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能力在教師的教學活動當中至關重要。目前,對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職前培養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在結合教學能力的組成結構的前提下,我們應該針對性地加強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職前培養,從而保證其獲得立足職業崗位的競爭力,為培養適應性人才做出貢獻。
【關鍵詞】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職前培養
教學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主要方面,是教師高效完成教學活動的重要保證,體現了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要求老師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對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分為五部分內容:雙語能力、教學設計能力、課堂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和教學創新能力。課堂實施能力是把教學設計的內容通過教學實踐傳達給學生,課堂的每一分鐘都體現著實踐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評價能力是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授課效果而做出的反思教學,是促進改革和完善的能力。教學創新能力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培養創新思維,培養新型創新人才。
一、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職前培養的重要性
1、立足教學技能,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教學能力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立足點。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與未來的職業發展息息相關,是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成長、提升職業競爭力的必要手段。
2、增強高校教育的就業導向
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技能的培養,是促進其就業的重要手段,也是符合高校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強化對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的鍛煉,重點培養教案設計、課件制作、板書設計、說課、微課等教學手段,提高職業能力,也提升了高校師范生的就業率。
3、拉近校際的合作關系
教學能力的培養除了校內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必須結合校外的見習和實踐。通過教學見習和實踐,可以加強校與校之間的合作共贏,并且更加明確將來就業崗位需要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能力,使得英語師范生在培養方案中有的放矢。
二、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課時安排不夠合理
英語師范生的職前培養主要包括英語專業知識、英語學科背景知識和普通教育知識三個方面。經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部分英語師范生的培養呈現重專業、輕技能的特點。大多數學校把重點放到了對英語專業知識的培養上,課程比例占到總課程的60%以上,而對于英語師范生之前教學能力和技能的培養課程低于5%。這樣的課程安排明顯導致學生對職前能力培養不夠重視,也很難得到專業技能的提升。并且,從課程安排上來講,專業知識的課程與教學技能的培養被分割開來,安排在不同的年級段,一般高校通常把專業知識的學習安排在人才培養的前半段,而教學技能的培訓被安排在后半段,畢業前。這樣分離的課程體系不利于兩種知識的結合,很難將所學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結合起來,變成“各自為政”,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力度大大削弱。
2、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實踐性較差
教學能力的培養明顯屬于實踐性課程,但是目前高校對此類課程的授課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灌輸模式上,老師講,學生聽,把一門應用實踐課當做理論課來對待。學生無法通過該課程獲得應具備的教學能力,課堂沉悶無趣,缺少生機。很多學生表示并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沒有從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
另外,教學能力的職前培養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是進行實踐見習,但是很多高校對實習經歷不夠重視,甚至不統一組織安排,讓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而實習的過程良莠不齊,學校沒有給予充分的指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沒法及時得到解決,使得見習變成了一種形式。有些高校組織了畢業前的實習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往往也是因為實習形式單一、枯燥,甚至以觀摩代替了真正的實習,學生無法通過實習課程來體會作為一名教師對待課堂的需求,失去了職前培養課程的意義。
三、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職前培養的有效措施
1、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安排
目前,英語師范生在課程安排上,專業知識的比重過大,忽視了教學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突出師范性特征,調整專業知識課程和教學能力培養課程的比例,增加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的比重,注重加強師范生語言基本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注重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實現課程的多樣化。在制定教材大綱時,可以將英語基礎知識與教學能力培養結合起來,開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比如英語教育學、英語教育心理學、英語教學法、英語教師職業能力綜合訓練等。同時,加大對英語師范生教學基本功的培養,比如教案書寫、板書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等。使英語師范生在高校就讀期間明確將來工作需具備的各項能力,形成正確的英語教學觀念,為今后高效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2、豐富教學方法,改變授課方式
英語師范生在職前培養當中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課堂教學方法過于陳舊,缺乏生機和興趣。大多數老師仍然停留在填鴨式的灌輸教育,只負責把知識展示給學生,具體怎么應用學生一無所知,缺乏“師范氛圍”,也很難形成“教師”的觀念。即使,有的課堂老師會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展示。但學生仍停留在自己要表達的知識內容上,沒有注重表達也就是教學的方法。站上講臺,念完了就走,沒有與同學的互動,也沒有老師的點評,這根本不能算作正式的教課。
在給英語師范生講課時候,不僅是為他們傳授知識,更是給他們展現英語教學的示范。英語示范教育工作者應該豐富、多元自身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隱性學習了老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將其應用到以后的教學實踐當中,既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又增強了英語教學能力。
3、改革單一的應試考試,加強對實習環節的管理
為了增強學生和老師對教學能力的重視,可以在考核評價上增添色彩。結合英語師范專業的特點,課程的評價手段可以將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要考核方式變為以形成性評價為主要考核方式。重視在學習過程中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以及關注英語師范生在情感上的轉變,心智上的成熟。在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教學實習的重要性,并加大對實習內容考核的比重。
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僅僅依靠畢業前短暫的實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實習前的大學課程里,可以在每學期安排一定的時間到周邊的學校去見習、研習,在觀摩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把本學期學習的專業基礎知識,結合見習中真實感受道德教學環境,更好的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形成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循環過程,更好的提升和發展教學能力。另外,學校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比賽,如英語技能基本功大賽、板書設計大賽、微課比賽、說課比賽等。英語師范生在競賽中更能夠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組織英語一線教師舉辦講座交流,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和反思當中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 威, 孫永波. 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職前培養[J]. 現代教育管理, 2012,1.
[2] 趙敏娜, 李 奕. 寧波大學英語師范課程改革探索[J]. 寧波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08,2.
[3] 胥文玲. 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構成要素和培養路徑[J]. 閩江學院學報, 2011,11.
[4] 榮 欣. 英語專業師范生教學能力現狀及改善途徑[J]. 文教資料, 2016,1.
[5] 賈愛武. 外語教師與教育專業發展研究綜述[J]. 外語界, 2005,1.
[6] 楊愛君. 免費師范生教學能力研究[J]. 教師教育研究, 2012,7.
【作者簡介】
毛麗聰(1994—),女,廣東韶關人,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英語師范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