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
【摘要】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揚利去弊,讓現代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高中語文
在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高中學生的實際出發,能夠很好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將本人用現代教育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談點體會,以便拋磚引玉。
一、現代教育技術動態反映概念及過程,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難點是,抽象的理論知識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很難理解。無論如何講,甚至反復講幾遍,同學們還是不易理解,想象不出,事倍功半。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化難為易,使難點由抽象變為直觀。在分析《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以配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學生從樂曲那如泣如訴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種悲涼、無奈,通過音樂,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梁祝和焦劉之間構建起了對封建禮教進行抗爭的聯盟,利用音樂背景,創設了情境,引發了學生心靈的共鳴和無限的遐思,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渲染了意境。在講授《祝福》時,教師可播放祥林嫂的照片:一張是五年前的祥林嫂:“頭上扎著白頭繩,烏群,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另一張是五年后即臨死前的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頭發,即今已經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只過了五年,年輕的祥林嫂竟變成了老太婆!兩張照片對比起來,就可幫助學生揭示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和釀成這一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
二、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教學方式形象生動,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和創造能力。把晦澀難懂,抽象枯燥的知識轉換為學生感興趣的生動形象的學習材料,容易理解和領會,從而獲得極為豐富的、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彌補了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不足。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針對性和可重復性,有利于強調重點、突破難點、克服遺忘。利用多媒體,把圖像、聲音、動畫、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對知識進行記憶,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記得快,記憶時間較長,提高了課堂效率。《聽潮》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寫了潮漲潮落的變化,謳歌大海的美與力。文章最大的特點是用語言來塑造聲音的形象,如寫漲潮時的部分,作者把漲潮時的氣勢比喻為一曲雄壯有力的交響樂。有前奏、有主題的提示,“遠寺的鐘聲……汩汩的聲音”;有發展,“它一刻比一刻興奮……片片飛散。”抓住“興奮”一詞,讓學生認真品味、理解,學生經過分析后得知此時的潮“動”起來了,有高潮,“戰鼓聲、金鑼聲……混戰了起來”,抓住“混戰”一詞,讓學生分析,聲音高起來了;有尾聲,“響雷般的怒吼著……潑濺在我們的身上”,抓住“怒吼”一詞,節奏“快”起來。在聲音由低到高、自輕而重,節奏從緩慢到急促的變化中,細膩如實地展現了大海從醒來到搏斗,經搏斗到勝利的全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造詞的準確、凝煉,用語的生動形象,以及擬人、比喻等修飾手法的恰當運用,在美的感染下,學習作者在錘煉語言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別是特色的語言功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制力較差,對感興趣的知識就愿意接受,不感興趣的知識就不愛學習。即使強迫他們記憶,也不會產生永久的印象,幾天后就會淡忘。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因材施教。
四、現代教育技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獲取較多的信息,鍛煉了思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創造,和諧了教學氛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五、現代教育技術教學,配上聲像字畫動態顯示,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達到了抽象概念具體化,微觀概念宏觀化的良好效果,讓學生親臨其境,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播放電影《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片段,便可直觀地讓學生看到作者著力歌頌的英雄人物——周瑜在談笑之間,用一把火就把敵方的戰船燒成灰燼的英霸之器。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變傳統教育單調模式,把知識的學習融入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發揮寓教于樂的學習優勢,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樂學落到實處。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
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揚利去弊,讓現代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折射出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