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靚 李峰
【摘要】地方農業院校是服務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地方院校的支持。本文分析地方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并結合地方政府、地方農業院校、農村三個主體提出了加強地方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地方農業院校;新農村建設;服務對策
黨的十八大會議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為了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黨中央提出了要堅持走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戰略決策,努力把我國廣大農村建設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地方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1、政府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政府對地方高校服務員方面大多數停留在經濟效益上,對于社會小效益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薄弱。而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并且內容復雜的工程,這就離不開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由于機制體制的不健全,并且缺少相關政策的扶持,“三農”服務經費經過政府系統的層層撥款,沒有直接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當中。教育主管部門也沒有給予必要的投入,使得地方農業院校的有效投入嚴重不足。對于許多地方性院校,它們缺乏辦學自主權,在專業的設置、招生計劃等都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利。這就使地方院校之間缺乏特色,因此沒有了競爭性。
2、高校存在的問題
由于國家并沒有給地方農業院校下達服務新農村的指標,許多院校只注重教育與科研,忽略了“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地方院校的教育思想還不能夠好好的反映農業與農村的現代化需求,地方農業院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觀念上還存在這偏差,服務的主戰場偏離農村。許多教師只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是否能夠憑借這項科研成果評上職稱,而不在乎能給社會、農村及農民帶來多少福利。學生也有“輕農”的現象,認為大學畢業后留在農村是不體面的工作,浪費了許多教育資源和農業科技人才。
3、農村存在的問題
農村地區對地方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還缺乏一定的了解,農民對地方院校的服務還僅僅停留在是否能夠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收益。在對農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生態文明等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這是由于農民的主觀意識偏離,服務渠道不暢通。由于村干部和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綜合素質難以迎合農村經濟社會實際發展需求,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的不夠充分,從而跟不上形勢。
二、促進地方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1、從政府角度
大力鼓動地方性農業技術人才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工作,下基層,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而我國城鄉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要使農業高校人才主動地服務新農村建設,就需要一個能夠宏觀調控的政策相配合。只有政府推出一系列優惠、傾斜政策,他們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比較,認為農村才是一個利于社會與自身發展的就業地點,這樣才能夠全身心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中去。完善畢業生服務農村的系列政策和就業條件與環境,尤其是深入改革、完善崗位人事制度,裁減不適合于這個崗位上的人員,安排適合的人才在適合的崗位上就業。并在制度、配偶安排等待遇上給予政策性的照顧,為其生活條件提供重要保障。
由于農村經濟、文化等元素的復雜多元性要求地方農業院校畢業人才的多樣化。地方農業院校在辦學、專業設置等方面要與農村的切身實際需要相結合,以適應農村經濟的需求結構。由于地方性農業院校缺乏專業設置自主權使其在服務于農村建設上屢屢受創。雖然我國已有部分重點地方農業院校作為高校試點,給予一定專業設置權。但是很多地方性農業院校因自身原因依舊受到限制。所以,要以充分調研為基礎,依照計劃實施,分層次對地方農業院校給予一些專業設置的自主權。政府應大力支持地方農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作為他們長期合作的紐帶,形成定向培養的關系,共同建立科學實驗室和農產品培育基地,增加科研經費的資金來源渠道。
2、從地方農業院校角度
由于國家大力促使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導致高等教育體制從始至終都以城市為中心,因此就使得一些農業院校所設置的專業偏離了農村的實際需要。要根據實際建設的需要開設課程,適時新增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專業,根據農業院校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培養有專業性的人才,緊密聯系新農村建設需求。在培養符合新農村建設的專業性人才中師資隊伍是關鍵,他肩負著培養人才的艱巨任務。地方性農業院校要重視科研創新工作者的需求,積極響應國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針。首先,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要得到保障,適當給予一些補助、津貼?;旧钏降玫捷^好的保障,科研工作者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育人才、科技研發當中去。其次,地方性農業院校需要完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報酬體系,在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中加入“科教興農”,以此提高教師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程度。
農業科技成果是否能夠轉化,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其關鍵點是他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因此,地方性農業院校應以當今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為出發點,鼓勵科研教師下基層參與實踐,更加貼近農業生產。形成農村、企業、農業院校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成果推廣體系。針對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地方農業院校要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改變以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狀況,加大實用技術研發的扶持,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3、從農村角度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亟待改進的地方。新農村的建設要依賴于地方院校,這就要求農村與當地農業院校的加強聯系,讓其進一步了解自身發展中存在哪些缺點?,F如今,地方農業院校與農村的聯系甚少,甚至出現脫節的現象,農民不具有農業院校能夠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意識,認為他們是知識分子,對于下地干活的工作不了解,只相信自己的經驗。這就要求地方農業院校深入了解自身的知曉程度,農業院校應當建立一個專項小組,方便與農村聯絡,貼近農村,把農村經濟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熱點問題,定期在農村開展農技講座等。農村也可以拍農民代表去地方院校進行參觀,深度了解,不斷加深二者之間的合作親密程度。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干部是農村發展的領頭羊,只有提升農村干部的文化素養,才能將科學知識傳達到每一個村民。有些農村干部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只關注農村的經濟發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建設;其次,眼光不夠長遠,只關注短期的、眼前利益,而注意不到長遠的發展。通過培訓、考核,定期為村里的干部給予科技文化的培訓,以此來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養。對于農民要加強職業培訓,這就要求形式的多樣化、內容簡潔明了、與農民學習技術教育體制相結合,因而達到農產品生產的質量、產量的提高。
三、小結
地方農業院校要取得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發力支持,就必須堅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貢獻求支持、以服務求發展,”才能夠使地方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作為地方農業高校的學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加強服務意識,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扎根農村,服務農村,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為科技興農貢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參考文獻】
[1] 穆 仁. 淺談地方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03):135-137.
[2] 丁林志. 試析高等農業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功能與措施[J]. 高等農業教育, 2010(02):27-29.
[3] 余 康, 郭 萍. 農林院校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途徑[J]. 人力資源管理, 2010(12):122-123.
【作者簡介】
林靚(1993—),女,江西上饒人,江西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通訊作者簡介】
李峰(1971—),男,江西贛州人,江西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