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以發聲需要教學為代表,而肢體語言可以彌補發聲語言教學之不足,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更具有形象性、易學性和增加趣味性,從而提升小學英語教育教學水平,這也是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讓更多的學生學會學習并且樂于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小學生學習的潛能和創造力水平,增加學生個性化,促進小學生在道德、智力、體育、美德、勞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肢體語言類型;肢體語言作用;小學英語教學
肢體語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和顯著的地位以及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運用創新與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要合理地使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其中,肢體語言對小學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主導作用,能夠引導和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肢體動作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它包含身體的各種機能反應。肢體語言正是要求教師通過機體的反應來達到教師和學生雙向語言溝通的能力。
一、小學英語課堂中常用到的肢體語言類型
1、眼神交流。用眼神與學生交流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過程。眼神交流可以表達期望、關心、愛護、命令、禁止等心理活動以及內心情感,以此來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之間的眼神交流來向學生表達期望和關愛的心里情感。比如,在課堂教學中,當某一學生受到班上另外一群學生的排斥以及不滿時,教師在公平公正的處理好這件事情以后,應該給予那一位學生期望和關愛的眼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如同慈母般的關愛和呵護,進而重新振作起來、重拾自信,信心滿滿地接受課堂教學,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在道德和智力的發展。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眼神,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從而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比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在與同學相互練習英語口語時,發現學生并不是像以往一樣專心致志地練習交流英語口語,而總是開小差、心不在焉并且眼神恍惚。比如,教師應積極做出反應:當班上大多數人都是這種狀態時,教師應考慮:學生們對這種口語練習是否已經厭倦?此時,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策略,如立即停止口語練習或者更換交流方式,進而提高學生聽課效率,激發他們的活動熱情。最后,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之前的眼神交流來增進與學生間的友誼,建立更加和諧輕松的課堂環境。
2、適當點頭,培養自信心。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時間會運用到問答法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所謂問答法,指的是教師通過提問與學生回答的一種方法。比如教師在像學生教完句型:——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之后,為了解學生對比句型的掌握情況時,可以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法。在回答中,最重要的一種肢體語言便是點頭。點頭可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反饋,從而增加自信,更加樂于用英語交流和表達,運用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更加愿意學習英語這門課程,更加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英語這門課程當中,便于今后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當然,這里所說的點頭并不是說教師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味的點頭,這里所說的點頭是在學生正確回答答案的情況下,教師出于鼓勵學生學習的目的,點頭既是肯定更是鼓勵。教師在運用肢體語言時,不妨點頭試一試,一定會在給教學活動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3、拍拍肩,表示提醒。所謂拍肩,在肢體語言中指的是用手輕輕拍學生的肩膀。小學生是比較活潑、愛動和調皮的,教師應該運用拍肩的方法讓起提高注意力。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發現某一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課,而且一直在走神、精力不集中時,教師應該在不影響其他學生正常學習的情況下走到該學生身邊并且輕松拍拍學生肩膀,以此來提醒學生注意力要集中。教師要知道,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并不是不聰明或者是不聽話的壞學生,只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以及怎樣做才是對的,所以老師輕拍學生肩膀一方面可以保住學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集中精力于所學的科目。
4、對嘴型。這其實是一種非常耐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在抽問學生回答F-R-I-E-N-D這個單詞的拼寫時,這位同學講其拼寫成F-R-I-E-N-,其中少了最后一個字母-D,這時教師就可以使用字母D的嘴型來提醒學生,學生不僅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回答了單詞F-R-I-E-N-D的正確拼寫而且加深了單詞的印象,促進對英語單詞的記憶,增加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另外,學生通過觀察學習教師的嘴型,學生會體會到教師對其的幫助,從而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感激之情,從而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了解,增加教師的親和力,從而建立一種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5、樂于模仿,增添趣味性。比如,教師在教學生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學習動物那一章時,需要像學生教授單詞:dog和rabbit,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來模仿這兩種動物的特征,如,狗的叫聲為汪汪汪,兔子的耳朵長,蹦蹦跳跳。通過模仿,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保持好奇心,加深對單詞的學習印象,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方便課堂教學。
二、肢體語言在小學教學中的功能
1、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小學生本來就善于觀察,并且對很多事物都保持這一顆強烈的好奇心,通過肢體語言的運用,學生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現事物的美好,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并且高效的發展。
2、學生得到積極反饋,促進學習。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點頭以表達肯定使學生獲得適當的反饋,促進學生的正向強化,大大增加了學習的概率,使學生樂在其中。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度自己身理的發展和成熟都是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肯定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通過肢體語言來鼓勵學生。
3、建立和諧的課堂環境。通過眼神交流,可以讓學生獲得教師的期待、關愛等心理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給予的溫暖,從而使外語教學課堂更加平等和諧,在和諧的環境的熏陶下,使學生養成謙虛、尊重、關愛他人等一系列的中華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光榮的使命,教師更應該讓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并教育他們將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同時,通過使用肢體語言可以讓學生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下認真聽課,并學以致用。
4、鞏固知識,提升學生的自我構建能力。首先,通過肢體語言可以講所學知識得以強化并加以鞏固,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更好的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講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講所學的知識再生產,從而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同樣也會促進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等資源的提高。其次,通過肢體語言的學習,促進學生在已有的觀念的基礎之上,通過同化或者順應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由已知到未知不斷的探索新知識,提升學生自我建構能力。
5、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肢體語言的教學,可以增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溝通和相互了解的能力,從而增進感情,使師生關系更融洽,如果一個老師與學生沒有任何交流,沒有相同的興趣愛好,那么,這樣的老師很難和學生打成一片,阻礙老師和學生之間雙向的交流,使學生更容易養成厭學、輟學和逃課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緒。
三、結論
肢體語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夠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保持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創造力,使學生樂于英語學習,將英語當作一門培養興趣的學科,而不是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
【作者簡介】
詹方圓(1992—),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師范)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