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娜
【摘要】“孝”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觀念之一,它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并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政治、家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孝”是中國社會穩定、家庭和諧的基礎。但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孝文化也在日漸走向衰微,孝道所起的規范作用變得越來越小,表現出孝道失范的狀態。
【關鍵詞】孝道;父母;失范;家庭
孝道倫理是我國文化中重要且影響深遠的傳統倫理思想,我們只有深刻理解傳統孝道倫理的內涵并對其進行辯證分析,才能探究當今社會孝道倫理失范的原因,以更好地發揮孝道倫理的作用。
一、家庭生活中孝道缺失
1、家庭教育中,忽略了對孩子的孝德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搖籃,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的發生地,對兒童來說,家庭既是一個生活園地,又是一個受教育的場所。但在當今社會,大多數父母都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對孩子的教育上,過度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子女的道德教育。只要孩子學習好,考高分,父母就眉開眼笑,反之,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出息。在家庭教育中,過度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孝德教育,沒有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習慣。長此以往,導致許多孩子也形成了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的責任就是把學習搞好,其他的一切都與自己無關,從而導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高分低德的人。
2、家庭結構小型化,父母對子女過度溺愛
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成了我們這個年代特有的現象,孩子少了,父母給孩子的“愛”卻增加了。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卻忘了教孩子要學會與父母分享,這種“愛”在天長日久中傳遞給子女的信息就是:父母能給予我一切,也必須給予我想要的一切。孩子們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更沒有感恩之情。父母辛辛苦苦的供子女上學讀書,為子女結婚所需的一切必備物質埋單。但等其結婚了,卻大多另立門戶,為自己的小日子奔波,留下父母單獨居住,有的一周回去看一次,而有的幾個月都不回一次。
3、隨著社會經濟模式的轉變,父母權威弱化
生產方式幾乎決定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部生產方式的變遷史。而一個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直接決定了這個社會的生產關系,也直接決定了生產關系的實質與核心—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在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變中,首先引起的就是我與“第一他人”即父母關系的變遷。在傳統的小農經濟社會中,主體我與父母大都通過手工或半機械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即使父母至花甲之年,也仍能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體現其在這個家庭中的應有價值,特別是農業或手工勞動是一個經驗性很強的勞動形式,越臻年老,經驗越豐富,威權性也越高。然而到了機械化的現代社會,主體我通過掌握現代化機械操作,完全可以一個人去承擔過去幾個人才能干完的活。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所體現和創造的價值明顯不如以前,從而也就失去了其經濟上的家長身份和權威地位。
二、學校孝道教育缺失
1、孝道教育在教學內容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在古代,孝是入德之門,為道德的起點,為一切道德的動力,孝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孝經》開宗明義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本源,讀書人接受教化就是為了接受孝道,產生孝德。就教育目的而言,是“學而優則仕”,而出仕之路,在察舉制中,擁有孝名,能通曉《孝經》是入仕的捷徑;科舉制度實施后,《孝經》又是其考試的重要內容。由于考試內容重孝知識,入仕條件重孝行為,讀書人在受教育階段有了孝知識,產生了孝意識,踐行了孝行為。
而中國現代教育以“成才”為目標,學校的教學內容不可能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現代讀書人必須掌握除政治道德之外的大量知識技能,才能立足于這個時代。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學生為了考出好成績,學校為了考出好名次,必須以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與古代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所占教學的比例大為下降,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但這在客觀上弱化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2、學校未能形成正確的孝道培養方式
古人在進行孝道教育時就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由孝敬自己最親近的人父母做起,由小事做起,才能“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今天我們教育孩子,是否也應把德育教育的起點放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理解善待父母的心理。而學校在道德教育的教學方法上,單向灌輸多,雙向理解少;集體受教多,個體選擇少。學校即使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多是參觀革命先烈事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很少有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如給父母寫一封感恩信、為父母洗一次腳等。孝道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現今的學校教育中缺少孝內容,教育方式中沒有孝實踐,孝道走向衰微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市場經濟的沖擊
中國傳統道德體系崩潰,新道德規范和價值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社會的道德處于真空狀態,這讓許多人陷入道德的迷惘之中,整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道德失范。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現代化建設,這種轉型是倉促而急劇的,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一些人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意識急劇膨脹。有些人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認為老人只有消費,沒有生產,是一種負擔,敬老觀念日漸淡薄,棄養老人的事件頻頻發生。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不贍養扶助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這不但破壞了家庭的和諧,給父母造成極大痛苦,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敬老傳統。在這種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等合理訴求的掩蓋下,人受制于物的現象悄然滋生,見利忘義、淡漠親情,在橫流的物欲中迷失道德,不孝行為也以各種方式出現。
通過對傳統孝道倫理失范原因的探析可見,造成目前這種失范現狀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孝道倫理的重建也迫在眉睫。顯然,這已不是某一個家庭的問題,而是一個應由家庭、社會、政府都共同關注的大問題。對于傳統孝道倫理的失范,我們不應只處于埋怨或戀古狀態。任何社會在任何時候都有基于不同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不同特征,盡管幾種社會在某些時候有其倫理道德上的一貫性,但要渴求其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為道德本身是一個很難量化和具有齊一性的概念,即使在同一社會,人們對道德的認識也會參差不齊。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一個社會不給老年人一個安身之處,也就是每個人心里永遠得不到著落。你想,若是你明明知道總會被人奚落,掉在冷宮里受罪,而且這運命一天近一天,你能平心的過日子嗎?一個人若把老年人看成不幸,我覺得,他決不能真正安心過日子的。一個完善的社會首先應該安頓好老年人,讓所有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終。
【參考文獻】
[1] 張 黎. 傳統孝道倫理失范的原因探析[J]. 隴東學院學報, 2005(1):65.
[2] 江 俠, 唐 鵬. 現代孝道倫理失范探析[J]. 桂海論叢, 2007(4):25.
[3] 楊振華. 農村孝道衰微原因探析[J]. 理論探新, 2010(68):70.
[4] 楊彥京. 孝道倫理的當代內涵及現實意義[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4(4):36.
[5] 伍曉明. 重讀“孝梯為人之本”[J]. 倫理學, 2002(5):76.
[6] 韓克慶. 市民社會: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再檢視[J]. 社會學, 2002(9):61.
[7] 魏英敏. 傳統家庭倫理現代化探尋[J]. 倫理學, 2002(7):74.
[8] 廖小平. 倫理的代際之維[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