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長一段時間,傳統詩詞幾乎成了老年群體的專利。但是,近幾年來,出現了喜人的現象:傳統詩詞已然在60后、70后甚至80后一代創作中突顯,創作隊伍日漸壯大,水平也不容小覷,涌出了許多優秀而年輕的詩詞作者,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搭建了連接未來的橋梁。本文以福建泉州地區為例,淺析傳統詩詞創作創作群體日益壯大、中青年作者大量涌現的現象和緣由。
【關鍵詞】傳統詩詞;年輕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詩的國度,傳統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瑰寶,它在長期的勞動過程和歷史的長河中磨礪而成,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元曲,無不博大精深,寓意深遠,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子民,在文化發展和文明傳承上獨樹一幟,代表了我國核心傳統文化的最高水平。
但是,隨著漫長的社會發展變化,詩歌表達方式也歷經波折,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詩的發展儼然是對舊體詩格律森嚴的掙脫,出生于上世紀60后、70后的群體,只能從有限的教科書里欣賞少量古詩詞,而未能較全面地學習、運用和掌握古體詩詞的運用和創作,體會它的精髓,年輕一代更是與傳統詩詞擦肩而過,很少問津。很長一段時間,傳統詩詞幾乎成了老年群體的專利。但是,近幾年來,出現了喜人的現象:傳統詩詞已然在60后、70后甚至80后一代創作中突顯,創作隊伍日漸壯大,水平也不容小覷,涌出了許多優秀而年輕的詩詞作者,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搭建了連接未來的橋梁。
下面以福建泉州地區為例,淺析傳統詩詞創作創作群體日益壯大、中青年作者大量涌現的現象和緣由。
一、傳統詩詞創作隊伍年輕化現象
在2010年之前,泉州的傳統詩詞創作者大多出生于50年代及50年代之前,40后為最大創作群體,是詩詞和楹聯創作的主體力量,他們大多受到較為正規、嚴格的音韻、格律訓練,在創作習慣上基本放棄現代試詩文的嘗試,學以專攻,50年代出生的習作者,其成長與學習年代正值特殊年代,學業荒廢不少,對于傳統文化精髓的攝入有限,6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者,學習期間正趕上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是八十年代初朦朧詩的崛起,其自由的表達方式、充滿激情的朗誦形式與躍躍欲試的思想相得益彰,對傳統詩詞的關注日漸日下,這樣的境況時期很長,傳統詩詞創作成了老年人的“專利”,至本世紀初,年輕人探討、創作傳統詩詞的,寥落晨星,只有對傳統詩詞有著特殊愛好、為數少之又少的一些60后的堅持。
這種局面,直到近幾年來才被打破,泉州地區各縣區基本都成立了詩詞學會,泉州刺桐吟社、晉江英林詩社、惠安蓮馨詩社、安溪龍津詩社、南安貴峰詩社、武榮詩社等都致力于傳統詩詞的創作和弘揚,到中小學開設講座,出版了《泉州古今詩詞》、《溫陵山川詩文》、《龍津吟》、《英林詩刊》等十幾種詩詞集子,涌現出一大批70后詩詞愛好者,創作筆力不容小覷。
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僑居在東南亞一帶的華僑將中國的文化帶到異地發揚光大,家鄉的詩詞愛好者也有機會與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詩友互相交流,不僅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生活和創作經驗,也提高了技藝。
二、傳統詩詞愛好者興起緣由
1、傳統的積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一輩詩家永不放棄的堅守,是地方中華詩詞崛起的堅實根基正因為友他們的堅持與傳幫帶,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永不枯竭熠熠生輝,因為有斷層,所以出現了較長時間的沉寂,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詩詞創作的危機感,希望也就在這漫長的沉寂中孕育,所以,現在迎來詩詞創作的新曙光,實在情理之中。
2、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詩詞的飛速發展
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情趣與文化需求自然也隨之不斷增強,古詩詞的短小精悍符合了當代年輕人的表達需求。特別是旅游行業的興起,自駕游的普及,環境的綜合整治,人們走進自然,登高望遠,暢游勝地,從心底滋生了表達與贊美的欲望,音律優美、朗朗上口的五言、七言、絕詩、律詩,能快捷利索地切合環境與心境。而且在表達過程中感受到它的音韻美、意境美,能及時成為以詩會友、互相學習的好風氣。傳統詩詞本身無窮的魅力,啟發、吸引著年輕一代,著也說明了優秀文化遺產經久不衰的精神引領。
3、傳播方式的優化
現代媒體的傳播,博客、微博、微信的現代化傳播手段的普及,猶如給古詩詞創作和愛好群體插上翅膀。近年來,從央視的《中國詩詞大賽》里可以看出,傳統詩詞的愛好群體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小學生,行業跨界之廣更是令人驚喜,學者、大學生、工人、甚至打工者,都顯示出深厚的詩詞修養和熱愛,而核心刊物《詩刊》、《詞刊》每期也開辟傳統詩詞欄目。目前,在泉州各地,以70后有創作主力軍的詩詞創作微信群非常熱火,交流快捷,他們依靠現代化的平臺,開設自媒體,依托公眾號,大量展示創作成果,充分顯示出勞動的自豪感,又能及時通過現代化平臺得到名家的指點,增添創作的信心。
三、傳統詩詞創作者年輕化的優勢與前景
老一輩詩詞創作者具備扎實的功底,豐富的創作經驗,是中年及年輕者所無法比擬的,但中青年一代在詩詞創作中仍然具有獨特的優勢。生活的場景更為開闊,為創作提供不盡的源泉,泉州成“東亞文化之都”的美譽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建設海絲文化強項等各種盛事中,可以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提升創作主題思想的高度,又能快捷地與大自然保持親密的接觸,從不同的山川大地得到更多的靈感。
中青年正處在盛年,在體力上有絕對優勢,思路更為敏捷、思考更為立體,可以更多地運用更加先進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創新形式。許多詩詞愛好者群體舉辦每周詩詞冠軍賽,定期到基層采風,及時請教名家指導,進步很快,在海內外的詩詞以及楹聯大賽中,泉州的中青年詩家表現不俗,常常名列前茅,如安溪縣舉辦的《安溪賦》、《鐵觀音賦》和《湖頭賦》等全國征稿中,多名年輕作者榜上有名,作品的想象力更為豐富,名詞佳句不斷,意境深邃,文采飛揚,既傳承了傳統的格律,又在傳統中突破,顯示出中青年一代在多元化、多彩的現代生活中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對傳統詩詞的弘揚和繼承也功不可沒,詩詞是僑胞們愛國愛家的紐帶,他們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歸,在唐風宋雨里,他鄉即故鄉,泉州籍詩人梁披云的“海國棲遲負倚閭,傳經說劍計全虛。昨宵歸夢何時續,慈母燈前課讀書”。透視出濃厚的家國情懷,仙游籍的臺胞林恭祖在歡迎泉州刺桐吟社詩友時則唱道:“賓主今宵同賞月,閩臺自古不分家”。他們將對祖國與家鄉的思念寄托在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上,大力推行傳統詩詞,由此感染下一代,也為兩岸青年的詩詞交流提供了很多機會。
一葉知秋,放眼全國各地,傳統詩詞創作的春天已經來臨,根植于中華大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不熄的火焰,重新喚起中青年們的審美意趣和創作激情,詩詞愛好者創作者隊伍將越來越壯大,中華傳統詩詞將發揚光大,世代傳承大放異彩。
【作者簡介】
許素彬(1967—),女,福建安溪人,福建省安溪文化館群文館員,主要研究方向:文學、音樂、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