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

摘 要: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中的重要領域之一,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等院校水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問題日益突出,難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民族院校以招收少數民族考生為主,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為民族院校水文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本文以就業為導向,分析民族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全面探索水文專業適應就業需求的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機制,為提高水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就業導向 民族院校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c)-0123-03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Employment-orientation
Du H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basic industry for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reform problem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ver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ruit a large number of minority students, and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which gives a bigger challenge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us, based on employment-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ully explor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ydrological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from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ployment-orientation;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水利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水利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我國水利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1]。目前,我國水利事業正加速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民生水利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依法治水等水務發展與改革面臨著新形勢,為水利相關專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同時也對水利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現代水利事業需要多學科知識融合的復合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水利已不僅是工程問題、技術問題,而是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資源、管理等諸方面的復雜系統工程。為了妥善處理、解決現在的水利問題,需要大批既掌握水利專業知識與技術又具備其他相關知識,體現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現代理念,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因此,明確我國水利事業發展方向,注重專業知識與理論,課程實踐、創新實踐、專業實習以及人文科學的合理規劃安排,既是水利行業對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水文與水資源專業人才培養追求的方向[2]。
1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就業現狀及成因分析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后主要在國土資源、水利、水資源、城建、環保、交通等部門相關領域從事管理、設計和生產等方面的相關工作。如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水文工程勘察設計院、環境監測單位專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施工單位、企業、水文站、水利局等事業單位等,也可在水文學及水資源、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攻讀研究生,繼續深造。
目前,我國高等院中設置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已超過50所,除幾所著名的大學外,大部分院校水文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共同特點是:(1)專業面偏窄,市場適應性較差,專業對口或專業相關就業較困難;(2)水文與水資源管理單位大多數為事業單位,由于人事機制的原因,本科畢業生進入這些部門有一定的困難[3];(3)就業中選擇攻讀研究生深造的畢業生所占比例較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傳統高校教學思想的影響,專業教育注重系統性和理論性,而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等的培養,導致學生專業能力單一,市場適應能力弱[3]。
(2)由于就業相對困難,水文專業招生規模和辦學規模小,大部分高校沒有水文水資源的實踐實習基地或者平臺,學生實習實踐訓練相對不足,造成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工程實踐能力不強,影響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3)專業課程的設置、培養方案等與就業市場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培養的水文人才不能較好的滿足現代水利行業的需求,造成學生就業相對困難。
2 民族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民族院校中,開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本科專業的學校僅有中南民族大學,該校于2011年開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結合學校實際,中南民族大學開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定位為培養具有較扎實水利科學知識,較好人文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外語、管理等方面應用能力與水文水資源及水環境方面專業知識的水文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為我國水利事業,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水利事業服務。
在招生規模方面,2011年、2012年的招生規模為兩個班,每年約60人左右,從2013年開始,每年招生保持在1個班,30人左右。在課程設置方面,中南民族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同時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兩個方面,與其他開設水文專業的高校所開設的基礎課程基本一致。除了理論教學,中南民族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也開設了一系列實驗、實踐實習和課程設計等,如水力學實驗,水信息技術與采集實驗,測量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水文預報、水文水力計算、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文測驗等課程設計。因此,該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比較廣泛,主要是水利、水電、水文、水資源等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以及攻讀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2011級、2012級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考取研究生和進入公司企業是民族院校水文專業本科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渠道,分別占就業總人數的28.0%和42.4%。根據畢業生就業后所反饋的信息,以及對水利行業相關單位(主要是公司企業)的調研結果分析,當前民族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存在以下問題:(1)部分重要專業課程開設時間較晚,從大三才開始開設,由于學生準備考研和找工作對這部分專業課程不夠重視,導致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考研或以后工作;(2)與就業相關的專業實習實踐偏少,工程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缺乏工作經驗;(3)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較弱,本科期間參與的科研訓練不足,進入研究生學習以后初期感覺比較困難。因此,根據就業等相關信息綜合分析,拓展學生創新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3 基于就業導向的民族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民族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提高水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民族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適應就業需求的水文專業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1)優化培養方案,改善課程設置[4]。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本科生應圍繞基礎厚實、知識廣博、能力出眾、視野寬廣的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已設課程的基礎上,以促進畢業生就業為前提,優化培養方案,改善課程設置。第一,對現有的課程進行評估和重新安排,在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提出的專業基礎和核心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就業需求,將課程體系劃分為通識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模塊、專業拓展模塊和專業實踐課程模塊[5],構建模塊化的課程體系,適應水利行業多口徑人才需求。第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實施情況,將一些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提前,避免與畢業生準備考研和找工作的時間沖突。第三,根據校外生產單位的意見和調研結果,針對近年來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在水資源分布和水質監測方面的應用,水資源規劃和配置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適當增加3S技術、遙感技術、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等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
(2)強化實習與實踐,提升工程實踐與應用能力。完善“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應用創新性實驗”三階段實驗教學體系,進一步規范和增加開放性實驗環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和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6]。適當增加和調整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實習的教學環節學時數,畢業實踐實習環節和畢業論文(設計)有機結合,畢業設計的內容要充分考慮利用實習單位的有利條件和業務方向;畢業生就業以畢業實習所在單位為重要渠道。通過強化實驗、實習和實踐鍛煉,提升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
(3)培養創新能力,加強科學研究素養。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創造、創新、實踐的能力,在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本科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創新學分。學生可以通過應用創新性實驗、開放性實驗、本科生創新項目訓練、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發表文章、專利等多種途徑獲得創新學分。通過創新能力的培養,使畢業生能夠在以后的實際工作和科研中大膽創新,將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等引入到專業領域中,以解決生產實際中復雜多變的水文、水資源專業問題。
(4)推進產學研用,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實習基地,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積累工作經驗,對于就業有很大幫助。工作單位、學校以及科研機構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產學研用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對學校而言,能夠充分利用企業、科研機構的資源,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對企業和科研機構而言,與高校合作,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能夠培養和選擇符合自己單位需要的畢業生。通過學校、企業和科研單位密切地產學研用合作,實現共贏多贏。
4 結語
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培養創新實踐型水文專業人才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水利事業進步的要求。民族院校以招收少數民族考生為主,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和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為民族院校水文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為了滿足國家、地區和行業發展的需求,民族院校水文與水資源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探索與創新,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和地區的水文水利事業提供優質的水文水資源人才。
參考文獻
[1] 魏有興,趙志涵.水利學子如何分享行業發展盛宴[N].中國教育報,2011-01-26.
[2] 宋瑞明,馬細霞,趙培培,王珂珣.基于現代化水利建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法探討——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0):34-35.
[3] 孫守國,蔣曉輝.培養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思考[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3):81-82.
[4] 郭純青,周蕊,代俊峰.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4(11):83-85.
[5] 陳孝楊,許光泉,劉啟蒙.基于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以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2012(5):50-51.
[6] 毛艷麗,康海彥.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優化探析——以河南城建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城市建筑,2015(21):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