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蓉,趙凱
隨著社會人口年齡的老化,頸椎病的患病率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經是社會各人群的常見病及多發性疾病,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頸椎病常見的類型之一,是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疾病,主要可引起頭痛、眩暈癥狀[1],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CSA大多是由于頸椎不穩導致臨床疾病的發病,用非手術治療療效較好。本文采用前列地爾注射液聯合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上海中冶醫院門診及住院就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確診患者共80例。均符合臨床診斷按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診斷標準[3],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腦梗塞或腦出血,排除高血壓病和神經官能癥。隨機分為2組各40例:①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3.54±6.78)歲;平均病程(3.0±1.3)年。②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6.91±6.32)歲;平均病程(2.8±1.4)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中立位、間歇性牽引治療[4],采用MINATO自動溫熱間歇牽引系統,型號TRACTIZER TC-30D,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2%~18%,30min,每日1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另外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注射治療,10ug加入到0.9%生理鹽水10ml靜脈推注,每日1次。2組均連續治療10d。
1.3 評定標準 ①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 (FS-CSA)[5]:分為功能狀態和心理功能兩部分,量表共有11個問題,程度分為3個等級,“沒有”為1分,“有一些”為2分,“有”為3分,最高分33分,得分最低為11分,得分越高,代表眩暈程度越嚴重。②TCD檢查[6-7]:采用CBS-ⅡA型TCD儀,測定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左椎動脈(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動脈(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的平均峰流速的變化情況。③血流變情況檢查:測定血流變中全血粘度200、全血粘度30、全血粘度5、血漿粘度100、紅細胞剛性指數、紅細胞聚集指數、紅細胞變形指數、紅細胞壓積情況。④檢測纖維蛋白原。

治療后,BA、LVA、RVA的平均峰流速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提高(均P<0.01),且觀察組各項指標更高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1。
治療后,2組患者FS-CSA評分及纖維蛋白原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1)。見表2。
治療后,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各指標含量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各指標更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組別n時間BALVARVA對照組40治療前29.63±4.5025.25±3.3925.70±3.47治療后39.92±4.52a32.63±4.52a33.71±4.13a觀察組40治療前30.36±3.0126.20±2.9226.48±3.32治療后51.56±5.24ab41.96±3.91ab42.88±4.30ab
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組別nFS-CSA(分)治療前治療后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027.62±2.1017.38±3.29a4.47±0.474.40±0.45a觀察組4027.88±1.8313.52±2.06ab4.48±0.463.55±0.45ab
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P<0.01


項目對照組(n=40)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0)治療前治療后全血粘度200(mPa.s)4.97±0.274.76±0.26a5.10±0.304.10±0.14ab全血粘度30(mPa.s)5.86±0.485.44±0.34a5.81±0.475.00±0.31ab全血粘度5(mPa.s)8.72±0.258.31±0.46a8.84±0.257.85±0.20ab血漿粘度100(mPa.s)1.92±0.101.83±0.08a1.97±0.121.61±0.13ab紅細胞剛性指數5.25±0.185.23±0.24a5.23±0.244.69±0.21ab紅細胞聚集指數5.45±0.175.14±0.25a5.40±0.144.76±0.23ab紅細胞變形指數0.99±0.080.87±0.08a0.99±0.090.75±0.09ab紅細胞壓積(L/L)0.45±0.050.41±0.04a0.47±0.050.39±0.02ab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鉤椎關節、上關節增生及椎關節失穩后鉤椎關節松動、變位而影響雙側上下橫突孔,繼而出現軸向或側向的移位從而刺激、壓迫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影響椎動脈的供血,最終產生對神經的機械壓迫。同時多種原因形成的骨刺反復刺激椎動脈,使其動脈內膜受到機械性創傷,引起局部血管內血栓形成或血管局部的纖維化,使患者出現動脈硬化,進而引發頭痛和眩暈,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難治病。近年來,大量的臨床試驗研究不斷表明,頸椎病患者的頸動脈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其血液流變學也有著相應的改變:明顯增高的血液粘滯度、出現障礙的微循環,最終導致血供異常[8-9]。頸椎病患者發作時,纖維蛋白原明顯增高,血漿粘度、全血粘度等也發生明顯的改變。前列地爾注射液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體內,選擇性的聚集在病變、痙攣的血管部位,發揮其擴張血管的作用,改善病變部位的微循環,并且可增加椎動脈部位的側支循環。前列地爾注射液同時作用于血小板,抑制其聚集、從而降低血液粘度;前列地爾注射液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降低纖維蛋白原;前列地爾能夠調整紅細胞的變形性和聚集性,使其變形性更強,聚集性降低,從而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椎動脈循環;前列地爾注射液調節CSA患者機體的異常脂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前列地爾注射液可從根源上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情況,減少椎動脈頸椎病的發作頻率。
牽引治療能促進頸椎神經根水腫的吸收[10-12],減少或消除頸椎退行性變對頸椎內椎動脈的壓迫,改善頸椎局部的血液循環,恢復頸椎的正常解剖和功能平衡位置,恢復頸椎的正常功能。
本臨床研究表明:牽引治療聯合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時,即可通過在頸椎牽引解除壓迫癥狀、恢復正常解剖功能位置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前列地爾注射液,又可局部靶向擴張顱內痙攣血管,改善血管痙攣,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降低血液粘度,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預防疾病的發生。牽引治療聯合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二者聯合應用,具有起效快、改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明顯的特點。二者聯合運用使其療效更高,治療更安全,更具有臨床價值,是有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案。
[1] 廖信祥.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機理的研究進展[J]. 頸腰痛雜志, 2006, 27(2): 121-152.
[2] 于棟, 陳兆軍, 徐凡平, 等. 頸椎動力失衡致早期頸椎病的相關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3, 21(3): 72-73.
[3] 孫宇, 李貴.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中華外科雜志, 1993, 31(8): 472-476.
[4] 王小斌, 王之娟, 李宏濤, 等. 瞬時快速牽引聯合持續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21(25): 2798-2799.
[5] 魏毅, 梁偉雄, 蔡業峰. 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的初步建立[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3, 18(7): 410-412.
[6] 聶偉志, 宋文靜, 孫磊. TCD在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及實驗研究中的應用[J]. 中醫正骨, 2010, (1): 66-69.
[7] 韓莉莉. 椎動脈型頸椎病經顱多普勒檢測與臨床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21): 117-118, 120.
[8] 王常普. 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眩暈[J]. 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5, (2): 231-232.
[9] 王麗平, 廖彬, 徐沙麗. 法舒地爾注射聯合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中國康復, 2015, 30(2): 126-127.
[10]鄧明其, 馮尚武, 容健成. 仰頭搖正法配合壓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 2015, 30(2): 100-102.
[11]蘇琦, 孫茂民. 短波加頸椎牽引治療椎動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31(4): 682-683.
[12]黎文杰, 趙旭敬, 梁斌清. 壯醫經筋療法聯合頸椎牽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1例療效觀察[J]. 河北中醫, 2013, 35(11): 1663-1664, 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