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釵
【摘要】后殖民主義是一種熔多種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于一爐的集合性話語。后殖民主義主要研究殖民時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文化話語權力的關系,揭示西方強勢文化與第三世界文化之間的不平等關系,揭露西方霸權主義對殖民地文化統治的實質。東方主義與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是賽義德理論體系的核心。翻譯是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文化政治行為,因此無論是選擇待譯作品,還是選用翻譯策略,英美都盡可能地采取歸化的方針。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對權力差異的過分強調容易使第三世界人們對西方文化產生敵視,在翻譯中過分極端的一略采用異化策略。我們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不能陷入盲目異化、民族中心主義的泥沼中。
【關鍵詞】“賽義德理論”;“歸化異化”;“文化”
一、引言
后殖民主義作為一種理論批評話語,它首次將西方對東方進行文化殖民的事實及后果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將研究重心從文本形式轉移到文化政治批評上來,是一種熔多種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于一爐的集合性話語。后殖民主義主要研究殖民時期之“后”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文化話語權力的關系,揭露西方霸權主義對殖民地文化統治的實質。其代表人物有賽義德(Edward W.Said)、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和巴巴(Homi Babhah)等。20世紀80年代末期,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隨之崛起于西方文化界和文學理論界,要求把社會文化、政治、權力意識形態等影響翻譯活動外部因素納入研究軌道,它強調的是制約翻譯的外部條件以及譯本生成后對目標文化的作用,為翻譯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二、后殖民主義理論之賽義德理論體系的核心
東方主義與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是賽義德理論體系的核心。賽義德的《東方學》便是通過對宗主國文本中殖民話語與權力的分析,揭示出“東方為西方而存在,是西方人創造了東方”這個殖民霸權的事實。東方主義的核心是西方的權力,其目的在于界定一種有利于自己的權力話語和全球性關系。東方的貧弱只是驗證西方強大神話的工具,是文化霸權的產物,是對西方理性文化的補充。他們把東方作為驗證西方自身的“他者”,將一種“虛構的東方”形象強加于東方,使東方納入西方中心的權力結構,從而完成文化上被殖民的過程。帝國主義在文化領域里攫取第三世界的寶貴資源,并進行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文化殖民主義活動,甚至通過文化刊物、旅行考察和學術講座等方式征服后殖民地人民。因此,在賽義德看來,東西方文化沖突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互滲和強權對話的理解過程。東方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思想是西方帝國主義全球擴張的工具,他們打著西方文化普遍性的旗幟,用這一標準想像東方,構建東方,把東方納入其權力話語,達到文化殖民的最終目的。后殖民主義介入翻譯研究,直接促使了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發生,使翻譯學研究由傳統的語言學范式轉向文化范式,即對影響翻譯活動的外部歷史環境因素如社會文化、政治、權力和意識形態等的研究。后殖民主義理論中的東方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的理論為有關歸化和異化的討論予以方法論的啟示。傳統的對翻譯的歸化和異化,多沒有跳出傳統的研究方法,大多固定在對文本的語言學認識范疇,進行單向的規定性研究。而國際有關歸化與異化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語言的內部,從語言、文體、風格等進行翻譯技巧的規定性或指導性探討,而是拓展到翻譯的外部,如翻譯與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大文化如何發生互動的描述性和解釋性研究。
三、后殖民主義翻譯語境下的歸化異化翻譯策略
翻譯是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文化政治行為。無論是選擇待譯作品,還是選用翻譯策略,英美都盡可能地采取歸化的方針,這一翻譯策略鼓勵處于強勢文化的殖民大國將外國的文本譯成它們自己的話語,從而消除文化差異。在早期的殖民擴張中,歐洲宗主國為了了解“他者”,翻譯了大量殖民地的文學作品。在翻譯時,為了符合歐洲人對“他者”的想象,譯者對譯本中與他們預設的內容不符的進行刪除,而僅保留符合他們原來設想的內容。他們對殖民地作品隨意進行增刪或篡改。他們這種歸化式的翻譯決不是對原語文本的忠實翻譯在一切為了接受,為接受方的文化、政治、意識形態的需要原則指導下,忠實早已不是歸化策略的首要標準了。翻譯成為描述不同民族、不同種族和不同語言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系的一個意義重大的場所。為了挑戰英美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并一直被認為是惟一有效的歸化翻譯法,韋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譯,即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譯語讀者和譯者在閱讀和寫作上擺脫來自強勢文化的文化限制。這種異化的翻譯思想認為,翻譯應該表現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并提供實現和研究差異的場所。同時,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家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政治行為,基于歸化的翻譯傳播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識形態,體現了文化傳播中的不平等對話。異化的翻譯實踐就是要通過保留外國文本中異的成分,故意用不通順、不流暢、不透明的非慣用表達方式,并填補或揭示文本中的默然、空缺、不在場之處。如果譯文讀者對這種翻譯有一種陌生和疏遠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異,外國文本在目的語中就獲得了解放。
所以異化的翻譯是要改變一直以來翻譯的屈從和奴性地位,將翻譯的作用釋放出來,這種釋放則是對強勢文化霸權的一種抵抗。
四、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意義和局限
傳統的翻譯理論研究一直停留在語言層面上,隨著翻譯理論研究的發展,翻譯研究逐漸開始從文本內轉向文本外。后殖民主義翻譯研究首先突破了過去一直存在但卻沒有被揭示出來的翻譯中的政治、權力問題,更加突出了權力、意識形態等因素投射到翻譯研究上的影響。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翻譯批評視角,不僅關注文本,還要關注文本外存在的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的關系。讓我們認識到霸權國家通過翻譯進行文化侵略的現實,隨意篡改弱勢文化與語言以符合其強勢文化與語言的規范,從而使弱勢文化與語言也得不到世界客觀的認識。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殖民地人民也強烈地要求擺脫宗主國的精神控制。在解殖民化的過程中,殖民地的知識分子們呼吁在面向英美讀者的譯作中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以糾正被霸權文化扭曲的文化“原型”。如韋努蒂就2012年第1期倡導“抵抗式翻譯”,號召美國翻譯家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向美國的讀者輸入充滿語言文化差異的異國文本,以抵制和糾正被歸化策略所助長的霸權意識。然而,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對權力差異的過分強調容易使第三世界人們對西方文化產生敵視,在翻譯中過分極端的一略采用異化策略,過分抵制西方文化,最終將使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將非常不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
五、結語
后殖民主義理論從理論層面闡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此起彼伏的權力消解和轉換,揭示硬權力與軟權力之間的話語斗爭模式,其關于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問題、文化霸權與文化身份,無疑會拓展翻究的視域。它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使人們從后殖民的視角來看待翻譯,進行翻譯批評;也為弱勢文化擺脫強勢文化意識形態的束縛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所在,不能陷入盲目異化、民族中心主義的泥沼中。
【參考文獻】
[1] 祝朝偉. 后殖民主義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5(2).
[2] 戴從容. 從《東方主義》到《文化與帝國主義》[J]. 國外社會科學, 1996(6).
[3] 金敬紅. 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J]. 東北大學學報,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