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香菊
[摘 要] 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文學經典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文學經典有助于大學生獲取豐富的人文知識、構筑豐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塑造健全的心理與人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在教學中,應轉變思想,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引導學生愛上文學經典;讓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深化拓展文學經典閱讀;讓文學經典多多益善,使學生徜徉經典之海。
[關鍵詞] 文學經典閱讀;大學生;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1-0015-03
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高校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大學生人文素質關系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已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以文化素質為基礎,文化素質又以人文素質為重點[1]。教育部將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高教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人文素質的形成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大學是培養現代公民的重要場所。在教學中,應重視文學經典閱讀,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 人文素質及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
(一)人文素質的含義
理論界對人文素質內涵的理解不盡相同。有的認為人文素質是文化素質,包括語言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政治理論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等[2];有的認為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修養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有的認為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個方面[3];有的認為人文素質主要可分為人文知識方法和人文精神兩個層面[4];有的認為人文素質包括三層面,即第一層次——知識、能力,第二層次——情感、意志、心理,第三層次——思想、道德、信念[5]。雖說法各異,但亦有相同之處,都強調人文素質是做人的素質,是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在人的素質中具有引導性、方向性的作用,推動、促使人成長、成功。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愛因斯坦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6]。人文素質是大學生基本素質中最根本、最基礎的素質,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大學生成才的必備素質。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具體表現
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種理念得到了廣泛認同,但在教育實踐中卻不能始終如一地貫徹,有時會把教育等同為制造器具,“‘制器將人置于非人的地位,忽視人的感情、個性和思想,只注重技術的掌握,使人成為靈魂缺失的工具,淪為滿足物質欲望的手段,失去人文引領,少有精神追求”[7]。過窄的專業教育,過重的應試、實用導向,學校教育的片面化以及社會環境的負面效應,導致當今一些大學生人文素質存在著種種問題,表現在:知識單一,頭腦簡單,缺乏想象力和創造性;失去信仰,目光短淺,生活庸俗,渾渾噩噩,沒有樹立遠大目標;感情蒼白,語言粗鄙,自私自利,責任感差,缺乏人文關懷;精神焦慮,心理問題突出,出現學習障礙、情緒障礙、交往障礙和人格障礙等。
二 文學經典及其閱讀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
(一)文學經典的含義
文學經典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并隨時代發展而煥發生命力的珍品,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代表。“文學經典是指那些經過歷史選擇、檢驗而經久不衰的‘最有價值的書,是具有典范性、權威性、奠基性的文學名著。”[8]文學經典具有精神指引的作用,“在精神意蘊上,文學經典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它常常提出諸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靈與肉等人類精神生活中某種根本性的問題”[9]。文學經典的核心價值在于,“能為后世作家創作樹立典范,能為普通人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奠定基礎,能成為各個時代的人懂得生活、更富人性的教科書”[10]。文學經典猶如文學深海里的寶庫,令人開卷有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文學經典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
1 閱讀文學經典,有助于大學生獲取豐富的人文知識。所謂人文,包括文、史、哲各學科領域的知識。豐富的人文知識是構成大學生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基本要素,是人文素養的前提和基礎。現代社會中,大學生一方面應有某種專長,另一方面應當是通才。大學的宗旨,始終應是培養身心俱足、健康發展的全人。大學生要“爬出井外”,領略全部天空的偉大。作為語言藝術,文學經典更加充分和自由地反映社會生活,為大學生提供多姿多彩的人文知識。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人們從中所學到的東西,甚至“比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11]。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12]文學經典就是“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寶庫。
2 閱讀文學經典,有助于大學生構筑豐富健康的情感世界。對于社會中的人,親情愛情友情極為寶貴。如何深刻地認識這些情感?通過文學經典,可以找到答案。情感是文學的本質。“文學情感經過審美的提升,比日常生活情感更具美質。”[13]文學經典表現了濃厚的親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博大的母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文學經典謳歌了真摯的愛情。《牡丹亭》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愛情傳奇,令當時少女讀后深為感動,以至于忿惋而死;《紅樓夢》里,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令讀者動容嘆惋。文學經典表現了純潔的友誼。《金縷曲·贈梁汾》,是相見恨晚灼熱如火的友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依依惜別、情思不絕的友情。沉浸于文學經典,讓人更懂愛,情感豐滿充實,不再匱乏蒼白。
3 閱讀文學經典,有助于大學生塑造健全的心理與人格。美國心理學家艾森伯格說,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證后,心理衛生在決定人們生活質量中起著重要作用[14]。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保證,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智力正常、情緒健康、人格完整、人際關系和諧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現。閱讀文學經典,對于塑造大學生健全的心理與人格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是有關心靈的東西。“文學是對于人的靈魂深處的美的發掘,文學是人的心靈創造的自由表現。文學作品就是作家的心靈”[15],“文學與藝術,是人別無選擇的心靈家園”[16]。文學經典使人心胸開闊、勇敢堅毅、樂觀豁達、心靈純潔、人格完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游于藝”,君子人格的養成,始終離不開文藝經典的熏陶與啟迪。高爾基說:“文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自信心,激發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們中間的卑俗作斗爭,并善于在人民中間找到好的東西;就是在人們的靈魂中間喚起羞恥、憤怒和英勇,并想盡辦法使人變得高尚有力,使他們能夠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17]值得注意的是,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的內心更柔軟更有彈性,具有精神療傷的特效功能,“藝術本質上是肯定,是幸福,是生存的神話,是人們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18]通過閱讀經典,釋放壓抑,緩解壓力,激發潛能,讓大學生樂觀面對未來漫漫人生旅途中的風風雨雨。
