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欣
摘 要 我國正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在各民族團結奮斗,共促繁榮的目標背景下,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正從小學階段著手。本研究從國家民族教育出發,探討小學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 小學 民族團結 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當前的國情決定了民族團結在推動國家發展壯大進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民族團結教育必須成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其滲入于各個課程學科體系當中,才能確保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了解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平等、團結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關系處理工作的原則。
1對小學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解讀
從民族團結教育的角度出發,小學階段的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是幫助學生樹立民族團結觀、構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性質應屬于德育教學課程的范疇。課程體系構建的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我國56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德育教育還要引導學生在社會交往中積極貫徹民族意識的重要思想,體現民族性社會素質,并緊密團結各個民族,強化維護祖國統一的自覺性,形成社會主義民族觀。由此可見,德育教育的重點課程教育應在于主要理論與其對應的實踐活動上。但由于小學生的心智與各方面發展還不成熟,因此民族團結教育要注重小學生意識形態的形成,并注重潛移默化地滲透。
2課堂教學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陣地
早在17世紀初,捷克的教育家就在其代表作中提出了班級授課制,我國小學的民族團結教育則可以參照這種授課形式,將課堂教學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主要陣地,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以及布置作業四個步驟推行完善。關于學科之間的滲透工作,小學階段的兒童身心成長規律告訴我們,在6歲~12歲的兒童認知發展中,其滲入學習是以知識為基礎而開展,滲透特征為思維具體運算形式,正處于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過渡,因此學生往往會以自身興趣為主。而現代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資源多樣化與多元化的發展,可以最大程度滿足兒童多方面的需求,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為其探究意識的形成而提供條件。
3小學課程體系民族團結教育目標
關于民族團結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建設豐富多元民族文化的校園文化形態,豐富學校文化內涵,凸顯民族教育特色;(2)將民族團結文化的特色引入民族教育課程體系當中;(3)加強建設課程實踐教育基地;(4)確保課程建設的滲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并整合素質教育內容,促進師生在民族團結與融合的意識中成長,全力發展學校的特色民族文化建設;(5)構建“包容吸收”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力求將每一個學子都培養成為具有優秀民族文化和促進民族團結的中堅力量;(6)參照全國各地多個典范性民族小學的成功建校模式,打開本校民族團結教育窗口。
4小學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構成體系
4.1課程教材呈現
課程教材是課程內容呈現最常見的載體。首先是國家統編教材,如小學三四年級的《中華大家庭》、小學五六年級的《民族常識》。前者主要介紹各民族居住地、生活特點、人口數量,后者則包括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燦爛文化等。其次是地方性教材,就全國范圍來看,編寫的民族團結教育地區省份大多集中于少數民族聚集地,如云南的《民族團結教育》、新疆自治區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廣西課程教材使用的是《民族團結教育》,采用適合小學生學習的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紹廣西12個世居民族稱謂與特點,并重點分析12個世居民族在共同開拓廣西歷史進程中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小知識點的形式滲透于民族團結的教育中。再者是校本教材,當前廣西地區學校自編應用的校本包括南寧秀田小學《舞動民族旋律》、《走近民樂》,柳江縣壯校附小《童眼看民俗》等等。
4.2多媒體資源庫呈現
多媒體技術能為民族團結教育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當前應用的多媒體資源庫實踐結果顯示,多媒體計算機的應用在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不斷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同時更有利于對知識的保持與完善。多媒體資源庫呈現的主要方式是圖片、音頻與視頻,小學生從可視化的實物中更能感受民族團結的真正意義,比如少數民族的奶酪、竹筒飯等食物,蒙古包、土樓等建筑,搶花炮、賽龍舟等活動,極大地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吸引力更容易引導學生進入民族團結知識的學習。
5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5.1民族團結的認知課程
如民族語言、民族團結歷史、民族運動以及民樂組成,在課程教學的同時,不但要注重國家課程學科的實施,同時也要注重結合廣西當地各民族的情況進行延伸與拓展。民族認知的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也明確親如大家庭的關系。此外,初步了解56個民族的特征、分布及居住情況,其中的用語文字、著名人物、風俗習慣等進行基礎性掌握。
5.2民族團結的修養課程
如民族禮儀、經典文化、素質教育等,通過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感受校本課程內涵。學生要從中明白各個民族團結形成的基本意識,明確中華民族憑借勇敢勤勞和智慧,開拓發展祖國疆土的偉績,明白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5.3民族節日課程
如民族歌舞文化節、體育文化節、民族各大節慶等,將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優勢列入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中,給予廣西各小學學生自身民族展示的舞臺,以教育教學的形式與途徑,發揮民族團結的綜合作用,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效果,并從不斷的吸取和學習中增強各民族間優秀文化的認同,增強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
6結語
綜上所述,展開對小學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研究,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小感受國家和黨民族政策的教育,樹立民族觀,增強民族意識,培養較高的民族關系素質。
參考文獻
[1] 韋蘭明.探索構建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民族教育,2012,12(06).
[2] 陳蕾.民漢小學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比較探討[J].前沿,2015,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