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軍 遲慶榮
語文閱讀課教學要“得意”“得言”。“得意”是從內容看思想,目的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同時提高“人文素養”;“得言”則注重語言的“實踐性”。筆者認為,語文課“得意”了、“得言”了,還沒有完成語文閱讀教學的全部內容,還要在“得趣”和“得法”上做些文章。下面結合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賤賣海張五》一課,具體談一談語文教學的“四得”。
一、“得意”
《賤賣海張五》是當代著名小說家馮驥才先生的作品。文章主要寫了天津手藝人“泥人張”智斗權貴“海張五”的故事。海張五在公眾場所“天慶館”公然藐視泥人張的藝術,奚落他的謀生方式,丑化他的人格。泥人張沒有據理力爭、與之針鋒相對,而是不動聲色地巧用智慧和技藝戰勝了海張五。從“得意”的角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藝術家的德行、氣節決定著他未來的成就。文章給讀者的感受是“大快人心,舒了一口惡氣”。這也是作品得以流傳百年的根基與生命。
二、“得言”
本課的語言非常有特點,所以課堂上教師要找準關鍵段落中的關鍵詞語,帶領學生反復閱讀、品味,讓學生積累詞匯并能遷移運用,這是學生最有效的“得言”。
1.本文用語具有濃郁的天津地方特色。例如:描寫海張五出場時使用了“這當兒”“打外邊”“中溜個子”“挺牛”等詞語。這是學生“得言”關鍵處,要抓住這些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語言技巧。
2.本文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突出人物性格,尤其采用側面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并進行反襯的寫作手法,是學生“得言”的第二個關鍵處。例如在寫到海張五出場時,用動作描寫表現食客的反應來突出海張五的財大氣粗。“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
店小二的那聲吆喝很主要:“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總共三位——里邊請!” 這是從側面襯托出海張五的囂張和人們的勢力眼。為了突出泥人張技藝精湛,作者從吃飯人的視角,對泥人張手下的泥人兒進行了描寫:“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真捏絕了!就像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這些都是采用了側面描寫。課堂上教師要把這些段落挑選出來,帶領學生揣摩人物語言、動作,以及人物神態的變化,并將此作為習作訓練的一個重點。
三、“得趣”
關于“得趣”,在知意、懂法的基礎上,我們要在課堂的“趣”上多加考慮。課堂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是“趣”;學生知大意之后的深入閱讀也是“趣”。但最主要的“趣”應該體現在教師依據文本內容所進行的情境創設和正確引導上。
《賤賣海張五》這個故事流傳一百多年的載體是“單口相聲”。“單口相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既有相聲的特點,又繼承了民間笑話、故事、評書的藝術手法。因為故事性強、有情趣,所以在社會上得到廣泛流傳。讓學生了解“單口相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并樂于用這種形式表演這篇文章,會使他們閱讀文本時更積極主動、更深入、更興趣盎然。
所以,依據文體的特點,把“趣”引入課堂,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較為有效的做法。這個“得趣”激發的是學生的“表現欲”,要比單純“復述”課文內容更令學生喜歡。
四、“得法”
“得法”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學生的“學法”和教師的“教法”。
先說學生的“學法”,教師通過拋出主問題,引領學生自學或者小組合作學習,從而走進文本,把握文章內容。再說教師的“教法”,作為語文教師,不能每一篇文章都按照同一種方法去教,應根據文章體裁的不同,采取合適的教法。在《賤賣海張五》一課中,教師拋出如下問題。
通過閱讀,借主要人物泥人張的出場,讓學生產生這樣一種疑問:“介紹一個人物,怎么用兩段文字?把這兩段合在一起不行嗎?”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雙起雙承”的寫作技法。
海張五的出場描寫也很有特點,在外貌描寫上用了“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等詞語;動作描寫上用了“挺著肚子”“架勢挺牛”“橫沖直撞”等詞語。這些詞語把一個平日里仗勢欺人、橫行鄉里、講排場、目空一切的張五爺活脫脫地呈現在了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盡快走近作者,走進文本。
文章主要矛盾是怎么出現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
分析作者的謀篇布局我們看到,前文為后文作鋪墊、埋伏筆,后文總是照應前文。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找一找,哪些是為后文埋下伏筆的部分,哪些又是照應前文的內容,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安排泥人張出場之后,作者寫到:“去大觀樓要看戲臺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后一種的樣兒更多。”這句話為引出海張五以及之后的矛盾沖突埋下了伏筆。緊接著,那個橫行鄉里、不可一世的“人世間的角色”就登場了。
“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瞅,全然沒把海張五當個人物。”泥人張的態度引發了矛盾。“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么‘回報海張五” 這一句看似不是伏筆,但沒有這一句,后文也不會“回報”得這樣精彩。在高潮處,作者用“伸”“摳”“端”“瞅”“擺弄”“捏弄”等一系列動詞,體現了泥人張嫻熟高超的技藝,幾近出神入化的境界。 “停”“撂”“起身去”這幾個動作,從側面揭示了泥人張不畏權貴的品性。
在沖突結局之處,海張五朝著泥人張背影的那一喊——“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為后來事情變得更“糟糕”埋下了伏筆。所以后文照應說,“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椅子大模大樣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用墨筆寫著‘賤賣海張五”。海張五在最后沒辦法的情況下,花了大價錢,買走了全部泥人。
引領學生從起因、經過、結尾入手,從鋪墊和照應處入手,在故事中間走上一遭,學生不但明白了寫作手法,在通過語言現象挖掘文本內涵方面,也得到了鍛煉。
從整體上研究課文的語言現象。
通讀全篇我們發現,作為文章一號人物的泥人張竟然一語未發,讀者對他的認識和感知全部來自作者對他的動作描寫。教師讓學生把有關泥人張的句子畫出來,再把有關海張五的句子和描寫旁觀者的句子也畫出來,之后結合這三部分內容,讓學生反復閱讀、品味和揣摩,進行對比學習,有利于學生分析、積累、內化語言文字。
總之,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學會尋找“語文元素”,從得意、得言、得趣、得法入手,用四“得”構架起語文課堂,走近作者,走進文本。
(作者單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胡吉吐莫中心學校
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