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人用人問題是關系到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在于確立正確的干部選任標準。回顧黨的歷史,黨對于干部選任標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探索過程,最終尋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干部選任;標準;歷史流變
習近平同志提出:“怎樣是‘好干部?這個問題要引起深思!”縱觀黨的歷史,不同時期黨對于“好干部”的認知,均體現在干部選任的標準之中。就這一問題而言,正確的認識來之不易,我們的黨在曲折中探索、在反思中前行,先后經歷了五個認識階段:
一、曲折探索階段
建黨初期,黨的迫切任務在于壯大黨員隊伍、建立與健全各地黨組織。就干部問題而言,黨更多地關注于干部的培養,尚未單獨就干部選任的標準進行考慮。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黨陷入了白色恐怖的危機之中。為了糾正錯誤、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緊急召開了“八七會議”,這次會議就干部選任標準進行了討論,遺憾的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會議認為:黨的指導機關里絕大多數是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的代表,這是大革命后期犯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調整指導機關,提拔表現積極的工農分子從事領導工作,實現黨的指導機關工農化。“工農化”的選任標準實際上是一種“唯成分論”,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在較長的時間里對黨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1928年6月,黨的六大召開,大會仍然片面強調“指導機關之工人化”,并選舉工人出身的向忠發擔任黨的最高領導人,但他并沒有起到自身應有的作用,后來甚至還叛變了革命、出賣了組織。
在1929年6月召開的六屆二中全會上,雖然仍舊強調:“黨應堅決的執行引進工人干部的路線”,但同時也指出:“應該糾正有些黨部的組織對于這一問題的曲解,曲解到非工人出身的同志,一定擔任不好指導工作,是完全不對的”。會議提出:“考察一個黨員,應以其政治認識、紀律性及對工人階級利益的犧牲性為標準,此外還要加上他與廣大工農群眾的聯系,他在這些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以及指導群眾的能力等標準。”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對干部選任標準這一問題所形成的一個正確而寶貴的認識。
然而,好景不長,1930年3月,周恩來同志赴莫斯科匯報工作,黨中央的工作由李立三實際主持。李立三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路線,并且對提出不同意見的何孟雄、林育南等黨員干部進行打擊,滋長了干部選任上的宗派主義傾向。
六屆四中全會后,中央的領導權由王明所掌握,他推行“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比李立三更“左”。在干部選任上,王明提出:“以積極擁護和執行國際路線的斗爭干部——特別是工人干部,來改造和充實各級的領導機關。”他大力提拔具有“左”傾教條主義思想的同志到中央擔任領導職務,同時,“無情打擊”犯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和被認為犯了“調和主義”錯誤的同志,瞿秋白、何孟雄、李求實等一批黨的重要干部受到錯誤處理。中央還派出了許多中央代表到各地方黨組織進行所謂的“改造”,這些中央代表對懷疑、不滿或不支持他們的地方同志隨意就扣上“右傾機會主義”、“富農路線”等帽子,加以“殘酷斗爭”,誣蔑和傷害了大批優秀的干部,使一條任人唯親的宗派主義干部路線在黨內占據了上風。
1931年下半年,由于革命形勢的惡化,中央主要領導同志撤離上海,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得以形成,王明在莫斯科對臨時中央進行“遙控指揮”。這時,劉少奇、李鐵夫等同志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先后對臨時中央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見與看法,結果均遭撤職處理。臨時中央還給各根據地下達指示,要求根據地和紅軍的領導成分要實現“無產階級化”,并且要求“洗刷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干部”。1933年1月,臨時中央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隨即開展了反對“羅明路線”和“江西羅明路線”的斗爭,打擊了一大批堅持正確意見的領導干部,進一步強化了“左”傾錯誤在中央根據地的統治,給黨的事業造成了極大損失,致使一年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在中央的統治。毛澤東同志帶領紅軍歷盡千難萬險,終于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于當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形勢稍一穩定,毛澤東同志就開始對黨的組織問題進行系統地反思。在當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上,對黨內存在了相當長時間的“唯成分論”進行了批判,會議明確指出:“能否為黨所提出的主張而堅決奮斗,是黨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社會成分是應該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標準”。這同時也就破除了將“成分”作為干部選任的主要標準的錯誤認識。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毛澤東同志在會上指出:“指導偉大的革命,要有偉大的黨,要有許多最好的干部”,他認為,“最好的干部”要“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于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這實際上是黨總結曲折探索的中經驗教訓所形成的新的、正確的干部選任標準,標志著黨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已經走向了成熟。
二、穩定發展階段
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了“德才兼備”的干部選任標準。毛澤東同志在會上指出:“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后來,長期從事組織工作的陳云同志對“德才兼備”做了具體闡釋,他說:“用干部的標準,概括起來有二:政治、能力。兩者不能缺一,以政治為主”,他還提出了四條具體標準:第一,能夠忠于無產階級事業、忠于黨;第二,能夠密切聯系群眾;第三,能夠獨立決定工作方向并負起責任;第四,能夠嚴守組織紀律。
正確的干部選任標準的確立有力地提升了革命隊伍戰斗力,也促進著中國革命向前發展。隨著中國共產黨掌握全國政權,一些從未接觸過的新問題與新情況考驗著黨員干部的能力和素質。為此,在建國后不久,黨就提出了“干部專業化”的方針,“干部一般固定下來,以便在長期的工作中,學習專門知識,積累經驗,逐漸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對與所擔負的職務不適應的干部應作必要調整”。
1953年11月,中央做出要求:“在提拔干部工作中,必須堅決貫徹黨的政治品質(德)和業務能力(才)來挑選干部的原則。”隨后,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又紅又專”的干部選任標準,他指出:“政治和業務是對立統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單有紅還不行,還要懂得業務,懂得技術”。
進入60年代,中蘇關系急劇惡化,這引發了毛澤東同志關于“培養革命接班人”的深思。1964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條標準:第一,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第二,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中國和世界絕大多數人服務的革命者;第三,必須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政治家;第四,必須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執行者;第五,必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富有自我批評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這五條標準其實表達的還是“德才兼備”的基本思想,很快,它也就成為了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培養和選拔干部的重要標準。
三、嚴重錯誤階段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干部選任標準發生了嚴重扭曲,背離了“德才兼備”的正確方向,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慘痛損失。
