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在思想觀念、政策制度、組織行為、教學與研究、資源配置等各個層面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現實的困境迫使理性主義大學教育思想不再遠離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功利主義大學教育思想逐漸借鑒大學為本的辦學理念,共同推動高等教育和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理性主義;功利主義;高等教育發展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F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受著眾多思想的影響,其中,理性主義、功利主義發揮著主導作用。
一、理性主義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影響
理性主義思想在現代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時期發揮著巨大作用。二戰后世界高等教育民主化、60年代的學生民主運動、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眾化階段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等,使得人們對大學的培養目標、辦學模式與質量、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科學研究的機制等做出了深入思考,認識到大學應該保持自己獨特的品性,按自身發展規律安排大學的一切活動,保持自身的獨立與自尊、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探求真理。
二、功利主義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影響
哲學意義上,功利主義是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認為個人利益是惟一的現實利益。社會利益只是一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綜合。功利主義在教育上主張,教育活動只是個人被動應付環境的活動,衡量教育的標準是實現價值和創造價值;教育是為職業做準備;社會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為此,教育發展要以社會發展作為最高目標。在功利主義者看來,衡量學術的標準不在于它們有多大的“純學術性”,而是看它們究竟能解決多少現實問題。因而非常強調“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應該直接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應該與企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合作。
研究發現,大學教育發展中發揮巨大影響的科學主義思想,也極具功利主義傾向的思想流派和價值觀。戰后科學的迅猛發展使得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大學活動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得到加強,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偏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成為大學教育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業課程受到冷落。
為了充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高等學校不得不擴大辦學規模,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大力發展市場急需專業,培養模式更加開放靈活,課程設置注重應用學科實用知識;依據市場的發展要求調整資源的配置,改組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積極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高層次專業學位,大力推進高等學校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布魯貝克的政治論高等教育哲學、克拉克·克爾的現代大學多元功能觀和多元化巨型大學觀、潘懋元教授的教育關系規律中的外部關系規律等,都從不同角度揭示和分析了功利主義對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三、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此消彼長與現代高等教育發展
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各種高等教育思潮,從教育本質與功能上進行概括,可歸因于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理性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主要發生在高等教育內部,即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作用;而功利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則體現在外部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也即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外部因素對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理性主義大學思想不屑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對大學的影響,追求大學的獨立自主和學術自由,大學的目標出自大學內部,即探索真理,完善人格。功利主義則相反,倡導大學對社會的適應,為社會服務,追求實用價值,滿足社會需要。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既有沖突和對立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彼此包容的一面。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的有限和需求的無限,大學的發展在圍繞資源利用和配置的標準上出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理性主義者主張大學的使命是培養完人、探索真理,大學的資源應該依據大學自身的發展目標,重點投入基礎、理論和傳統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功利義大學思想則提倡優先發展低成本、高效益、實用和有重大經濟價值、為社會帶來巨大利益的學科專業,削減甚至停辦無實際經濟價值的學科專業,以社會和市場需要配置大學資源。為完成發展目標,理性主義者更青睞“大師”而非“大樓”,認為大學培養的人才不僅應會做事,更應會做人;功利主義大學思想非常重視教學、科研等,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當今熱議的諸多問題,如大學獨立于政府、社會之外與大學適應政府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大學辦學模式的學院式與市場運作,大學的“象牙塔”與“推進器”功能等等,都從不同層面反映了理性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對高等教育發展影響的矛盾和沖突。
另一方面,現代高等教育尤其是20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變化,包括高等教育集權與分權的趨同,高等教育發展的公共財政責任與個人成本分擔并存,大學科學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和人文教育中科學精神培養,課程綜合化,學與術并重,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質量的協調,大學既獨立自治又承擔社會責任,通才與專才的結合等等,都與理性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相互融合的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
不同的價值標準背后所隱藏的不同部門和階層的利益與資源的占有,利益分配和資源占有的不均衡就導致沖突。政府、社會部門和市場經濟領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充分履行各自職責,又要學會放棄,對那些由大學自主獨立處置效果會更好的事務與活動,將這部分業務和權力讓渡給大學,使大學通過獨立自主辦學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正如“教育的內部規律受外部規律所制約,外部規律要通過內部規律才能起作用”,理性主義大學思想逐漸接納和滿足政治、經濟等外在因素的需求;功利主義辦學思想和模式也引入了理性色彩,遵循大學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建立系統、規范、科學的運作規則。
一所學校的發展,需要足夠的財力、人力、物力,要求管理者擁有嫻熟的業務知識、高超的管理能力和經營技巧,面對來自社會、市場、政府、學校內部等各方的壓力和挑戰,維持各種力量的均衡和協調,推動學校積極向前發展,步入社會的中心而又不被社會所同化。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外部因素的積極作用使大學發展獲得辦學的良好條件和制度環境,大學根據外部因素的導向,有效組織教學和科研,開展社會服務,大力促進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等的發展。
大學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大學,這種相互需要的比較優勢和在市場中形成的競爭優勢,就是理性主義大學思想與功利主義大學思想融合的基礎,實現大學與社會的“雙贏”,是理性主義大學思想與功利主義大學思想融合的目標。那么,在這一方面,大學、政府、社會、市場等各方支持與合作便是最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柯佑祥. 理性主義、功利主義對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3).
[2] 楊雪瑩. 理性主義與功利主義高等教育思想的沖突與融合[J]. 河北企業, 2016(04).
[3] 王艷艷. 功利主義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啟示[J]. 科技創業月刊, 2015(18).
【作者簡介】
梁莎莎(1993—),女,漢族,山西晉城人,法學碩士,單位:中北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