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勇
摘要:我國已制定“互聯網+”戰略,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多維融合,其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給教育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文章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闡述了教育面向“互聯網+”時代的應對策略,即養成服務意識、創新教育范式、重構知識體系和利用“互聯網+”“網包”部分教學。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教育;機遇與對策
本屆政府宣布我國將制定“互聯網+”戰略,邁進“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服務業將實現多維融合,顛覆性的革新國家、組織、企業與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決策行為,進而影響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面貌。如何迎接、消化、吸收、應對“互聯網+”時代影響成為未來教育的緊迫需求。
一、“互聯網+”時代內涵、特征
“互聯網+”時代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及實現工具配置資源、優化生產、推動全民創新和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的時代,是德國工業3.0的升級版。其特征如下:(1)互聯網高度發達,云計算/存儲成為常態,大數據技術成為標配,數據成為“財務、人力和知識產權之后的第四資本”,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極度完備,信息通路遍布城鄉,信息交互、傳輸速度連番提升;(2)融合成為通行規則,互聯網與制造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社會生產、商品流通、衣食住行均有互聯網的高度參與;(3)共享與全面創新:開放、共享是互聯網天性,“通過‘電腦+人腦的融合,可以‘創客‘眾籌‘眾包等方式獲取大量知識信息,對接眾多創業投資,引爆無限創意創造”。
二、“互聯網+”時代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豐富的教學資源。“互聯網+”時代基于云平臺和新一代互聯網,給教育從業者及學生帶來了海量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既包括教材等理論知識,也包括生產企業、產品生產、實驗等工程實踐技能;既包括書本等靜態知識,也包括網絡課程、視頻講解、網上仿真平臺等動態數據。如我們現在可以很輕松地接觸到國內外大量的優秀專業教材,而杜邦等大企業紛紛在網上建起了杜邦學院等形式教育門戶,而網絡課程更是風起云涌,可汗學院、MOOC、edX、萬門大學、微課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2.智能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下現代技術急劇更新,教育教學技術極大發展甚至被根本變革。網上課堂、網上教室成為教育新常態,此舉既可實現現場教學效果又可避免材料使用,從而減少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危險試驗發生,也可對一些實驗室無法實現的反應(如核爆)或無法可視化的實驗(如原子鍵合)通過數字手段(如Materials studio)直觀展示。
3.針對性、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大數據的重要特點是實時大量收集多樣數據,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課堂上,學生的一舉一動(皺眉、微笑、走神)均可以實時記錄,學生對教學的反應、對教材的態度等均可以瞬時、精準、動態、全面反饋給教師,以讓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并快速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教學和復習。如2013年貴陽市白云區對9 000名學生的教學信息化試點,即通過大數據技術很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挑戰
1.對教師的挑戰。
(1) 生存危機。“互聯網+”時代,網絡課堂風起云涌,遠程教學蔚然成風,是不是教師職業的終結?目前網課程度高的是語、數、理、化等核心課程、通識課程,相應課程同時反應,如果一人單打獨斗,無論是PPT精美程度、音響環境和知識展示直觀化手段都遠難與網絡課堂運營公司或者國家支持團隊媲美,因此“質差量多”的同類通識課程既無開設必要也將漸無生存空間。
(2)學生知識層次不同、需求多樣。“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自學掌握了不少理論知識,但由于所花時間、所涉獵范圍和理解掌握能力的差異,其知識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各自需求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突破當前班級制教學范式,創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因人而異教學。
(3)終生學習壓力。“互聯網+”時代下每一個學科的基本理論網上隨處可見,工藝操作、基本流程學生可以信手拈來,教師憑什么再次占領講臺,占領后憑什么不被轟下來?此將持續不斷地推動教師緊跟學科前沿和研究熱點,掌握新知識;不斷努力加深基礎理論應用,更深入體會學科基本知識并發展靈活應用能力,一張PPT教幾代學生的時代、壟斷獨占知識的時代已遠去了。“互聯網+”時代同時也要求教師掌握多種多樣的數據收集、分析、挖掘工具與App應用等,如Hadoop、HPCC和RapidMiner等,這對不愿接受新通信、數字工具和軟件的教師均將是壓力。
