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創”序幕正如火如荼地拉開。大學生是“雙創”的主力軍之一,貧困大學生也是創業大軍中的重要一員,家庭的貧困,導致他們面臨更多的創業困難。本文已桂林八大高校為例,對貧困大學生創業現狀及需求進行研究,提出“高校牽頭,企業為主,多方配合”的“多位一體”新型大學生扶持模式。
【關鍵詞】桂林高校;貧困大學生創業;多位一體;扶持模式
十三五規劃中,第六十二章明確表明將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健全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到基層就業的激勵政策,普及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培訓。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資金弱勢的群體創業更容易遇到資金、信息等資源不足的問題,滿足貧困大學生創業需求可緩解現階段國家經濟下行,減少就業壓力,降低失業率。
一、貧困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
1、創業實踐情況
本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前月收入在1500以上占18.75%,創業后即升入62.5%。由此可見,創業首先使得大學生創業者實現經濟獨立,這也體現出大學生創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改善經濟狀況,獲取物質財富,于是越來越多敢于冒險的大學生會選擇創業,尤其是不怕失敗的貧困大學生。創業避免不了要和社會上的各種人打交道,大學生創業者借此可積累一定的人脈。創業也會遇到瓶頸,當解決了基本的存活問題,大學生本身經驗不足又缺乏專業老師指導時就會使創業的發展偏離最初的規劃,更不用說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2、創業需求現狀
貧困大學生創業需求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調查發現,58.54%的大學生有創業的意愿,其中貧困大學生占比30.3%;22.22%的大學生正處于在創狀態,期限其中貧困大學生在創比例為37.5%,可見貧困大學生對創業有想法,部分貧困大學生正走在脫貧的道路上。問及畢業后的打算,大學生持相對保守的觀念,貧困大學生選擇先就業后創業的比例為53%,可見貧困大學生對創業有一定想法但受困于創業風險。調查還發現,資金問題與個人綜合能力對貧困大學生創業需求存在影響,83.3%的貧困大學生認為創業最大的阻礙來自于資金問題與個人技術問題。72.73%的貧困大學生希望政府能夠放寬貸款渠道,擁有更加自由融資方式的同時放寬融資額度,除此之外,稅收優惠、程序的簡化、政策扶持的持續性對其創業過程也起著減緩壓力的作用。實地調查中,大部分同學表示需要高校系統的創業教育、外部企業的指導,希望能夠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二、貧困大學生創業扶持模式構建
1、“高校牽頭,企業為主,多位一體”新型創業扶持模式的內容
(1)政府具體內容
①成立市級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對政府現行的創業相關政策,特別是優惠政策、企業最新動態、創業基地近期規劃等相關資訊通過統一的推送平臺在各高校中進行宣傳。綜合各高校的性質、教學水平、師資力量等因素明確各高校的創業側重點,幫助高校開展和實施創業服務并給予指導、監督和記錄。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政府、企業、創業基地的實際實施情況。
②完善進入—退出機制。我國目前陸續開始運作一些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的風投機構如天使投資機構等,但因進入—退出機制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在西方發達國家,風投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機制完善且應用廣泛。允許“風投機構進校園”,鼓勵風險投資企業參與大學生創業,并建立法律化的進入—退出機制,這樣貧困大學生就算創業失敗也不會背負任何債務,損失完全由風險投資企業承擔,引入風投將對大學生創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③提供優惠政策,建立創業大學生低保體系。將經過地方貧困認定和優秀創業項目認定的大學生納入“貧困創業大學生低保體系”,每月向其提供固定的保障金,以此消除貧困創業大學生對資金的后顧之憂。
④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與高校綜合評估掛鉤。將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作為政府對高校綜合評估的一方面,直接影響政府對高校的級別評定、榮譽授予及撥款數目等,以此促使高校重視對貧困創業大學生的扶持并落到實處。
(2)高校具體內容
①加強創業教育。高校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拓展學生的創業知識,構建完整的個人知識體系,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打下堅實基礎。可有針對性的開展課程、講座,請專業人士對其創業項目進行指導等。
②建立項目負責制。老師和貧困大學生進行雙向選擇,明確每個創業項目的負責老師并制定有效的激勵制度規范老師的行為。每個創業指導老師負責項目指導、心理疏導、法律咨詢、信息傳遞等工作,切實解決貧困大學生創業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
③校企合作,精準創業。大學生創業協作機制:將企業需求作為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引導方向,使大學生的創業項目盡可能符合市場需求,定期將大學生提出的創業項目進行整理,發送至各個企業。產研結合機制:高校結合企業所反饋的市場現狀及需求利用現有技術、人才等進行研究開發,創造出所需產品;或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研究,進一步完善產品的不足。
(3)企業具體內容
①配合政府相關工作。做好與貧困大學生合作項目進程、成果記錄并上報給政府,其記錄將作為政府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綜合評估”的一項參考指標。
②與高校形成新型合作方式。在高校發來的創業項目中選取合適的創業項目進行內部評估,確保其切實可行,與選中項目的創始學生聯系。如雙方同意合作則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一,學生將創業想法作為無形資產對企業進行產權入股,企業實際操作完成,學生不參與項目實施只享受股利分紅;二,由企業進行投資,學生獨立完成創業項目,按比例給企業利潤分紅。
2、“高校牽頭,企業為主,多位一體”新型創業扶持模式的可行性
(1)財政專項資金。對貧困大學生的資金問題提供幫助,避免其在創業初期因為資金而失敗。財政專項資金規模小,與實際資金所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說明光靠政府財政力量是不夠的。新型扶持模式將鼓勵風險投資企業參與貧困大學生創業,允許“風投機構進校園”,結合政府和企業雙方的資金力量,有效解決目前政府對貧困大學生專項扶持資金薄弱的問題。
(2)稅收優惠。激勵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減少創業障礙。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往往只涉及小型微利企業稅率優惠和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范圍小,優惠力度弱,且沒有專門針對貧困大學生制定特殊優惠政策。新型扶持模式將經過地方貧困認定和優秀創業項目認定的大學生納入“貧困創業大學生低保體系”,每月向其提供固定的保障金,以此消除貧困創業大學生對金錢方面的后顧之憂,即使創業失敗也能保障其基本生活。
(3)商務支持。提供創業場地、專業指導,減輕貧困創業大學生的精神和財務負擔。因存在地域差異,發達地區的創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設施、信息渠道建設完善,而欠發達地區此類設施過少且信息不暢通。新型扶持模式成立的“市級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統一向各高校推送創業信息并提供一定的創業指導及服務。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政府工商稅收、企業項目、創業基地措施等方面的動態,從而更好的創業,以此解決因信息渠道不暢通造成的問題。
新型創業扶持模式將高校、企業、政府為主的多方緊密連接起來,使各方資源相互配合、合理利用,更具針對性的為貧困創業大學生提供幫助和扶持,提高其收入,從而提高當地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
李娟(1995—),女,漢族,湖北人,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4級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