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詩人和政論家嚴復于戊戌變法時期創辦的《國聞報》,是當時維新派在北方的重要輿論陣地。本文通過對嚴復的報刊活動及其對報刊,特別是《國聞報》的社會功能和輿論影響的論述來分析他的新聞輿論思想。
【關鍵詞】嚴復;《國聞報》;輿論思想
嚴復(1853—1921),福建侯官(今為福州市)人,初名傳初,后改名宗光,做官后改名復,字幾道,晚年號愈野老人,別號幼陵,別署天演宗哲學家,門人謚為文惠先生。嚴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詩人和政論家,其譯著和著述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方面,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頗為重要的一個人物。而且他對中國的報刊事業的發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他主持創辦的《國聞報》在戊戌變法時期,是維新派在北方的重要輿論陣地,透過他的報刊活動及其對報刊的社會功能和輿論影響的論述我們可以感知到他的新聞輿論思想。
一、倡民權,反對君主專制——構建現代輿論的政治體制
《辟韓》是嚴復早期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篇。這篇文章最為突出的一點是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專制,提倡民主、民權。嚴復在《辟韓》一文中用西方資產階級的國家學說解釋了君主的起源,駁斥了儒家的君權神授說和唐代韓愈《原道》一文中的忠君思想,極其勇敢地攻擊了兩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在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下,人民所享有的權力是十分有限的,而人民所享有的這種權力是有利于專制統治的,是不可能產生現代輿論的。輿論是民主社會的產物,嚴復明確提出反對君權,提倡民權的觀點,這應是涉及到現代輿論產生的深層制度問題,是有巨大進步意義的。
嚴復認為,上古時期,黎民種粟米、作器皿、通貨財,諸事后,“擇其公且賢者,立而為之君。其意固曰,吾耕矣織矣,工矣賈矣,又使吾自衛其性命財產焉,則廢吾事。何若使子專力于所以為衛者,而吾分其所得于耕織工賈者,以食子給子之為利廣而事治乎?此天下立君之本旨也”昔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而秦民大服。知民所求于上者,保其性命財產,不過如是而己。嚴復向往西方的民權,提倡民權。他認為,民眾無權,為奴為馬,外患面前,焉得不敗。
二、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輿論形成的意見場
嚴復在《國聞報緣起》一文中提出了該報的兩個宗旨,即“通上下之情”和“通中外之情”。因為塞其下情,則有利而不知興,有弊而不知去,若是者國必弱?!巴ㄉ舷轮椤敝攸c是朝野之情要通,使下情能夠上達,達到有“利”知“興”,有“弊”知“去”。嚴復認為,今之國,國與各國并立之國,而非一國自立之國也。因此,“通中外之情”,“尤以通外情為要務”。因為“昧于外情則坐并以為天小,扣禽而以為日圓,若是者國必?!?。只有通外情,向西方學習,學習他們致富之道,才能使中國自強不息,立于不敗之地。怎樣才能通外情,讓國人了解世界?嚴復認為,“欲通外情,不能不詳述外事,欲詳述外事,不能不廣譯各國之報。此國聞報館之所以繼諸家而起也”。
因此,嚴復認為創辦報刊也就成為當時社會的第一急務,是“求通之道”。他指出,“閱茲報者,觀于一國之事,則足以通上下之情;觀于各國之事,則足以通中外之情。上下之情通,而后人不自私其利;中外之情通,而后國不自私其治。人不自私其利,則積一人之智力,以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強;國不自私其治,則取各國之政教,以為一國之政教,而吾之國強”。
嚴復所提出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情”的思想,是想營造一個信息暢通的輿論環境。在一個信息稀少而又封閉的社會環境中,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是很少的,也很難形成共同話語,這樣輿論便失去了形成的土壤。嚴復的觀點就是要構造一個輿論形成的信息環境。
三、明確提出報刊的輿論作用
嚴復致力實踐其辦報宗旨,他認為現代報刊有別于以前的邸報、官報等古代報刊,指出現代報刊具有政治性、鼓動性等功能,而報刊的這種功能都會營造輿論和影響輿論。
首先,嚴復主張《國聞報》要有強烈的政治性,應很好的利用報刊制造輿論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他說:“各黨既有各黨之報,各黨自觀之,亦互觀之?!蕡箴^立言記事,均有一定指方向?!碧貏e是社論代表報刊的觀點,必須有傾向性。嚴復在《說難》中指出,“若夫報館,則職在論說與記載天下之事變。”“其論說耶,夫人之語言,猶人之行步也,一舉足則不能無方向,一著論則不能無宗旨。”嚴復認為:晚清報刊基本上都是盲之無物,人人都想討好的東西。因此,嚴復主張“就吾見聞,警告天下,平心以出之,正志以待之,如此而已矣。若必謂效其習氣,而后可免于今之世,則何如無此報館為愈乎?”在《國聞報緣起》中,又稱《國聞報》略仿英國《泰晤士報》之例,說明是把英國資產階級的權威報紙作為樣板,想使之成為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言人。嚴復的辦報思想和實踐證明了《國聞報》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最重要的輿論工具之一。
其次,注重其鼓勵性。嚴復很重視報刊的宣傳鼓動作用,主張在開展變法維新運動的過程中,利用報刊首先發動輿論攻勢,各種維新變法主張“先發端于各報館,繼乃昌言于朝”。認為“天下事必先起于人心,發乎眾議,而后成為國政?!边@是因為“一語一言,入于有心人之耳,均可以觀世變之消息?!眻罂梢浴氨M其平時見聞之力,與報紙面積之大,滿登西報,以備規國者之采擇”?!坝忠赃h近友人惠賜佳制,或言內政,或言外交,篇育起廢之文,方甄錄之不暇”。嚴復關于“天下事必先起于人心,發乎眾議,而后成為國政”的論述已涉及到輿論的形成過程,雖然他的論述有失偏頗,但還不失其進步意義。
十九世紀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的刺激,當時國人中的精英分子開始思索:為何泱泱大國竟敗給一個彈丸島國?然而中國人民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從刺激中去面對現實,尋求挽救危機的出路。這時以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嚴復在《國聞報》中引進和大力宣揚西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學說,敲響國家危亡的警鐘,喚醒虛驕自大、保守麻木的國人變法圖強。這一時期他的輿論思想也是為其政治目的和政治活動服務的。作為改良派的代表之一,嚴復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只有通過大力辦報宣傳其政治主張,并推動了我國近代第一次辦報高潮的出現,形成了紛繁復雜的輿論狂潮。
【參考文獻】
[1] 劉家林. 中國新聞通史[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130-135.
[2] 陳玉申. 晚清報業史[M]. 山東: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3.
[3] 方漢奇. 新聞史的奇情壯彩[M].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0.
[4] 方漢奇. 中國新聞傳播史[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5] 王 斌.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新聞輿論思想研究[D].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4.
【作者簡介】
邊萃(1984—),女,遼寧營口人,碩士學位,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新聞學專業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學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