文革開始后不久,林彪就提出“對干部要來一個全面的考察、全面排隊、全面調整”,他提出了三條標準:第一,高舉不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反對毛澤東思想的罷官;第二,搞不搞思想政治工作,同政治思想搗亂的,同“文化大革命”搗亂的罷官;第三,有沒有革命干勁,完全沒有干勁的罷官。他還稱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條標準其實就是這三條。林彪所提出的干部選任標準,看似是片面強調“突出政治”,但實際上這是一條宗派主義的干部路線,表面上以政治劃線,實則是以自己的喜好劃線。林彪反革命集團與江青反革命集團相互勾結、相互爭斗,借著文革的混亂局面,排除異己、任人唯親,殘酷迫害了黨內一大批堅持正確意見的優秀干部。
在這一時期,“唯成分論”又沉渣泛起,生搬硬套階級分析方法,“往上查三代”,以家庭出身作為評定好壞的標準,很多干部也由此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四、撥亂反正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展開了撥亂反正的工作,黨的干部選任標準同樣也進行了調整。
1979年7月,鄧小平同志提出:“選干部,標準有好多條,主要是兩條,一條是擁護三中全會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一條是講黨性,不搞派性。”同年10月,葉劍英同志在國慶講話中就選好接班人的問題,提出了三條標準:一是堅決擁護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二是大公無私,嚴守法紀,堅持黨性、杜絕派性;三是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心,有勝任工作的業務能力。鄧小平同志和葉劍英同志的重要講話,從根本上糾正了文革時期錯誤的干部選任標準。
1980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干部選任標準,為新時期我們黨選人用人指明了基本方向。
五、傳承創新階段
在黨的十二大上,“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被寫入黨章,同時,黨章還規定了領導干部所必須具備的六項條件:第一,有一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政策水平,能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同破壞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作斗爭,同黨內外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第二,在自己的領導工作中,認真調查研究,堅持從實際出發,正確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第三,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政治責任感,有勝任領導工作的組織能力、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第四,具有民主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正確地執行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反對官僚主義。第五,正確運用自己的職權,遵守和維護黨和國家的制度,同任何濫用職權、謀求私利的行為作斗爭。第六,在堅持黨的原則的基礎上,善于廣泛地團結同志,包括團結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同志一道工作。這些基本精神,在黨章中一貫強調,傳承至今。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強調:“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
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并列出了“五個應該具有”的干部培養與選任標準,即:“他們應該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自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經得起各種風浪的考驗;他們應該具有開闊的眼界,熟悉國情,了解世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務實創新,開拓前進;他們應該具有寬闊的胸襟,講黨性,顧大局,模范執行民主集中制,公道正派,任人唯賢,善于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們應該具有較強的領導能力,講究領導藝術,審時度勢,駕馭全局,善于協調各方面的力量;他們應該具有優良的作風,廉潔勤政,艱苦奮斗,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謙虛謹慎,聯系群眾,真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
1996年6月,江澤民同志提出“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的設想,并且明確了“高素質干部”的五條具體標準:第一,要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第二,努力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第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于開拓前進,具有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紀守法,保持清正廉潔,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拒腐防變,堅決反對消極腐敗現象;第五,刻苦學習,勤奮敬業,不斷加強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具備做好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中國共產黨人明白:國家間綜合實力較量的關鍵就在于領導集團、領導力量、領導素質的較量,面對21世紀的機遇與挑戰,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這一命題的提出也體現出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殷切關懷。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對于干部選任標準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胡錦濤同志將“德才兼備”的原則發展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他提出,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黨風政風呈現出新的氣象。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建設,2013年6月,他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2014年10月,他又對黨員干部提出了“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的要求。2015年6月,他在接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要求:縣委書記要“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做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和班子的帶頭人”。2015年12月,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習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講話,既表達出了黨對于領導干部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流露出了選人用人的新導向,體現出了我們黨在干部選任標準問題上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進而為全面從嚴治黨筑牢了組織根基。
課題項目:本文為燕山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XJSS059
【參考文獻】
[1] 中央檔案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5:236-237.
[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冊·上卷)[M].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1:312,349
[3] 中央檔案館.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621.
[4]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1:277.
[5]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2:527.
[6] 陳 云. 陳云文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1:213.
[7] 韓勁草, 主編. 安子文組織工作文選[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6.
[8] 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7:309.
[9]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2:192.
[10]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3:380.
【作者簡介】
侯卓沅(1993—),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