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子欽
【摘要】青少年犯罪近年來愈演愈烈,已成為威脅社會公共安全的主要問題。本文著重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并對預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了應對方式。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應對
一、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目前已經成為威脅社會公共安全的主要問題,青少年犯罪橫跨了未成年與成年兩個范疇,在犯罪學上一般指的是14周歲—25周歲的人。廣義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周歲的人觸犯了刑法、應負刑罰處罰的犯罪行為,還包括尚未達到刑法所規定的犯罪程度,但同樣給社會帶來了危害的違法行為。
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在建國初期并不嚴重,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爆發、泛濫的速度極快,幾乎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在犯罪主體結構上,以男性居多,但是女性犯罪上升速度最近一直高于男性,犯罪事件主要集中在盜竊、搶奪、搶劫、傷害四大類,還有最近新興的網絡犯罪。而且,犯罪人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學歷水平較低,很多都是在校的學生。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1、犯罪動機的突發性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心理極其動蕩、暴風驟雨的時期,自制力差,容易沖動。很多違法犯罪的現象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并沒有周密的計劃或部署,在環境的刺激推進下,很多青少年頭腦發熱,一沖動,就不顧一切了,想做就做,想搶就搶,想殺就殺。周圍很多同學就存在一些情緒性的沖動,比如打籃球的時候為了爭球,雙方互相推搡,吵嘴,最終發展為肢體性的沖突,打架斗毆,這都是情緒激動導致的。
2、犯罪行為的兇殘性
大多數青少年在犯罪的時候,由于年輕氣盛,初生牛犢不怕虎,不考慮后果,手段也極其兇殘,在情緒的支配下不顧一切的去行動,經常會做出一些駭人聽聞的事情。比如有些情殺,在尸體上進行虐待,或者毀尸滅跡。現在學校也經常會出現一些青少年團伙,在學校里欺壓凌霸,如果被攔住的同學稍有不服,就一頓拳打腳踢,甚至還做出一些侮辱性的動作,拍視頻傳到網絡,性質極其惡劣。
3、犯罪方式的模仿性
模仿是青少年時期顯著的行為,青少年最大的特點就是接受性很強,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是又缺乏分辨能力,難辨善惡,尤其是一些很暴力血腥的影片,許多同學反而會覺得很刺激,很酷,模仿片中的“英雄”“大俠”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另外,新聞中對犯罪事件的報道也是青少年模仿的素材,許多青少年就是因為看了新聞中報道的犯罪方法,好奇心驅使下去嘗試,而導致自我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1、社會腐敗對青少年的影響
現在的青少年越來越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從小就開始崇尚拜金主義。學校里很多同學互相攀比,對社會上貪污腐敗的現象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所接觸、了解。急劇拉大的貧富差距使得很多同學心理上充滿了敵意,尤其是看到新聞里報道的很多貪官奢靡腐敗的生活,使得青少年對金錢的欲望也特別膨脹,但是目前他們又缺乏擁有足夠金錢的能力,使得有些青少年為了金錢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學校教育的漏洞對青少年的影響
目前,中小學主要還是一種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教育集中在文化課上,對道德、法制方面缺乏引導和教育。很多學校的思想教育課程都是形同虛設,被其他專業課老師占用或者壓根沒有開設思想教育課程。這種道德教育的缺乏使得同學們對內心矛盾、偏差的心理陷入迷茫,靠自身的力量難以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在法制教育方面也是,大部分學校幾乎為零,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施暴者并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會觸犯法律,典型的“不懂法,而犯法”。糊里糊涂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刑了才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現在青少年犯罪中性侵犯的案件越來越多,也是學校教育中對“性教育”的回避缺乏導致的,青少年正處于性意識的萌芽階段,有一定的好奇和沖動,但是又沒有足夠的衛生知識,學校和家長對這一方面一直是諱莫如深,把兩性衛生教育看做禁區。這種回避的態度反而更加激發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受到一些色情文化的影響,在性關系上出現越軌,甚至犯罪。
3、家庭環境不良和教育方法不當
完整、和諧的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很多青少年犯罪者經調查發現,往往是存在家庭缺陷,比如單親家庭,包括父母離異或者一方死亡導致的單親;還有父母婚姻關系雖存在,但是感情不和,經常爭吵,家庭氛圍烏煙瘴氣;有的是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把孩子自己留在家里,定期給學費和生活費,缺乏對孩子的管教和感情上的交流。或者父母雖然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的行為不端正,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行為規范,反而讓孩子輕易的模仿了自身不當的行為。
另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有些父母過于溺愛孩子,使得孩子性格驕縱、蠻橫,遇到困難就茫然失措,不懂得容忍。反之,有些父母的教養方式過于粗暴,不跟孩子交流,總是采用粗暴的方式去壓制,使得孩子心理受挫,性格扭曲,還容易導致焦慮癥、抑郁癥的發生。
四、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應對方式
1、加強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學校教育不應該僅從分數來進行考量,更加注重道德素質的培養。同時,還要提高學習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因為在學校里老師就是同學們的模仿對象,素質低下的老師不僅沒有引導作用,還會給學生帶來錯誤的示范,激起同學們的憤怒。因此,打造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重中之重。
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課程,聘請專業老師開設專門的道德課和法制課,不能應付了事,也不能將道德和法律混為一談。還可以組織豐富的校園活動,比如開展道德講堂,樹道德先鋒比賽,請關心青少年的法官、檢察官、警察走進校園為同學們帶來普法的宣傳講座等。
2、優化家庭和社會環境
家長行為對子女的影響巨大,希望社會能夠多多關注家長的素質教育,開設家長課堂。從政治素養、道德品行、文化素質、教育方式等方面對家長素質進行培養,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和樹立良好的榜樣。
社會環境也應該對一些暴力、色情機構進行嚴格監管,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風氣,凈化生活環境。尤其是現在網絡社會,信息傳播、溝通方式豐富且迅速,社會各部門應嚴查并堅決取締非法網吧,嚴密監控互聯網信息,對網絡信息進行過濾和綠化。還青少年一片純凈的天空。
【參考文獻】
[1] 張偉. 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研究[D]. 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2] 尉海波. 青少年犯罪原因與預防對策研究——以泰安市為例[D]. 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1.
[3] 劉守芬, 孫曉芳. 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00,10.
[4] 陳如, 朱考金. 張曙家庭因素與未成年人犯罪的調查與分析[J].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9,2.
[5] 江濤. 青少年犯罪特點及其防治對策[J].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