4 閱讀文學經典,有助于大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文學經典不是道德教科書,卻比道德教科書形象生動。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讓人感受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淡泊名利的情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人對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文天祥的《正氣歌》,讓人深刻體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浩然氣概。閱讀魯迅,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而振奮;閱讀巴金,為作家敢于懺悔敢說真話的良知而感動。回顧抗戰中的文學經典,激起滿腔的愛國熱忱;重溫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經典,贊嘆共產黨人與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高風亮節。閱讀文學經典,可以讓大學生明確價值取向,釋放正能量,努力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 促進大學生閱讀文學經典,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
(一)轉變思想,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糾正唯技術、唯知識、唯分數的傾向,改變以灌輸、背誦為主的現狀。以育人為中心,培養學生美好的個性、健康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創新的意識。打破學科壁壘,形成以一學科為主、多學科為輔的學科體系。開設由多學科支撐的課程群,既注重專業教育,也注重人文教育,增加非中文專業學生的中文類公共選修課程。不但重視“大學語文”這樣的公共課,還要將“文學經典”當做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貫穿于基礎教學。更新教學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新媒體的崛起對文學教育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學生的閱讀已從專注于文字理解向熱衷于圖像轉變。要因勢利導,巧妙靈活地借助新媒體尤其是影視等傳播媒介,采用多媒體教學,讓文學經典活色生香。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可借用音樂、繪畫、演講、朗誦及表演藝術等方法。
(二)讓學生學會閱讀,引導學生愛上文學經典
有人說經典就是“大家都說好卻都不愛看”的東西。雖是戲謔之語,但確實存在此類現象,其中原因值得思索。經典“高大上”,有一定的閱讀和理解難度。久而久之,學生對經典望而生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如何成為“悅讀”?這要求教師做好導讀。導讀是一種閱讀輔導的行為。教師應指導學生讀懂經典,引導學生發現文學經典展現的精彩世界,體味文學經典的妙處。古希臘的普魯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19]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20]。要開展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像科學家、學者搞研究那樣學習,激發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全神貫注于閱讀經典的過程。強調文本細讀、深度閱讀。淺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如果長期淺閱讀,讀者的見解和思考力將會變得淺薄。“浮光掠影式的淺閱讀只能讓書中的營養如過眼煙云。”[21]文學經典常讀常新。教師應帶領學生發掘文學經典的深度、廣度,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或文字意象,體味作品隱含的深邃之境,發現別樣的闡釋空間。讀書亦有法,教師要給學生介紹讀書之法,如諸葛亮“觀其大略”法、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會意法、蘇軾“每次作一意求之”的“八面受敵”法、朱熹“熟讀精思”法、陳善“入書出書”法等。掌握可循之規,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將大大提高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讓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深化拓展文學經典閱讀
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重視、提倡閱讀,成立文學社團,經常舉辦閱讀沙龍,開展系列中外文學經典欣賞講座,以閱讀文學經典為主軸建設校園文化,讓閱讀經典蔚然成風,塑造書香校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文學活動,適時開展文學作品創作和扮演活動,將文學經典或其中片段改編成舞臺劇本。設計大量的人物語言和場景的過程,就是一種想象力或創造力的培養訓練。還可扮演作品。作品扮演是學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將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的文學教育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受教育者直接進入作品角色,參與作品內容表現,因此能夠更加深入獲得情感體驗和生活感悟。同時,扮演過程的多個環節也使受教育者的多方面能力素質得到培養鍛煉。
(四)讓文學經典多多益善,使學生徜徉經典之海
人文素質的高低和閱讀量的大小有關。增加大學生文學經典的閱讀量,意味著要接觸大量的書籍。讓文學經典閱讀多多益善,使學生在文學經典的海洋中恣意暢游。學校應重視圖書館建設,豐富館藏,提供文學經典。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的學校才能稱之為學校[22]。圖書館是大學生閱讀最可信賴的、長久的物質保證。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條件是圖書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大優勢。應把文獻資源建設作為圖書館工作的核心。要在量上豐富館藏文學經典,提高生均冊數。要購買必要的電子文獻資源,與紙質資源實現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若干意見[J].中醫
教育,1998(4):1.
[2]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J].教育研究,1999
(2):31-38.
[3]崔新建.基于文學經典閱讀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拓展模
式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31(1):28-31.
[4]沈湘平.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J].北京師
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19-121.
[5]王玉華,劉向波.人文素質教育之我見[J].天津職業技術
師范學院學報,2002(1):57-60.
[6]趙中立,許良英.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M].上海:上海科
學技術出版社,1979:70.
[7]丁劍剛,王生鈺.試論經典閱讀的目的與方法[J].山西大
學學報,2003(5):117.
[8]陳小波,易思平.文學經典的人文教育之應用[J].教育評
論,2006(6):64.
[9]黃曼君.回到經典重釋經典——關于20世紀中國新文
學經典化問題[J].文學評論,2004(4):108.
[10]王臣申.文學經典的核心價值[N].文藝報,2014-06-27
(2)
[11]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463.
[1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3:161.
[13]馬建青.心理衛生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0:50.
[14]金雅.文學教育及其情感功能[DB/OL].中國作家網,
2011-06-20[2014-07-16]http://www.chinawriter.com.cn.
[15]魯樞元.文藝心理闡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339.
[16]董學文.文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64.
[17]﹝蘇﹞高爾基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195.
[18]魯樞元.藝術與eupsychina[M]//葉舒憲.文學與治療.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1.
[19]葉鳳嵐.魯巷實驗小學的興趣教育[M]//興趣是最好
的教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3:26.
[20]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出
版社,2000:327.
[21]淺閱讀時代的深層思考[DB/OL].2010-08-10
[2015-10-11]http://news.xinhuanet.com/eworld/
2010-08/10/c_12427469.htm.
[22]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蘇霍姆林斯基選
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6-67.