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華
【摘要】核心素養培育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指向,地理學科豐富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育的良好素材,有助于培育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實踐、互動合作等核心素養,適應未來個人和社會發展需要。
【關鍵詞】地理教學;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互動能力
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素養(competence)”的研究,并以此為核心推進課程建設。“素養”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應對情境的復雜要求與挑戰,并能順利地執行生活任務的內在先決條件。根據素養對個體發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將素養分為一般素養和核心素養。鐘啟泉在《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一文中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與能力”,是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地理學科具有豐富而全面的學科內容,地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育單項能力,而以培育核心素養為目標。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互動能力等,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
一、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地理教學更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培育學生搜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學中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地理教學中,入情入境的教學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學習《影響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這節內容前,請學生觀看近期阜寧地區冰雹龍卷風強對流天氣視頻,收集氣象諺語,觀察水池放水時匯水處旋渦流動的方向等,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問題情境,在情境的發生發展中學習地理,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在此基礎上再依據課標,制訂適宜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啟動學生的學習需求。
2、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掌握地理技能和方法。重視動手實驗。學生親自“動手做”,從“做”中“學”,往往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理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和靈感。例如,學習《地球運動》時,利用地球儀、三球儀演示地球運動所產生的晝夜更替、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等地理意義;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的飄動來理解熱力環流。學生能夠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突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地理教學中行之有效地的教學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為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的開發,教學內容有致“收”、“放”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再如,《傳統工業區》對德國魯爾區衰落原因的分析和相應的綜合整治措施的分析是非常細致的,而對中國東北老工業區的振興比較概括,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照魯爾區的產業特點與轉型,自主分析、歸納東北傳統工業區的改造措施,這里,分析能力的遷移更為重要。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國際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創造力的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方面,發展創造力成為現代人未來發展的方向。培育具有創造品質的人才是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創新能力的培育是地理教學過程中最高層次的能力培育。地理學科因其能力因素的豐富全面、教學內容的廣博復雜,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育。
1、培育創新意識。地理教學內容中有不少科學創新的范例可以加以利用,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太陽系外緣行星的發現、哈雷彗星年份預測、新華夏構造藏油理論、太平洋底底層年齡沿大洋中脊對稱分布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讓學生知道科學假說是走向創新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學中還要善于提出矛盾,促使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看到創新的前景。例如,南極洲豐富的煤礦、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臺灣海峽海底的陸地生物化石等等,都可以采取“由果朔因”的探究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培養思維方式。地理教學過程中有運用多種思維方式的機會,應當盡量加以利用,避免思路僵化。其一,培育發散思維能力,養成不滿足于一個問題唯一解法、唯一答案的心理,積極開發求異思維,尋求多條思路、多種答案。例如,關于如何治理水土流失問題,啟發學生從氣候、地形、土壤、人類活動的影響等方面積極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點燃學生心靈中創造的火花,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再如,針對青年學生關心國內外大事的特點,要求學生從最近的《新聞聯播》中選擇一條新聞,運用地理學的視角或觀點,發表一下自己的評論。由于地理學涉及范圍極廣,自然社會、生產生活、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無不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通過對新聞作地理解讀,可以透過一個個具體鮮活的事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和理解。
3、積累知識經驗。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識,才能使地理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育創新能力,首先要打好堅實的基礎,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確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規律,是地理思維流暢的保證,也是創造性思維順利進行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完《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后,請學生進行鋼鐵廠、服裝廠、自來水廠等工廠的區位選擇。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和地理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從經濟效益、保護環境等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此外,還要多積累思維與實踐活動想結合的經驗,特別是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矛盾、提出問題的經驗。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再尋求已有理論和實踐的證明,讓學生樂于和善于做學問。
三、互動能力的培養
現代科學研究的社會化趨勢需要群體研究方式,互動能力的培育日益顯得重要。地理教學具有培育互動能力的優勢條件。地理學科以大自然和社會為研究對象,地理實驗、觀測、調查、專題研究等往往需要按小組開展活動,需要師生、生生間的互動。
【參考文獻】
[1] 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 《走進新課程》叢書編委會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
[2] 袁書琪. 地理教育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