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立
摘 要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教育發展中需要更加關注的特殊群體,其心理問題已經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調研統計數據表明,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不用樂觀。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的心理輔導干預不足造成了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改善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的心理輔導干預的適切性,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 輔導干預
本文在問卷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和歸因,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干預方案的行動策略。
1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為了了解留守兒童心理現狀,筆者在借鑒一些問卷的基礎上,自編了《留守兒童心理現狀問卷》,對河南省32所農村中小學校的1258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58份,回收問卷1258份,有效問卷1250份。運用統計軟件SPSS13.0版本對1250份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處理。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統計為:小學生占63.7%,初中生占19.8%,高中生占16.5%;男生占48.6%,女性占51.4%。
1.1性格孤僻,少言寡語
留守兒童的性格整體上比較孤僻,他們性格內向、自卑、悲觀。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中,經常感到煩躁的占47.6%,悶悶不樂的占38%,無緣無故發脾氣的占21.5%,經常覺得孤獨的占42.7%。
許多留守兒童少言寡語。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處于孤獨的生活環境中,許多留守兒童喜歡獨處,不善于與人溝通,不合群。他們往往會把心理話埋在心里,長期的壓抑使他們表情冷漠,沒有熱情。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膽小、怕事、懦弱等言行。
1.2學習興趣不高, 生活習慣不良
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中,不想學習的占40.4%,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占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的占64.4%,沒完成作業的占54.8%,成績下降的占83.2%。
由于生活缺乏照顧,一些留守兒童生活習慣不良,沒有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中,18.2%的兒童坐姿不正確,15.9%的兒童拿筆姿勢不正確,16.7%的兒童飯前不洗手,20.1%的兒童隨地吐痰,18.5%的兒童亂扔垃圾,16.9%的兒童衣著不整。
1.3人生價值觀不正,行為偏差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辛苦掙錢,部分留守兒童對金錢、權力等社會現象存在著誤解的情況。調研數據顯示,在留守群體中,贊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占11.2%,贊同家里有錢或有人當官的命真好的占27.3%;贊同誠實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騙的占55.0%,贊同做好事經常得不到好報的占39.3%。
由于缺乏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行為散漫,舉止不當,甚至誤入歧途。調研數據顯示,經常遲到、早退、逃學、作業不完成的占32.3%,經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的占15.3%,經常出入網吧、游戲廳的占9.5%,小偷小摸、有偷盜行為的占6.2%。
2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根源
2.1家庭心理輔導干預不足
隔代監護困難重重。調研數據顯示,父母一方外出的學生占57.1%,父母同時外出的學生占42.9%。由于父母同時外出,因此,部分留守兒童為隔代監護。其中的79.3%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2%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5%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由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年事已高,體力、精力和教育經驗都不能勝任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臨時監護人也大多局限于讓學生吃飽穿暖,往往忽視了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心理教育等工作。由于管教不力,無形中使留守兒童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而放任自流,任意發展。
心理輔導時間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在留守兒童中,16.1%的家長平均一周與孩子聯系一次,10.6%平均每月聯系一次,29.9%表示不定時聯系,43.4%的很少聯系。農民工家長與城市兒童父母一樣對孩子抱著較高的教育期望,然而,農民工家長在教育投入上相對較少。農民工家長工作辛苦、繁忙,雙體日乃至節假日也大多在務工、加班趕工,很多人不能過問孩子的日常學習,更是沒有精力過問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痛苦。
2.2學校心理輔導干預不足
應試教育思想嚴重,素質教育疏于形式。當下,許多農村中小學校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片面強調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素質教育在一些中小學難以推行,學校領導和教師不從根本上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問題,不關心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情緒反應。
心理輔導師缺乏,心理咨詢少。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交通不發達的農村邊遠地區,許多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師資水平十分有限,教學理念比較滯后。許多學校基本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沒有開展心理咨詢的基本條件。由于心理輔導教師的嚴重缺乏,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活動,基本上處于空白階段。
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情感投入不足。由于學校的教師評價制度不科學,許多學校的教師考核標準偏重學生成績。一些學科教師往往關照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卻經常忽視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會受到教師的輕視、歧視,甚至體罰。
2.3社區心理輔導干預缺失
社區教育資源不夠豐富。一些地方政府專門撥付了關愛留守兒童專項資金,然而由于留守兒童數量龐大,不少留守兒童社區教育的物力、財力十分有限。有些留守兒童社區教育雖然設立了圖書閱覽室、兒童活動室、青少年活動中心,然而少書籍、少器材、少設備,更少指導教師。
