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
【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實踐育人的重要環節,在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在推進實踐育人中,志愿服務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組織實施環節也存在不少問題。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在實踐育人中的功能作用,可從建設志愿服務文化、創建志愿服務基地,打造志愿服務精品項目等方面著力,從而推動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我國志愿服務的一直重要力量,在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對推進志愿服務深入發展進行總結部署,突出強調推動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化、規范化、常態化,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加大志愿服務的力度,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折算成社會實踐學分。當前,把握志愿服務的核心要義,立足各高校自身辦學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既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質量,也有助于推進大學生實踐育人的開展。
1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
實踐育人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社會實踐中,可以促進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內化,推動理論聯系應用于實際,培養社會責任感、鍛煉社會實踐能力等。大學生作為我國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在扶貧開發、社區服務、大型活動、環境保護、搶險救災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賽會期間,大學生志愿者展示出的精神風貌和服務水平,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以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中,大學生積極參與國慶游行、晚會等活動,再次贏得了廣泛贊譽。多年的實踐證明,志愿服務活動不僅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為大學生鍛煉自我、提高自我,增強奉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搭建了有效平臺。
1.1 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人的道德品質既要靠思想的教育、文化的涵養,更需要在親身實踐中逐漸修養養成。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樹立盡自己所能為他人服務的人生觀,擯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這個過程就是一項社會道德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引導人、塑造人、教育人的過程。志愿服務活動以幫助服務他人為目的,不計勞酬,奉獻社會,引導大學生擯棄自私自利、抵御市場經濟帶來的逐利性和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形成為人民服務,以集體利益為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因此,在志愿服務中,大學生既鍛煉了技能,也提升了思想道德素質,更加切身體驗到個人、集體和社會的依存關系,從而自覺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情操。
1.2 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社會責任感是全體社會成員應當對推動社會的有序運轉、與他人和諧共生而秉持的一些最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在現代社會,社會責任感是和諧社會建設和實現國家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撐。大學生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生力軍,更應主動承擔起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能夠深入到基層、邊遠地區,走進企業、社區,服務于大型會議賽事等,能夠深刻感知社會各個領域層面,接觸了解各個群體,深度體驗生活、感受民生民情,激發自身服務意識、奉獻精神、責任觀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1.3 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大學生學習經歷大多局限于學校,雖然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社會實踐能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感知社會、適應社會、走入社會的能力。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推動大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廣泛接觸社會,積極參加扶危濟困、應急救援、重大活動賽事、公益救助等領域,對于提高大學生語言表達、組織協調、團隊協作、承受壓力等能力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各級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能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外化于實踐活動之中,從而促進自身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判斷和吸收強化,并進一步開闊了視野,不斷從實踐中獲取新知識、新技能,從而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素質。
2 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現狀
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理念在高校得到普遍認同和踐行,志愿服務在高校得到全面開展,大學生志愿者一自身的良好表現改變了人們對90后,00后這一青年群體的偏見,看到了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積極向上、向善的優秀品質,他們以行動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但隨著志愿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暴露出以下幾個值得重視和研究解決的問題。
2.1 大學生志愿服務行動缺乏持久性
大學生普遍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理念表現出極大認同,能夠自發或在集體組織下,不計勞酬、不畏勞苦,盡其所能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積極參與到各類志愿服務中去。但與此同時,縱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參與者還是組織者,志愿服務行動都缺乏持久性、可持續性。從參與者方面來看,在各類志愿服務實踐中,大學低年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熱情較為高漲,積極參加志愿社團和志愿服務活動,但隨著學業、就業、考研、考證等壓力增大,學生逐漸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次數減少,慢慢退出志愿服務社團,對志愿服務的熱情也隨之減弱直至不再關注。從組織方面來看,無論是組織招募、參與人員,還是服務活動內容、活動反饋總結都多為臨時性,短期性,很多很好的志愿服務項目沒有得到堅持深化,很多學生的志愿服務熱情沒有得到保護強化,很多活動沒有及時總結表彰提高,這些從長遠來看都不利于志愿服務的可持續開展。
2.2 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缺乏高效性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建立起13余萬個志愿服務組織,這其中依托高校建立的志愿服務基地又居多數。目前高校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協會為主導,其他各種類型志愿服務社團為補充的志愿服務組織架構。這些組織多由學校團委及各院系團總支指導,由指導教師或者學生骨干負責組織實施。在具體實踐中,一般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大多經過上級組織提出任務需求——志愿服務組織負責宣傳、招募、培訓——志愿者參與活動這一流程。這種由上及下的管理模式能夠保證志愿服務任務的下達和組織開展,但每次志愿服務活動都經歷這一套部署組織過程,組織管理效率大打折扣。有的活動如果沒有及時招募到合適志愿者,志愿活動就會變成硬性任務攤派,難以讓參與其中的學生感受到應有的榮譽感責任感,志愿服務的激勵、凝聚功能也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2.3 大學生志愿服務質量缺乏專業性
近年來,在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等大型賽事,以及抗震救災、扶危助困等急事難事中,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參與、勇于擔當,有效彌補可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助推了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但在志愿服務中,也出現很多志愿者能力素質達不到任務要求,或者是需要經過長時間培訓才能完成一項任務,導致志愿服務成本增高。事實上,一個地區高校專業設置總體上來看較為齊全,如果將學科專業、興趣愛好和志愿服務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讓志愿服務及成為大學生涵養服務奉獻精神的陣地,也成為專業知識應用實踐的平臺,將會極大的提升志愿服務質量。
3 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路徑探索
深化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應充分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將志愿服務活動建設成為服務“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廣闊舞臺。
3.1 建設穩定的志愿服務基地
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建設,是促進志愿服務活動持續健康開展的重要支撐。高校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務的領域的同時,也應重視和加強志愿服務的基地建設。通過與政府部門、企業等共同打造大學生能夠長期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項目,從而將服務項目、服務部門基地化,有效解決志愿服務的不可持續等問題。在持續的志愿服務活動基地活動中,大學生不僅可以鍛煉實踐能力,還能夠加強與服務部門的溝通交流,加深對一個行業、一個領域的深層次了解,提升服務質量,有效彌補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的盲區和不足,從而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如當前在“一帶一路”戰略所涵蓋地區的高校,可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打造如會務服務、旅游服務、沿線國家語言服務等志愿服務基地,這些將會為當地政府推進“一帶一路”提供重要參考和幫助。
3.2 打造志愿活動精品活動
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指出:“號召和提倡學生積極參與適合其身心特點的志愿服務活動,堅持適宜適量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講求實效”。大學生志愿服務既要體現無償、公益等志愿服務特征,也要兼顧大學生身處求知求學的重要階段,成長成才的迫切愿望,將志愿服務與大學生個人成長相結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志愿服務規劃時,要把這兩者有機統一起來,既使志愿服務活動成為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又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現志愿服務的功能。兼具這兩者目標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既有持續、深入開展下去的根基,也將凝聚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學生在服務中受益成長。
3.3 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
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需要一系列配套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應建立專門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專項經費,加大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體系,加強對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不斷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素質和服務質量。在如今信息化時代要加強大學生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樹立互聯網思維,熟悉運用各類新媒體創新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宣傳、招募培養、監督管理、反饋提升等環節,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信息化水平,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交流共享平臺。制訂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考評措施,定期對相關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并納入大學生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之中。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