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培
【摘要】魏晉之際,儒學衰微,玄風日盛,士大夫階層崇尚清議,以莊老之學相矜夸,以談玄說理為能事,這種風氣自然影響文學,佛教傳入以后,迅速與玄學合流,形成釋道混雜的局面,并在文學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可以說,沒有佛教,便沒有中國古代文學后來的形式與風貌;反之,沒有中國古代文學,佛教也不會像后來那樣深入人心。
一、佛教傳入的時代背景
“大約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釋牟尼在古印度創立了佛教。漢哀帝在元壽元年(前2),派博士弟子景盧到大月氏國,使者伊存口受《浮屠經》。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記錄。大約在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明帝夢神,遂遣使者到天竺求法。永平十年(67),使傳天竺僧人竺法蘭、迦葉摩騰以白馬馱《四十二章經》和佛像到洛陽,明帝相迎。而在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大月氏僧支讖到洛陽弘揚佛法,后又翻譯出《道品行經》等佛法經典,大乘佛教經典得以系統傳入中國。建和二年(148),安息國僧人安世高到洛陽宏法,數年后翻譯出《人本欲生經》等,小乘佛法經典得以傳入中國。”此后,在漢末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開始大量譯成漢文。這些佛經中有許多事印度或者西域僧侶與漢人共同翻譯的,在翻譯過程中彼此切磋,不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語言文字的交流。
二、佛教對當時文人創作的影響
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甚,在動亂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風,即玄言詩。玄言詩是西晉末年在世族清談玄理的風氣影響下出現的一種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是社會動蕩、玄學盛行、封建文人逃避現實的產物。東晉時,士大夫又將玄學與佛理結合,以詩歌形式來表達對玄機佛理的領悟,從而更加窒息了他們反映現實的勇氣。鐘嶸在《詩品》里說:“理過其辭,淡乎寡味。”說的正是佛教影響下文人創作的一種時代傾向。玄言詩初期的代表作家是孫綽,許詢和僧人支遁。作品大多反映封建文人回避矛盾,茍全性命的頹廢和空虛的精神狀態,掩飾統治階級荒淫糜爛的生活。而到后來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家郭璞的《游仙詩》出現,《游仙詩》也是詩歌體裁的一種。游仙詩的淵源可上溯到先秦,在《離騷》中,屈原就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為詩名,則始于曹植《游仙詩》。游仙詩有兩種明顯不同的傾向,一種純寫求仙長生之意;另一種則是憤世嫉俗之言,并非以游仙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兩晉之際詩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詩》十四首,將老莊思想與道教神仙之說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懼禍避世的情緒和苦悶情懷。名為“游仙”,實為詠懷,抒發懷才不遇和對現實的不滿之情。玄言詩和游仙詩可謂是當時文人創作的潮流,空談義理,以為風尚。當時也有許多知名的文人既通佛經、篤信佛教,同時又精通梵文,謝靈運就是這樣一位大家,所以他的山水詩后來成為晉宋之際代替玄言詩的一種新題材的詩體,是南北朝詩歌的一個重要變化。總而言之,佛教傳入對當時文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而佛教各種觀念對文人創作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
三、佛教對古代文學的影響
佛教傳入以后,對當時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學等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對社會各階層大到帝王小到平民,都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關于佛教對文學的影響,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考察:
1、文學形式的影響
