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枝 向琪
【摘要】勞乃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學者、官員。他一生尊崇儒學,在清末修律中積極維護儒家的綱常倫理,在“禮教派”中成為僅次于張之洞的重要人物,時有“勞黨”之稱。他的法律思想對我們研究近代的法律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中家族主義的法律思想更為突出。
【關鍵詞】勞乃宣;家族主義;法律思想
勞乃宣,1843年11月14日出生于直隸廣平府(今河北永年縣),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勞長齡誥授中議大夫,父親勞勛成曾任江寧布政司倉大使。他的童年是在江南度過的,四歲開始入私塾讀書,先后跟隨邵葉辰、施云門等11位老師學習,從未間斷,這使得他不僅知識面寬廣,而且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為他以后的成長以及取得學術成就奠定了基礎。
1863年,勞乃宣與山東曲阜孔悅庭之女締結婚約,稱為孔門的乘龍快婿。由于曲阜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勞乃宣的所見所聞又進一步加深了傳統的禮教對他的感染和熏陶。勞乃宣的一生尊崇儒學,博通經史、禮制、刑法、歷算、教育,僅是一名醇儒、更是一名循吏。在二十多年的基層為官生涯中,他恪盡職守、兢兢業業、注重儒家的民本思想。他的法律思想被后來的律學家們進行研究,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他的家族主義的法律思想。
一、勞乃宣認為“愛國”與“愛家”不沖突
在資政院議決《大清新刑律》時,楊度以政府特派員的身份親臨現場說明新刑律的主旨。他極推崇國家主義,他認為舊刑律與新刑律的立法指導思想不同,舊刑律以家族主義為精神,新刑律以國家主義為精神。家法是指家長所立之法,即國家賦予家長立法權,家長可以擅自殺人,說明國家也賦予家長司法權。他又認為,中國現在號稱有四萬萬人,只能算四萬萬人,而不能算作四萬萬國民。因為這四萬萬人都只是對他們的家族負責任,而不是對國家負責任。這四萬萬人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家長,一是家人。家長對于家人有特別的權利義務。家人又分兩種,一為男子,一為附屬之女子,不僅對國家不負責任,對家庭也不負責任。因此家庭義務,只由家長一人擔負。由此看來,雖有四萬萬人,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與國家直接聯系者不過是少數之家長而已,其余家人一概與國家無關系。最后他得出結論:中國的風氣不好,壞就壞在慈父孝子、賢兄悌弟太多,因為家族主義發達;國家主義不發達,因為忠臣太少,導致國家主義幾乎不能成立。
針對楊度觀點中所述的家族主義的弊端,并認為它是導致中國貧窮的原因,勞乃宣進行了強烈的反駁,在《新刑律修正案匯錄序》中他進行了分析。為了論證家族主義適用于中國,首先他先闡述了法律的起源問題,然后對于楊度提出的要使人民愛國必須破壞家法的說法,他認為,今田中國確實很貧窮,但要把這歸咎于家法是不恰當的。他們說百姓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將要破壞自古就有的家法秩序。以歐美崇尚平等、重視權利的法律來代替我們的家法,也許是出于挽救時局之心,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就必然會誤入歧途。說中國的百姓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難道真的是由舊的家法政治導致的嗎?春秋時期,家法政治極為盛行,當時人們仍然十分愛國。勞乃宣還曾詳細舉例論證,批駁了楊度認為的家族主義下人們不愛國的謬論,來論證“愛國”與“愛家”其實并不沖突。
二、勞乃宣對中西方關于“愛國”與“愛家”的不同理解
針對當時社會上的另一種論調,認為東亞的人,以一家為單位,因此與國家的聯系是間接的。而西歐的人,是以個人為單位的,因與國家的聯系是直接的,所以他們愛國的情況,必然是不相同的。勞乃宣對這種說法持否定的態度。他指出:他們說西方人等孩子大了就分家,是個人獨立的憑證,但是忘記還有夫婦二人尚在一起生活,不能說每個人都是完全獨立的。假如有一對夫妻生了兩個孩子,則四人為一家,這一點中西是相同的。兩子長大后各自娶妻,在中國兒媳都屬于丈夫父母一家人,則以六人為一家。在西方,兒子兒媳分家后則為三家。在中國,兩個兒子又生四個孫子,四個孫子又娶妻,在中國這十四人依然為一個大家庭,在西方則又分為七個家庭,這是勞乃宣對中西家庭結構的不同之處所做的具體分析。對于中西不同的原因,他認為,中國的家庭,以父子為范圍;西方的家庭,以夫婦為范圍。西方一家相當于中國的一房,他的家庭是單一的。今天西方人人人知道愛國,知道愛國的原因,無非是明白家國一體的道理,知道保國才能保家。他們愛國,正是由于愛家,以推廣愛家之心來愛國,而并不是非要丟棄愛家之心來愛國。
然而西方人為什么知道家國一體之理呢?勞乃宣認為家族主義是我國所必有的,是不能拋棄的,它恰好是進入國民主義的前提,所以他最后說:我國固有的家族主義,應當修而明之、擴而充之,以期漸進到國民主義,事半功倍,理當如此才對。通過對東西方家庭結構的分析,以及對“愛國”與“愛家”的不同理解,都表明了勞乃宣認為家族主義是適合中國實際國情的,它與立憲修律互不矛盾,更不是俢律的障礙。應該在修律時把我國固有的禮教與法律相結合,而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結構、體例生搬硬套。
三、對勞乃宣家族主義法律思想的思考
在清末變法修律中,勞乃宣是繼曾國藩、張之洞之后“中體西用”的又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法律思想雖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是他為了維護儒家的思想,極力論證“民主之制”不適合中國。從這個角度來看,勞乃宣的家族主義法律思想是有他自身的積極作用的。在今天全盤西化、韓流沖擊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好好反思,古人留給我們的積極的傳統、思想是不應丟棄的,它至今依然有它的閃光點。
課題名稱:探析勞乃宣的法律思想,課題批準號:WZYY201510
【參考文獻】
[1] 楊 度. 論國家主義與家族主義之區別[J].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2] 李啟成, 點校. 資政院會議速記錄——晚清預備國會論辯實錄[M]. 上海三聯書店, 2011.
[3] 勞乃宣. 《桐鄉勞先生(乃宣)遺稿》卷一[M]. 桐鄉盧氏校刊本, 1927.
【作者簡介】
余金枝(1979—),女,湖北大悟人,法學碩士,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律史、思政教育等。
向琪(1975—),女,漢族,陜西渭南人,教育經濟管理碩士,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