能康復的同時加上針刺有助于更好地處理軟組織損傷[14]。本研究在貼扎了KT的同時留針進行腰部運動可以更有效改善腰部氣血運行,降低異常肌張力,調整腰肌及筋膜功能,糾正筋膜和生物力學達到正常的效果,而且
不會限制腰肌及脊柱的運動,同時通過對皮膚機械感受器的刺激,增加貼扎區域周邊的感覺反饋,加強本體感覺輸入,從而達到調控神經和骨骼肌活動的目的,是中醫傳統經絡刺激和現代康復治療的完美疊加結合。而針刺運動療法后休息10min使得痙攣的腰肌不能得以持續放松,腰部氣血運行效率下降,在此基礎上貼扎KT不僅可能降低對神經和骨骼肌活動的調控,對帖扎周圍皮膚的本體感覺刺激敏感性下降,同時也降低了兩種治療效果的疊加效應,因此導致針刺運動療法后休息10min再帖扎KT對急性腰扭傷的的療效明顯下降。
采用簡化SF-MPQ能夠從主觀身體疼痛的感覺及疼痛程度全面評價急性腰扭傷患者,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敏感性強、簡便實用的特點[15]。本研究通過簡化SF-MPQ量表及JOA評分分析針刺運動療法在不同時間貼扎KT對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貼扎KT同時進行針刺運動療法比休息10min后再進行貼扎KT在PRI、VAS、PPI及JOA評分方面有顯著性差異, 患者的活動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明顯改善。因此,貼扎KT后即刻開始針刺運動療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治療急性腰扭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
[1] 王汝心, 呼志紅, 李飛. 針刺聯合肌內效貼治療急性腰扭傷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急癥, 2015, 24(10): 1832-1834.
[2] 胥少汀, 葛寶豐, 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第4版.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 2038-2041.
[3] Deyo RA, Weistein JN. Low back pain[J]. N Engl J Med, 2001, 344(5): 363-370.
[4] 張紹嵐, 何小花. 疾病康復[M]. 第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 381-381.
[5] Aizawa T, Sato T, Sasaki H, et al. Results of surgicaltreatment for thoracicmyelopathy: minimum 2-year follow-up study in 132 patients[J]. J Neurosurg Spine, 2007, 7(1): 13-20.
[6] 李春鎮, 舒國建, 陳穎, 等. Thera-Band漸進抗阻系統結合針刺、推拿治療慢性非特異性腰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 28(1): 51-53.
[7] 陳文華, 陳佩杰, 余波. 軟組織貼扎技術臨床應用精要[M]. 上海: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2012: 2-2.
[8] GRIGG P. Peripheral neural mechanisms in proprioception[J]. J Sport Rehabil, 1994, 3(1): 2-17.
[9] 張國海, 王人衛. 肌內效貼對人體運動能力影響與相關機理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體育科技, 2015, 51(1): 76-77.
[10]Paoloni M, Bernetti A, Fratocchi G, et al. Kinesio Taping applied to lumbar muscles influences clinical and electromy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tients[J].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1, 47(2): 237-244.
[11]Castro-Sánchez AM, Lara-Palomo IC, Matarán-Penarrocha GA, et al. Kinesio Taping reduces disability and pain slightly in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a randomised trial[J]. J Physiother, 2012, 58(2): 89-95.
[12]鄭宏立. 放血結合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48例療效 觀察[J]. 北京中醫藥, 2014, 33(6): 448-449.
[13]高艷平. 止痛活血湯聯合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41例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 2013, 35(6): 820-821.
[14]尤培建. 針刺運動療法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 2015, 30(4): 307-308.
[15]羅躍嘉. 簡化Mc Gill疼痛評分表的臨床應用評價[J]. 中國康復, 1992, 7(4): 146-146.
作者·讀者·編者
重要啟示
從2015年7月22日起,本刊交納各項費用(如審稿費、版面費、廣告費、訂刊費、版權費及發行費等)均改為銀行柜臺或網銀轉賬匯款(禁止無卡現金存款或支付寶、財付通等轉賬),不再通過郵局匯款或現金。本刊銀行賬號為同濟醫院對公賬號,具體信息請登錄網站www.zgkfzz.com首頁“匯款要求”查看。
特別提示:本刊只接受給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單位轉帳。目前如有非法機構冒充《中國康復》收取費用,多以個人名義要求轉帳,請作者注意甄別,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