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冉冉
【摘要】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時期頗受矚目的女性作家,以昭和三年(1928年)連載的《放浪記》登上文壇,她生命后期的長篇小說《浮云》被譽為其文學作品的集大成者。林芙美子的文學作品中蘊含著她的自身經(jīng)歷,并通過其獨特的女性視角向我們展示出來,倍受大眾的歡迎。學術界對其作品的研究層出不窮,尤其是對于作品中女性的研究見仁見智,研究視角亦是多種多樣。本文是通過在“雪子命運中的‘光明與‘黑暗”這一先行研究未曾涉及的視角入手,來分析《浮云》中女主人公幸田雪子的命運。研究方法為文本分析,即對小說中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深入剖析,以此發(fā)現(xiàn)雪子命運的輾轉變化和她在黑暗命運中尋求光明所做的努力,探究作者林芙美子透過黑暗表象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林芙美子;《浮云》;雪子命運;黑暗;光明
在對于雪子命運的先行研究中,主要的觀點是她黑暗的一生中充滿了悲劇性。例如,西垣勤(1984)在「林芙美子『浮雲(yún)』のゆき子」中,寫道:“《浮云》中的雪子是這樣一名女性——她對生命擁有強烈的熱情,卻在被男性玩弄中度過了悲慘的一生。”李先瑞在《論林芙美子〈浮云〉的虛無主義思想》中把雪子總結為“欲自立而又失敗的可悲女性”“無論在戀愛方面還是命運方面都毫無主張,成了依附男性生活的附屬品”。但是,通過剖析雪子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她并未屈服于悲劇性的命運,而是堅持不懈地在尋求光明,所以我認為她的人生并不悲哀。以下按照時間順序把雪子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分析。
一、走出不倫關系,決心前往越南
雪子在神田的打字員學校上學時寄宿在伊庭杉夫家,一周后就被伊庭奸污,并且這種關系持續(xù)了三年。雪子一心想掙脫這段不正當?shù)年P系,遂下定決心前往越南。這在當時女性不能決定自身命運的時代,雪子可謂是向命運抗爭、邁出了擺脫黑暗的第一步。
二、在異國男性中探尋光明
日本戰(zhàn)敗后,從越南大叻撤離到日本的雪子遭受到了富岡的冷淡對待。而且國內的情景一片黑暗破敗,在那種情況下,難以忍受饑餓和孤獨的雪子與在新宿認識的外國人喬開始了同居生活。喬帶來的寬大枕頭對于雪子來說是“仿佛鼓勵著她再度開始新的生活”,這正體現(xiàn)了雪子沒有輸給黑暗的環(huán)境,而是決心向前看開始新生活。在雪子看來“大陸國家男人的爽朗寬厚深深打動雪子的心。從那種無論置身何處都能談笑自如的國民性格當中,雪子感受到一種在富岡身上不曾見過的明朗。”以此可以看出被投放在黑暗中的雪子選擇的是光明。
對于雪子成為外國人的女人,川本三郎(2003)在「林芙美子の昭和」第十九章中這樣寫道:“至今的評價中,有的觀點認為雪子沒有自立心、隨波逐流、依靠男人活著;我卻不這么認為。雪子即使處于生命的低谷也會想辦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往上爬。”總之,雪子通過在世人的眼光中等同于賣春的行為不僅實現(xiàn)了生活上的自立,在精神上也獲得了前進的動力。
三、走投無路時奔向“明朗”的大日向教
沒有找到工作的雪子在懷孕后生活日益艱難,對于富岡的薄情,她滿懷怨恨,利用伊庭的錢做了墮胎手術。自此以后,雪子和富岡即使見了面也是吵架,于是她離開富岡去了伊庭所在的大日向教。
雪子如此憎恨伊庭,為何卻又投奔他呢?我認為不能簡單歸咎于雪子的走投無路,還應著眼于大日向教。根據(jù)伊庭所言,把所有的事搞得喜慶又明朗的宗教,對遭受挫折的人才有吸引力,大日向教的一切都必須弄成光明充滿喜氣的東西,它擁有能夠為跌倒的人照亮腳下之路的強大日光之神。這對于內心向往光明的雪子可謂是充滿了魅力和誘惑。陷入困境時奔向大日向教也暗示了雪子對于“光明”的選擇。
四、懷抱對愛與光明的憧憬義無反顧奔赴屋久島
雪子雖然住在伊庭購買的二層小樓中過著物質充裕的生活,但她難以抑制對伊庭的厭惡并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內心真正愛的是富岡。“一天之中,雪子心頭必定會有富岡的影子掠過。唯獨對富岡念念不忘,是否意味著對富岡的愛呢?”——雪子直面自己的內心做出了以上的發(fā)問,并向富岡寄出了寫有“依然想見到你”“戀戀不舍”這樣字眼的信。于是雪子下定決心,偷出教會的六十萬元錢逃離了伊庭和大日向教,以期與富岡重修舊好。
富岡承蒙舊友的關照,獲得一個去日本最南端的屋久島林管所工作的機會,他打算赴任此地。當雪子對富岡發(fā)出“痛我可以忍受。被你厭惡我忍受不了”這一愛的告白時,富岡做出的回復是:“阿雪啊,世道都變成這樣了,我們的浪漫故事也已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一同消失了。”不由讓人發(fā)出“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感嘆。面對富岡的消極心態(tài),雪子并沒有退縮,她說道:“這次一定要和你結婚。這么滿心期望著才跑出來的。(中略)既然我們已從寬門之前經(jīng)過,那我們就不應分開,而是應一起尋找窄門一起努力才對啊。”雪子所說的“寬門”和“窄門”源自馬太福音中的“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這句話。可見,雪子對生命和未來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她憧憬著和愛的人一起尋找光明。
然而,雪子卻在路途中患了重病,加上屋久島“一個月有三十五天在下雨”的氣候,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在銀河倒瀉的暴雨中,身旁無人陪伴,咯血而亡。讀后給人一種將要窒息的悲痛。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雪子仍舊沒有放棄求生的渴望;透過她滿是血污的面龐,仍能看出她最后對死亡的抗爭。“雪子竭力想把濃稠的血塊吞回喉嚨,就像一個被活埋的人,呻吟著發(fā)出求生的哀嘆。雪子還不想死。頭腦中像冰塊般冷徹清晰,身體卻不得自由。”“富岡再次認真地觀察雪子的眼睛,又把油燈湊近靜靜地凝望。那是一雙滿含期求的眼睛。富岡仿佛從死者的眼神里聽到無盡的抗議之聲。”
五、結語
縱觀雪子的一生,她在上學時就遭受奸污、度過了三年宛如娼婦一般的生活,一心愛著情人富岡卻換來富岡冷淡的不平等的愛,并且經(jīng)歷了墮胎,身體健康受損,最終孤獨地死在日本最南端的孤島上。可謂是異常黑暗的一生,集聚了處于父權社會和戰(zhàn)爭失敗這一特殊時代背景下日本女性的多重悲哀。然而,命運每一次襲來黑暗之時,雪子都會奮起反抗,既有大膽逃離,也有勇敢追求,始終遵從自己的內心,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求。我認為這正是擔負社會責任的女性作家林芙美子想告知于時代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西垣勤. 「林芙美子『浮雲(yún)』のゆき子」「國文學解釈と鑑賞」[J]. 至文堂, 1984.
[2] 李先瑞. 論林芙美子《浮云》的虛無主義思想[J]. 日本教育和日本學, 2016.
[3] 林芙美子, 著. 吳 菲, 譯. 浮云[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4] 川本三郎. 「林芙美子の昭和」[M]. 株式會社新書館,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