2.對學生的挑戰。
(1)知識選擇能力要求提高。傳統教學是教師單向灌輸,選擇知識、掌握重點的義務在教師手上,教師經驗豐富,對各專業需求也有較深的把握,因此知識重點、范圍均可嫻熟掌握。“互聯網+”時代,是信息爆炸時代,知識全面了、內容多了、來源廣了,但選擇的難度空前大了,這對無生產、應用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2)動手少、思維訓練不夠。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運用知識與技能以使個人全面發展,而不僅是兩腳書柜。“互聯網+”時代知識產品極大豐富、來源極為方便,但是運用訓練明顯不足,特別是自學者。什么東西都可以找到,也容易讓學生養成懶惰思想,對其思維訓練危害極大。對一些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集成電路設計和厚薄膜微電路工藝設計,需要很長時間的實踐訓練和經驗積累,而這些互聯網顯然存在不足。
(3)向他人學習的能力弱化。“互聯網+”時代,學生基于網絡獲取知識,不出門即可知天下事,“宅”的現象加劇,勢必很難有傳統課堂教學的群體學習氛圍, 學生與機器接觸時間遠多于與教師接觸的時間、也遠多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時間。而人與人的相互交流、學習是重要的知識來源。
三、教育界對大數據影響的應對策略
(一)養成教育是服務人發展、提升人素質的服務意識
“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使服務意識深入人心,故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在“互聯網+”時代,應更多地關注教學內容選擇與優化、教學技術改進與革新,轉變教學思想,一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做人做事能力和素質為教育出發點和依托點。
(二)創新教育范式:加強基于教育數據和學習分析的個性化教育和教育決策文化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技術極大成熟。從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均應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體制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養成基于大數據分析挖掘的決策文化,用大數據指導教學安排、管理和評價,制定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教學、動態教學模式。利用大數據手段記錄學生的興奮點、皺眉頭時刻等細節,統計分析其專注內容、時間長短、知識掌握程度,相應反思并安排下一次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同時也要徹底打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推進兩者徹底融合。教育管理者和教師要養成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交互的高度發達,學習同行業前沿知識,提升教學水平和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三)重構面向互聯網+發展需要的知識體系
“互聯網+”時代,大規模的學校集中教育逐漸消解,靈活多樣、無固定地點時間的分散式教育漸成主流。適應這種分散教學的知識架構、教學方式和評價管理體系均應該相應革新,以融合人的學習、認知規律和分散教學范式要求。具體是研究分布式教學本質,重新制定課程體系、編排新的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安排,相應教材也應遵照分布式教學規律重新編排。同時重點研究分布式教學環境下情商教育與群體合作教育,為“互聯網+”時代培養合格、全面、復合、時代型人才。
(四)結合“互聯網+”時代特點,“網包”部分教學
基于“互聯網+”時代先進、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和計算技術,“網包”部分教學,如網上仿真、實驗、內操等,這對量子力學、原子物理、第一性原理等特別有效,也能避免資源浪費、安全問題和誤操作問題,減少實驗場地和教育硬件設施,有利于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和資源共享。
四、 結語
教育界是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推廣者,面向時代發展需求培養人才是教育部門設立和運營的天職,因此面向“互聯網+”時代教育是未來教育部門的必然任務。建立面向“互聯網+”時代的教育體系將直接服務于我國當前的產業轉型、跨越發展和黨中央提出的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的大局,也必將為實現原始、自主、核心創新貢獻教育的力量,最后也將推動我國經濟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湘林.大數據時代的教育管理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 2014, 10: 25-30.
[2]陸璟.大數據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9: 2.
[3]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 2013, 3: 9-10.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