家庭教育指導渠道單一。在許多地方,實際開展兒童心理教育指導工作的只有學校,社區開展很少,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基本沒有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學校指導形式基本以家長會為主,家訪、親子活動、家教熱線等形式運用不多。
2.4社會環境需要凈化
社會環境十分復雜,留守兒童辨別能力差。一些電視、電影、影碟、書刊等媒體也有不少暴力、色情、庸俗的內容。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對留守兒童的吸引力不小。個別兒童為了上網吧而染上偷錢的惡習。一些管理部門對娛樂場所疏于管理,也是影響留守兒童行為不良的一個因素。
3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干預的行動建議
3.1家長心理輔導干預的行動建議
家長務工的方式應改變,讓兒童留守不是好的策略。農民工家長雙雙外出務工,而讓子女單獨留守,這是不明智的選擇。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讓孩子跟著在務工城市上學,這樣便于管教孩子和輔導孩子學習。如果父母一人外出務工,一人留在家里務農照顧孩子,則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能夠得到較好的照顧。做為家長,應負擔起孩子的教育義務和心理成長的引路責任。
經常聯系溝通,加強情感交流。如果條件不允許,父母和孩子必須分開生活。父母要注意經常聯系,保持感情溝通。家庭親情的維持,需要關愛,需要交流,需要無間隙的理解。父母應和孩子在聯系時間和機會上保持一定的連貫性,不能長時間不聯系、不溝通。父母在交流內容上,不能只局限于生活和學習,而應關心孩子的情感、思想,關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為。父母在溝通方式上,不能只局限于電話聯系,微信、QQ、電腦、手機,書信等方式應綜合運用。
引導兒童理解父母,鼓勵孩子勇敢面對生活。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一定要讓孩子理解。一些兒童因不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意義而產生怨恨心理。因此,父母一定應講清楚外出務工的必要性、意義,講清楚外出務工的辛苦和艱辛,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生活不容易。這樣,孩子才會真正地理解父母,關心父母,才會獨立地面對生活,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認真學習。
3.2學校心理輔導干預的行動建議
消除歧視,落實教育平等權利。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有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評價觀。教師應堅持人人平等的學生觀,尊重留守兒童的人格、尊嚴和個性,不輕視、歧視和貶低他們。教師應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處境,應結合他們的個性給與適當的照顧、關心和支持。教師應保持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及時發現他們的思想問題、學習問題和情緒問題,并做好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
區別對待,因材施教。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根據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教師的教育措施應照顧到留守兒童的這些不同,多一些細心,少一點粗心,多一點調整,少一點統一。一般來說,盡量把作業在課堂上完成,或者放學后讓留守兒童在學校做完作業再回家。個別留守兒童基礎差,跟不上學習節奏,可以安排補課等,讓學生成績趕上去。個別留守兒童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可以給予必要的表揚、鼓勵和擁抱,可以安排容易點的活動讓孩子感覺成功的喜悅。
教師應鼓勵各類兒童共同交往和集體活動,引導他們和諧、團結、平等的生活、學習和娛樂。兒童的成長需要健康的人際環境和交往,留守兒童走出自我、融入生活,意義重大。根據兒童的不同情況,可以采用一般兒童和留守兒童結對、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結對、學科教師和留守兒童結對等方式,促進留守兒童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參加各類競賽活動。根據留守兒童大都能吃苦、能耐勞的特點,安排他們參加足球等興趣小組,安排他們參加拔河、接力等體育活動。
3.3社區心理輔導干預的行動建議
發展社區教育,服務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目前很多農村社區都有居民活動室,可以在活動室內開辟兒童學習和交流的活動專區和活動空間,提供一些兒童需要的圖書資料、體育活動設施等,以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活動和精神文化生活。孩子們可以在這里完成和鞏固功課,可以免費上網,可以免費讀書和參加各類棋藝活動。有的社區組織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課外輔導服務,建立英語、繪畫、書法、音樂、體育等各類課外興趣小組,努力讓放學后的“失管時間”變為“幸福時間”。
婦聯組織應發揮重要職責。當地婦聯應參與到留守兒童的利益維護、教育引導工作中來,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困難,并給予一定的幫輔。要組織社區、企業和事業單位,共同維護兒童的合法權利,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
3.4政府應加強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干預工作
實施休假制度,鼓勵親子團聚。我國有休假制度、節假日制度,當下應制定實施細則,以加強制度的落地到位。農民工家長和子女存在著天然的血肉聯系,常回家看看是他們共同的想法。父母應定期、不定期地回家和孩子團聚,或者讓孩子假期期間到城市團聚。
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我國經濟生產方式應發生重大變革。經濟活動不能只發生在經濟發達城市和地區,全國同步發展、各地和諧發展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農民工外出務工,積累了一定的勞動經驗、市場知識和資本基礎。(下轉第57頁)(上接第54頁)其中,一部分農民工愿意回到家鄉去創業就業。政府應完善各類財政、金融、稅收、信息、市場等具體政策,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這樣,國家發展有后勁,農民工也能照顧子女。
加強農村學校基礎條件建設,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農村學校在國家教育改革中應得到傾斜發展。國家應拿出專項資金重點加強農村學校建設,配備數量足夠的師資,心理教師、生活教師和文體教師應按比例配足。寄宿制學校可以保障留守兒童日常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和娛樂條件,國家應給與更大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使之成為接納留守兒童的重要補充。
凈化社會環境,清除社會污染。地方有關部門應不定期整治網吧、游戲廳、KTV等文化娛樂場所,有效防范未成年學生出入這些娛樂場所。地方有關部門應加強社會無業、失業人員的管理,防范社會閑散人員出入中小學校,打擊欺負兒童的不法行為。
參考文獻
[1] 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30-34.
[2] 白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76-80.
[3] 趙鵬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的探究[J].校園心理,2010(5):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