首先,隨著佛教一起傳入的印度古時的聲明論,導致了中國古代音韻學的巨大變革,啟示了中國音韻學中四聲的發明與詩歌“八病”的制定,由于聲律論的發明,不僅在古體詩中運用了平仄相協的理論,還產生了駢文、律詩等新體裁,詩人在創作中競相追求音韻之美,嚴格遵守韻律,達到了十分高的境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后來的詞、曲之中。其次,變文是佛教傳入之后給中國文學帶來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變文是佛經“俗講”的文本,起初,“俗講”,的內容僅限于佛教故事,后來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也逐漸加了進去,于是變文成了一種民間講唱的文學形式,它不僅是寶卷、彈詞、鼓詞諸民間文學體裁的淵源,而且對古代戲曲、小說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豐富了文學語言詞匯
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反映佛教概念的詞語也大量進入漢語詞匯,使其豐富多彩起來。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漢子翻譯佛教的概念,而使之具有了新的意義,例如:“因緣”、“境界”等,還有的是外來的音譯詞,例如:“佛陀”、“菩薩”、“沙門”、“菩提”等。而且。借佛教術語以論詩論文,自唐宋以來也蔚然成風。如“境”或“境界”即佛家語。唐宋以來,詩人以參禪比喻學詩幾乎成了口頭禪。同時,以理趣入詩,也形成了時尚。不僅有大量的禪宗語言進入了文學創作和批評,而且有大量的佛家用于進入了中國的語言系統,例如:“涅槃”、“四大皆空”、“五體投地”、“三昧”、“頓悟”等詞已經逐漸成為活在人們口頭上的語言,大大豐富了我國語言的寶庫。
3、文學故事性的加強
佛經中記載的大量故事,隨著佛經的翻譯傳入中國,并且流傳到民間,加強了中國文學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來自于佛經的,有的是直接印證佛教思想的中國本土的故事。而且南北朝時期,記載因果報應之類故事的小說大量出現,顯然與佛教有關。這些故事對中國白話小說的產生,也有深遠影響。佛教傳入以后,大量的佛經故事為中國古代小說提供了題材的來源,佛經故事中大量奇幻的描寫,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構思也有啟發作用,如《西游記》中的八十一難,《封神演義》中的三十六路伐西岐,大約都受了佛經故事中上天入地力氣想象的感發。
4、對作家的影響
佛教影響文學的一個顯著方面是一些著名的僧人(支道林、釋道安、慧遠等)所起的作用,他們對佛經的翻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項工作自漢魏開創,至盛唐而到達極致,毫無疑問,佛典的大量翻譯是佛教對中國文學產生影響的前提。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一些文學家身兼二事,不僅從事文學創作,而且對佛學有著精湛的研究,寫出了不少具有文學性的佛學文章或具有佛理的詩篇,在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人是謝靈運和王維。
5、思想內容上的變化
佛學的一些基本觀點都在不同程度上進入了中國古典文學中。佛教傳入以前,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只有今生今世,既無前世也無來世。佛教帶來了三世(前世、今生、來世)的觀念,因果、輪回的觀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觀念。這樣就把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都擴大了。而對世人影響最大的是它的四大皆空、人生無常的觀點。佛教傳入以后帶來的第一個新觀點就是“無常”,這種看法很快被人接受,詩人們接受這種人生虛幻、諸法皆空的思想,于是產生隱逸出世的看法。在他們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詩作中,往往或明或暗地包含這類虛幻的思想。就是小說、戲曲中,這樣的描寫也隨處可見。可見,空幻、無常的思想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學了。因果輪回的觀念是佛教的一個核心思想。這種因果業報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甚大,在文學中的反映也是十分明顯的。佛教傳入后,它關于地獄的觀念也漸漸被人接受,同時也給中國古典文學和藝術提供了題材。佛教傳入以后,唯有一心向佛、持齋誦經才能使蕓蕓眾生超脫苦海的思想,也在文學中逐漸反映出來。文人在自己的創作中時而流露潮對禪宗的向往和對佛門的留念。
魏晉南北朝本是文學觀念脫離儒家強調的政教中心說,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這與當時的佛教傳入有很大關系,而佛教中關于真與空的觀念,關于心性的觀念,關于境界的觀念,關于象和象外的觀念,以及關于形神的討論,都豐富了文學的內容。總而言之,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形式與內容,題材與題材等方方面面的影響是十分深刻而且深遠的。
【參考文獻】
[1] 蔣述卓. 佛經轉譯與中古文學思潮[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2] 馬積高. 論宮體詩與佛教[J]. 求索, 1990(06).
[3] 汪春泓. 論佛教與梁代宮體詩的產生[J]. 文學評論, 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